首页

胡德平回忆30年前的胡耀邦:“他有一种迎接暴风雨到来的激情”

发布时间:2009-06-02 22:29 作者:厦门日报记者 浏览:76次

   《厦门日报》按:作为胡耀邦长子、刚卸任两三个月的中央统战部原副部长,胡德平欣然前来为地处厦门后花园长泰县的某酒店开业剪彩,这似乎有些叫人匪夷所思。
    但只要深谙胡德平长久以来对民营企业的呵护之情,人们就不难理解此举了。“民营经济人士是新的社会阶层,我觉得对待民企还是应该像对待孩子一样,如果出现问题,家长要反躬自问的是,我们给予民营企业早期的奶水够不够?”“清算民企第一桶金,就是否定改革开放的成绩。”为了民企,为人谦和的胡德平,时常语出惊人,甚至不惜把自己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9月5日,胡德平专程前往龙岩,参观古田会议会址,据当地人介绍,胡耀邦同志曾先后五次视察古田,有一次是1966年,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在古田,胡德平平生第一次看到了40多年前当地为迎接父亲而种下的100棵柏树,平生第一次坐到了父亲当年视察古田开会时坐过的桌子,平生第一次听到当地人为他回忆父亲在古田时的一言一行,感慨之情时时流露在他瘦削的脸上。胡德平还去了福建省原省委书记项南的故里——连城县文坊村,为项南纪念馆奠基,当村里人向他表达了对项公的深切怀念时,胡德平并不意外,对这位追随父亲在改革开放之初冲锋陷阵的先行者,胡德平怀有深厚的感情与敬意。
    自9月4日至6日,本报记者全程陪同胡德平。时值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前时而惊心动魄的交锋时而和风细雨的关怀,随着一路采访交替回放,而耀邦同志的音容笑貌时时浮现在讲者与听者的眼前,其品格与情操的力量再次震撼人心、催人奋进。

    “真理标准”大讨论时期的胡耀邦


    “父亲当时的神态和语气是我多年来从未见过的。现在回想起来,他真有一种要迎接暴风雨到来的那种兴奋和激情。”

    记者:解放思想带来改革开放,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发表及其引发的大讨论,日后被誉为当代中国最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耀邦同志是这场运动的开路先锋已人所共知,但为人们所不了解又很想进一步了解的是,当处于风口浪尖时,他在家中——这个港湾里,有什么样真实的流露?
    胡德平:对历史的回忆应有根据,好在我有断断续续的个人日记,现在正在日记中搜集过去父亲和家人的对话。1978年5月的那些天,对思想极度困惑的中国人来说,是很不平常的日子,父亲当年在家中的流露很多都可以在我的日记中找到。
    “《实》文”发表后,舆论宣传的焦点,强烈刺激了我和周围的人。大家眼见的,耳听的,嘴上议论的,头脑思考的,都集中到这篇文章上来,人们兴高采烈地阅读着这篇文章。5月13日,下班回家以后,我兴冲冲地向父亲谈了自己的感受,并转述了我的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同事所提的一些问题。他当时的心情很好,回答的底气很足。他爽朗地说:德平,历史的发展根本就不以谁的意志为转移,历史的发展是两种力量斗争的合力。这一幕记在了1978年5月14日的日记里。父亲当时的神态和语气是我多年来从未见过的。现在回想起来,他真有一种要迎接暴风雨到来的那种兴奋和激情。
    当大讨论的形势已有明显好转时,社会上又传言这篇文章的矛头是对着中央某某人的。我颇感惊愕。6月8日,我小心翼翼地向他问及此事,他徐徐而言:(过去)有人不同意(《实》文),我反复看了几遍,认为这篇东西驳不倒,能够立住脚。最好不同意(这篇文章)的同志,能够写出文章来,驳一下嘛!今天讲,我们这篇东西就是正面阐述,根本不是针对谁。这些记录在1978年6月8日的日记里。
    不几天,我也感到一些高层话语的压力,敏感的神经立刻绷紧起来。社会上不少人也为这篇文章在思虑,在观望。5月18日,晚饭后,父亲见了几个年轻人。客人走后,他对我说:我们《理论动态》下一期要出一篇名为“历史潮流和心有余悸”的文章。我这半年来是很振奋的,越战越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社会实践,这篇文章是能站住脚的。我希望有人来驳,驳后我们再写一篇。
    一个多月后,“再写一篇”的诺言兑现了。6月30日,文章在《理论动态》第70期上发表,标题定为“历史潮流滚滚向前”。这篇文章,父亲读了五遍,华国锋同志读了两遍。
    记者:“《实》文”矛头指向“两个凡是”,作为“两个凡是”的提出者,华国锋又是怎样的态度呢?不久前华国锋的逝世,再次激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好奇心。
    胡德平:华国锋同志的态度是克制和宽容的。父亲于1978年8月18日在中央党校的一段谈话,应引起历史学家的注意,他说:王任重问华主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怎么回事?华主席说,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要搞清楚,从团结的愿望出发,达到团结。华国锋同志当时作为中共中央主席、国务院总理和中央军委主席,处于最高领导地位。他认为党内有思想分歧,应强调团结;党内分歧引发了不同观点的斗争,他强调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他认为是个理论问题,要搞清楚。他更没有暴怒、不计后果地把形势搞乱弄糟。相反,以后他还为自己的错误作了自我批评,要求停止对个人崇拜的种种宣传。
    1978年年底,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华国锋同志讲:我是下了决心叫大家讲话,既然把大家请来了,就要让大家讲话,集思广益。华国锋同志的这种民主精神和作风,在当时也是难能可贵的,也不是谁都能够做到的。
    在当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获得全党的普遍认可,带来了全党的思想大解放。11月25日晚,父亲高兴地谈到他的感想:中国人民遭到的痛苦和灾难换来了今天整个民族的觉醒……在一个堤坝上,华主席一锄头打开一个缺口,历史的潮流究竟把缺口冲破多大,这就完全要看人民的力量了,谁也不能事先估计到。这些,我记录在了1978年11月25日的日记里。


    改革开放时期的胡耀邦


    “外贸部一位副部长说,全国首个私营企业的执照是国务院研究后批准的,耀邦同志特别交代要对此事给予支持。”
    记者:现在,私营经济已在中国占据半壁江山,但在改革开放初期,私营经济是不被承认的,更不用说办营业执照了。中国第一个领取营业执照的私营企业主、光彩中国实业集团的董事长兼总裁姜维曾透露,那张破天荒的营业执照是由耀邦同志特批的,而您在其中帮了不少忙。
    胡德平:姜维原是大连市一位开照相亭的个体户,1984年,香港商人想与他合资办企业,可是按政策规定只有企业才能与外资合作,当时,正值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在吸引外资方面尚处于探索、摸索阶段。姜维要实现与港商合资,就必须先把个体户变成私营企业,可我们党在1957年向全世界宣布,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伟大成果,那就是取消了私营经济……个体户是改革开放后的新生事物,如何变成私营企业无先例可循,大连工商局把他的情况层层上报,姜维自己也跑到北京来找政策。
    当时,我从朋友那儿知道姜维的苦恼后,深受触动,我对每一个城市个体户不端铁饭碗,不吃大锅饭,自己创业,为国分忧的行为十分尊重,如我父亲所言是光彩的,他们如能吸引外资,不是更有利于城市改革吗?我主动找到了住在北京的姜维,了解他的困难,带走他写的材料。回到家里,我把个体户向外发展的困难向父亲说了,父亲静静听后一笑,没有回答……1985年4月13日,姜维拿到了全国首个私营企业的执照。后来,他从外贸部一位副部长那儿得知,这张营业执照是国务院研究后批准的,这位副部长还说,耀邦同志特别交代他们要对姜维与港商合作引进外资一事给予支持。当然,此事待证。
    记者:回过头来看那段历史,假如您不从中帮忙,姜维的那张证能办下来吗?这样的结果又说明了什么?
    胡德平:作为一个偶然因素,如果没有国务院特许,姜维的执照估计办不下来,我偶然获知了姜维的难题,个人努力与社会呼吁是一致的,姜维的难题在偶然中解决。但是,作为一个必然趋势,没有数人的帮忙,没有中央领导人的关心,姜维的证最终也能办下来,因为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肯定了私营企业,使私营企业办证名正言顺,但只是迟了两年多。
    记者:您一直关心呵护民营企业,现在,中国的民营企业又一次走到了转折点,他们有的陷入诸如被民间借贷拖垮等困境,您研究民企多年,能否给他们支支招?
    胡德平:经济尚未发展起来时,我们要特别关心扶植非公有制经济,经济发展起来后,我们更要给非公有制经济以指导和帮助,我们尤其要看到,民营企业广泛吸纳大众就业,为社会解决了大量劳动力。国家要从金融政策等方面给予民企国民公平待遇,既得利益和垄断利益都要向市场化发展。


    身为父亲的胡耀邦


    “他是个比较民主的父亲,他是一个人品和理论品格相一致的思想先驱。”
    记者:我们很好奇,耀邦同志是个怎样的父亲?慈爱,还是严厉?
    胡德平:父亲对我们既有要求,又有批评,更有关心,他是个比较民主的父亲,在家里,可与他讨论问题。上学时,我们兄妹把同学带到家里来,小学的,中学的,大学的,父母都非常热情地接待,他们对我父母的印象很好。
    记者:您的老同事,中国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范世民对您的朴素生活印象深刻,他说有一次到你家,看到您的房间简单得只有一个铺盖和一个电风扇,而那时,您的父亲耀邦同志已是党的总书记了。如此朴素的生活作风是不是父亲教导的结果?
    胡德平:呵呵,没像范世民说的那么朴素(“就这么朴素!”一旁的项南之子项小红纠正他)。读书时,父亲都会给零花钱,他要求我们要会用零花钱,灵活购买生活用品,要懂得记账。我们读小学时,他说,上了初中可给我们兄妹买自行车,后来,果然买了;我们读初中时,他又说,上了高中时,就买手表,果真也买了;只是“读大学时就买相机”这样的承诺没有兑现,因为他到外地工作,太忙了。
    记者:听说,您成为曹雪芹研究专家,也是受您父亲的影响?
    胡德平:父亲给我的影响就是,占据新的事实,挖掘新的资料,研究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观点,这也可以说是湖湘文化中很可贵的学风。很多研究者只注重曹雪芹是伟大的文学家,其实,他还是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伟大的工艺大师,他在工艺、雕刻、纺织、刺绣、烹饪、篆刻等方面都很有成就,北京奥运会上放的风筝,就是曹雪芹设计的风筝流传下来的样式。
    记者:有人说耀邦同志是政治家,有人说不是,您说呢?
    胡德平:不必计较这种争论。据我观察,他是一个人品和理论品格相一致的思想先驱,凡是对于他想清楚的是非、理论问题,他的心态始终是平和的,是心安理得的,并愿为此付出应有的代价。
    不管顺境还是逆境,父亲都关心祖国和民族,有着执著的理念和坚定的意志,在任何情况下,他都不随波逐流、不随声附和,坚持并声明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条别人不愿走、不敢走、不想走的崎岖小路。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