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提倡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0-04-08 21:41 作者:胡德平 浏览:82次

1980年2月下旬,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中央书记处。华国锋同志仍是党中央主席,耀邦同志被选为中共中央常委和总书记。这一年新成立的书记处,夜以继日地做了很多开拓性的工作,如制定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为刘少奇等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平反;决定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政治局通过了以邓小平同志《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精神为指导的政治体制改革纲领;在党内首先提出到本世纪末工农业产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禁止个人崇拜的宣传等等。一系列崭新的政策方针陆续问世,亿万群众的首创精神和迫切要求得到尊重,全国的经济政治形势十分喜人。时年为公元1980年,阴历的庚申年,故有人称这一年为“庚申新政”。现在很多人已不知这一称谓,但在改革开放的历史上,这一年留下了无法抹去的岁月年轮。

耀邦同志作为中央书记处集体中的一员,又担任着这一集体中的班长角色,他这时的思想准备处于一种什么状态呢?无需文学的描绘,不用感情的猜想,他对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有话留给家人:

想问题,动手动脑,工作方法我们学主席。工作精神,我们学总理。研究大问题,不搞繁琐哲学,我们学小平。过一段时期,你们也会谅解我们,就是为什么有些事我们没办好,或者没有办,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受到历史的局限。(胡德平《个人日记》,1980年3月9日)

耀邦同志的学习榜样,也是书记处同志们的学习榜样。他不认为职务高了,就会有超人神奇的力量和智慧,他承认每个人都必然会受到历史的局限。他说,在书记处中,只有宋任穷、他和胡乔木是八大的中央委员。他这话的意思,可能是说很多过去的中央委员都是党内出类拔萃、独当一面的人才、奇才,但剩得不多了,一些有才干、能服众的老同志,相继离世,告别了党的事业,如罗瑞卿。他认为如果罗在世,参加书记处的工作,那么这一集体可能更有活力。像这些大大小小的问题装满他的头脑,逼迫他思考,他说:

有时,夜晚两点我醒来,都要抽一支烟,想些问题。(同上)

植树造林是胡耀邦一贯热心倡导、身体力行的。这是他于1982年3月14日在北京郊区顺义植树时 小憩。 (胡德平/图)
他担任总书记后,或许就在五中全会期间,曾对中央党校一位同志说:

我做过军队工作、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现在想专心研究一点经济问题,从县一级研究起。中国幅员辽阔,经济条件千差万别,用解剖一个麻雀,树立一个典型,像大庆、大寨,全国都来照搬的那个办法搞现代化建设,看来不行。我想走遍全国所有的县,进行比较研究。(《胡耀邦思想年谱》第483页)

让人不解的一点,就是为什么耀邦同志立愿要走遍全国各县,是游山玩水,还是工作上的蜻蜓点水满天飞?原来他要做全国各地的比较研究。这是毛泽东在延安指导革命的工作方法,从具体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从特殊性到普遍性,并且不断反复提高。毛泽东的《实践论》、《论持久战》对他的思维方法影响很大。当时,“比较研究”还是一个颇为时髦的词汇,他把这种方法也吸收过来,为他的工作服务。

当时全国29个省市,2500个县,从何处入手呢?沿海不是西部,南方不比三北,各地情况大不一样。除去沿海特区之外,他从差别最明显的北京和西藏开始“比较研究”。“文革”期间的1973 年,我曾在西藏待过三个月,翻过喜马拉雅山,直达麦克马洪线。因此,1980年耀邦同志去西藏时,我也要求同行。5月30日在拉萨,他对中央有关部门和西藏的同志讲:
请你们搞个“西藏十年规划的初步设想”直送我和万里同志。29个省都等中央规划不行。我们要抓一个首都,抓一个西藏,内地省份抓一个省就可以了。(胡德平《个人日记》)

北京,中国的首都,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自从北平一解放,我就在这里生活,以后去了四川,1953年又回到北京学习、工作、生活。是呀,北京应该怎样规划,怎样建设,在中国以至世界应该是个什么形象。我一直没有这个意识,更谈不上有何思考。

为对首都北京长远的建设发展情况有更多的感性认识,耀邦同志于1980年4月,集中若干天时间考察了北京,包括:地铁设施,平谷的许家务村,密云水库,昌平、延庆与河北怀来地区和官厅水库。一路上他和北京市4位领导、各县同志边看边议,交换意见。当时重、轻、农的经济发展模式,以钢为纲、以粮为纲的计划指令还严重束缚着人们的头脑。大家看到,实际情况和当时的经济模式有着巨大的矛盾,对于过去体制的弊病,有了更深刻地了解。这次调研使耀邦同志受益匪浅。

(未完待续)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