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岳阳楼记》兼为《黄鹤楼记》征文倡议
“文化革命”前,十年浩劫后,初中的语文课本都选用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课文,用以教育青少年,以之继承民族文化。期间的空白完全是十年文革大革文化命所致。历史上一切野蛮行径和虚无主义都拆毁不了岳阳楼,同样也磨灭不了《岳阳楼记》。正所谓“尔曹身与名俱裂,不废江河万古流”。然而此文好在何处?我们认为有下列三点。
其一:写景好。请看:“予观夫巴陵盛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最后一句“前人之述备矣。”着墨不多,炼言尽去。
其二:政论好。请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最后一句“噫!微斯人,吾谁与归?”简明扼要,示其坚贞。
其三:是非观好。《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滕子京之请所作。腾和范均为同年进士。范仲淹是“庆历新政”的首脑人物,滕子京是新政的积极参加者。在抵御西夏的战争中,范、腾二公曾一起统兵抗敌。不久滕子京即被御史梁坚诬劾谪守巴陵郡。谪者, 因罪降官也。滕子京不避谪官,谪官仍励精图治。这就是“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历史背景。范、腾二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均不屑于“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心境;也不醉于“宠辱皆忘,把酒临风”的陶情。这就是历史上改革家范仲淹那种更张求治的胸襟与卓识;不管他处于当权的地位,还是在野的江湖,范文正公的风范将与岳阳楼永存。
王勃《滕王阁序》的绝唱是:“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真实反映了汉唐时代人们的开拓精神。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复杂反映了欧阳修官场受挫,不堪沉沦,乐人所乐,又颓然辄醉的苍凉意绪。文学上的宋江在浔阳楼题《西江月》及“反”诗一首,明目张胆地表达出梁山好汉揭竿举事的几分英雄本色。
把优美雄浑的建筑物与诗赋题记融为一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大特色。以物咏情,以情寓志,从而使璀璨奇瑰的东方文化,独具一格,蔚为大观!
黄鹤楼,万里长江第一楼。地处江汉巨流之腹心,雄视龟蛇二山自黄武。欣闻此楼重建工程将于今年暮春之际落成,武汉民众何人不愿有佳作名篇记咏其盛?时为整党第二年,又逢城市全面改革第一春;两通起飞,舆论沸腾,九省通衢,地利人和。谁不愿白云黄鹤重返武汉,谁不望武汉三镇有如黄鹤展翅九天?《青年论坛》和《长江日报》倡议为《黄鹤楼记》征文,请用“大江东去”的文采,革故鼎新之气魄,本服务人民之宗旨,抒情咏怀,寄望写志。征文工作务必精中求质,可否择选上乘记文十余篇,勒金刻石,陈列楼中,以备游人观摩吟诵?
为此特倡议,向老年人征文,他们久经沧桑,言论纵横先有份;向中年人征文,他们年富力强,四化建设担重任;向青年人征文,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立意新;向少年们征文,他们稚气雏音往往清于老凤声;向全国人民征文,因为黄鹤名楼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向海外同胞征文,因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腾飞巨龙的传人。
(本文发表于《青年论坛》1985年第二期,《长江日报》头版头条进行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