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最闪光的时段是青春
本文摘自《改革放言录》 胡德平(著) 人民出版社 2013年2月出版
【注:人民出版社已授权人民网读书频道对本书进行连载,禁止其它媒体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人民出版社。】
【作者简介】胡德平(1942年11月-),湖南浏阳人,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之子。北京大学历史系党史专业毕业,大学学历。曾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十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第一副主席。现任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一)胡耀邦之子胡德平《改革放言录》 为自由鸣炮
(二)胡耀邦之子胡德平:化公为私是最大的私有
(三)胡耀邦之子胡德平:顶层设计要和群众呼声结合
(四)胡耀邦之子胡德平:“国进民退”之争实非国家之
(五)胡耀邦之子胡德平:政府征地应“租”不应“买”
(六)胡耀邦之子:中日两国应世代友好 活国在于活人
(七)胡耀邦之子胡德平:用百年视角审视中国的进步
生命中最闪光的时段是青春
青年的生命和光辉都在奋斗中。
生命中最闪光的时段是青春。
《无悔的年华——大陈岛温州青年志愿垦荒队纪实》记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浙江省温州地区(今温州市、台州市)227名青年到大陈岛志愿垦荒的奋斗历程。他们用青春谱写了一首值得永远传唱的凯歌。
本书的主编嘱我写一篇序言。我仔细阅读了他们送来的书稿,每一篇文章都记述了当年垦荒队员艰苦奋斗的生动故事,每一个故事都震撼着我的心。我很乐意为他们的书写几句话。
1955年1月18日,我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一举解放了东海前哨的一江山岛。距此只有15公里的大陈岛上的蒋军残部,于同年2月12日仓皇撤逃,2月13日大陈岛宣告解放,回到了人民怀抱。蒋军撤逃时,将岛上居民全部威逼劫持,把一切军事设施和民用建筑全部炸毁,破坏殆尽,大陈岛变成了荒岛、死岛。
1955年11月,时任团中央书记、我的父亲胡耀邦来到浙江的杭州、温州视察青年工作,他痛斥敌人灭绝人性的破坏,号召浙江青年奋发图强,组织青年志愿垦荒队,去开发重建大陈岛。温州地区的广大团员青年热烈响应团中央的号召,在短短两个月内即有800多名团员青年报名。当地团委从中挑选了227人作为第一批队员,由队长卢育生、副队长王宗楣率领,于1956年1月29日离开温州向大陈岛进发。而这时,离当年的新春佳节只有12天了!他们高举团中央授予的“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的锦旗,高喊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把青春献给大陈岛!”“让青春在祖国东海海面上发出强烈的光和热!”等口号,坚定地登上了大陈岛,投入到大陈岛的重建恢复工作中去。他们把这作为人生旅途的第一站,决心走好。上岛伊始,他们在队长带领下,登上大陈岛的最高峰——凤尾山顶,庄严宣誓:坚持到底,决不退缩,把荒岛变成乐园!
从第一批志愿垦荒队员上岛后,后来又有温州、台州两地区4批队员陆续参加进来。他们在大陈岛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大家庭。40多年来,他们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在胜利完成了垦荒任务后,又进行了各方面的建设。我有幸于1998年7月26日登上大陈岛访问,虽然当年的战壕、碉堡遗迹尚存,但我们的青年垦荒队员们在战争的废墟上已经建立起了一座座商店、医院、学校、银行、邮电局、气象站,还建设了水库、码头、公路、文化馆、广播站和各种工厂。闪现着青年志愿垦荒队奋斗光辉的一座高16.5米的“大陈岛垦荒纪念碑”,也在凤尾山顶高高耸立起来。他们实现了自己当初的誓言,与驻岛部队一起把荒岛变成了“东海明珠”。昔日的荒岛、死岛,变成了如今林木葱茏的省级海上森林公园。而当年平均年龄不满20周岁的翩翩少年,如今已是华发霜鬓、年逾花甲的老人了,昔日“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如今已是为霞满天的红夕阳!他们把青春年华、全部智慧和力量奉献给了大陈岛,有的甚至还献出了自己年轻的宝贵生命。他们自诩为大陈岛的“垦荒牛”,每当回首往事时,他们都会自豪地说:“报效祖国,青春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