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题壁“诗联”、书箱写“兰”的作者——“拙笔”考

发布时间:2013-11-07 00:56 作者:胡德平、严宽 浏览:175次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清人明泰的考证和对其相关信息的解读,认为正白旗 39 号院老屋西墙题壁诗落款中的“拙笔”,很可能就是《拙庵诗钞》的作者满洲旗人明泰(字号为拙),推动了对曹雪芹交游情况及正白旗 39 号院与曹雪芹故居关系的研究。

香山正白旗村 39 号“抗风轩”西墙壁上题写的对联、诗文署名是“拙笔学书”、“学题拙笔”;张行夫妇保留的家传黄松木书箱上题刻的一首诗、一簇兰、一块石的署名为“拙笔写兰”。作者姓谁名谁呢?“拙笔”难道是作者的名字吗?

笔者和很多人一样,起初也认为“拙笔”只是一种泛泛的谦虚称谓,就如同许多人把自己的著作称“拙著”、把自己的书画叫“拙作”一样,都不是自己的真实名姓。后来笔者觉察到,这种想法有矛盾,因为“学书”、“学题”已经表达了谦逊之意,何需再用“拙笔”重复表达呢?所以在《曹雪芹在西山》一书中,笔者改变了自己原来的观点,认为“拙笔可以是统称,也可做专称”,并举出六点证据,说明“拙笔”就是香山一带传说的“民间旗人画家醉鬼鄂三”,也就是传说中自称姓氏为“鄂苏拉氏”[ 1 ]的“鄂( ao )比”。最后结论是,“拙笔”是专称,是实有其人的。最近,笔者又发现了新的材料,认为“拙笔”很可能就是著有《拙庵诗钞》的满洲旗人明泰。

一、明泰的字号称“拙”

“拙笔”若属具体人的专称,那么其姓名又将是什么呢?《熙朝雅颂集》的撰辑者铁保,字冶亭,又字铁卿,号梅庵,姓栋鄂氏。乾隆三十七年( 1772 )进士,后擢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嘉庆年间曾官至两江总督、礼部尚书、吏部尚书。

铁保的官宦生涯虽几经沉浮,颇遭坎坷,但其一生始终酷好文艺,优于文学,工于诗词,勤搜文献。他在伊福纳、卓奇图采编旗人诗歌的基础上,撰辑了一部八旗诗作巨著,由嘉庆皇帝作序,赐名为《熙朝雅颂集》,于嘉庆十年( 1805 )刊刻问世。书中收辑了 534 位八旗诗人的诗作 6000 多首。《熙朝雅颂集》“卷第六十四家数目录”中竟列有表字称“拙”的一个人,原文如下:

明泰,字拙,满洲人。有《拙庵诗钞》、《日悔堂诗草》姑存。[ 2 ]

这是明泰字“拙”的重要证据。

为怕今天的印刷有误,我们特去国家图书馆查看了《熙朝雅颂集》刻本,确实刻印着“明泰字拙”。

明泰,单字为“拙”,非常奇怪。他有《拙庵诗钞》一书,是否印刷有漏把明泰的字——“拙庵”的“庵”漏印了呢?需知雕版印刷不是活字印刷,只要不是“写样纸”上漏字,那么刻版印刷就如今天的复印件一样,绝不会有漏字的现象,有错字倒不足为奇。

明泰单字为“拙”,字为表德、表美之意,字“拙”应雅而不雅,正说明明泰是一个不同凡俗、不适潮流的人。笔者认为《熙朝雅颂集》对明泰的简介是正确的。

另外,又查到清代旗人文学家法式善( 1753 — 1813 )《梧门诗话》书中的记载:

拙斋明泰与东村老人友善,补亭、定圃二先生皆以诗就正之。古诗宗汉魏,近体亦必宗唐,著《自我集前钞》、《后钞》二十余卷。[ 3 ]

这又是极为重要的一条文献材料。东村老人名永宁,内务府正白旗满洲人观保之父;补亭名观保,乾隆丁巳(二年, 1737 )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谥文恭;定圃名德保,乾隆丁巳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谥文庄。德保一生荣耀是“五典春官”,即五任会试主考官。观保、德保为从兄弟,两位进士,又是一品高官,诗文还要向“拙”请教,“拙”之文学地位,品格人望,绝非一般。这是第二例说明泰字号的记录。

又据法式善《八旗诗话》记载:

明泰字拙庵,满洲人,有《拙庵诗钞》、《日悔堂诗草》姑存。我尝于吾师文庄公乐贤堂论当代诗人,公举拙庵为豪杰士。[ 4 ]

“文庄公”即德保,著有《乐贤堂诗文钞》。此乃当时拥有门生千人、“五典春官”的德保对当代诗人明泰的权威评判。这是第三例说明明泰字号的记录。

在法式善的眼中,明泰是怎样一个人呢?他有一首题为《〈自我集〉拙庵老人明泰》的五言律诗写道:

拙庵百事拙,却好笔通灵。

身死无人问,园荒有客经。

前生岂明月,同辈拟晨星。

课读尚书第,诗篇叹剩零。[ 5 ]

此诗把明泰不谙世故、特立独行的性格表现得活灵活现。明泰百事笨拙,唯有一支笔却那么生动活泼,诗中一个“拙”字,一个“笔”字,对于我们深入理解他的字号应有相当的帮助。这种信息的串联对今人的文章考证,不应排斥。这是记载明泰信息的第四例。

四者的记载虽不完全一致,但并不是根本对立的矛盾,有的只是细小差别,可以融为一体看待。从明泰单字为“拙”的文献来看,那在墙壁诗中题书“拙笔学书”、“学题拙笔”,在书箱上题刻“拙笔写兰”的人,是否就可以断定是此公呢?笔者认为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完全可能的。以上三处的题名都是“明泰”——“拙”的题笔,或称“拙”笔。

当然这种认证并未完结,论证还需要提供其他的必要条件,如明泰的生活年代、住处;提供多方面的充分条件,如明泰的生平、爱好、志向、亲朋好友等方面,而且这些方面都应和曹雪芹有着某种关联或可能的关联。

明泰在题壁诗、书箱上题名“拙笔”,其意思就是“拙”书,“拙”写,那么“拙”笔的意思,就非泛指,也不是匿名;而是“拙”这个人不折不扣实名制的落款——“拙”笔也!“拙庵”、“拙斋”则是“拙”这个人的名号,“日悔堂”则是“拙”这个人的书房名,“拙斋”作为书房名也不应排斥。

明泰字“拙”材料的发现,就使题壁诗、书箱的三处题名落款都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否则不就是“无名氏的瞎写”、“不知名者的乱书”,署名处不就变成任何人都可以胡闹乱题的随笔了吗?这岂不辜负了题字人三处“拙笔”落款的苦心吗?需知香山正白旗 39 号老屋题壁诗,是当事人精心保留下来的。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杨廷福、杨同甫编撰的《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也有明泰的记录:

姓名——明泰,籍贯——满洲,字——日乾,号、室名——拙庵、日悔堂。[ 6 ]

这组材料说明泰字“日乾”,和《熙朝雅颂集》中的材料对照则完全不同,两者相较,哪则材料更有史料价值呢?

《熙朝雅颂集》成书于嘉庆九年( 1804 ),《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出版于 2001 年,就文献的可信程度、历史价值来说,应取《熙朝雅颂集》为是。

《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是工具书,而《熙朝雅颂集》则是最早的,也是最直接的文献材料。再者,《熙朝雅颂集》是嘉庆朝铁保署名所编,法式善也参与了其事,他还编写了《八旗诗话》《梧门诗话》等书。法式善的老师德保又是明泰的亲密朋友,对明泰评价极高。这些对法式善的影响应极为深刻。因此,他们对明泰的记录应更准确可信。法式善虽未说明泰表字为“拙”,但也未提到“日乾”二字。而言明泰字“日乾”者,经查系出于民国年间徐世昌所编的《晚晴簃诗汇》一书:“明泰,字日乾,号拙庵,满洲旗人。笔帖式历官都察院经历。有《拙庵集》。”毫无疑问,徐世昌提供的新信息,我们不应忽略,《熙朝雅颂集》除讲明泰字“拙”外,也记录了“拙庵”、“日悔堂”的资料,应该讲这条文献资料涵盖了明泰以后字号的主要内容。与铁保、法式善编辑的诗集对立之处,我们否定前者取信后者当不为错。现在期待的是更多史料的发现,只要出现新材料,就会有更新的观点出现。

结合《曹雪芹在西山》一书,笔者现在可以把“拙笔”名字的几种解读方法归纳一下:

第一种情况是,香山对鄂比的传说。鄂比以鄂为姓,大概出于“鄂苏拉氏”的自称吧!鄂( ao )比的谐音是“奥笔”,鄂比在常人面前,他以奥妙之笔自诩,在曹雪芹面前他却自认拙笔。

第二种情况是,向风流皇帝乾隆挑战。香山雨香馆馆前有乾隆手书石刻“卓笔”二字,“拙笔”与之音同义反,“拙笔”系自嘲,甘拜下风,也是嘲讽,一

肚子不服气的意思。前者题词刻为丙寅春,后者题壁为丙寅清和月,时间之近,恐也能说明一定的道理。

第三种情况是,最近的新发现,明泰字“拙”,“拙庵”或“拙斋”是他的号,题壁诗、书箱的题名是明泰的实名落款,正确的读法应是“拙”笔学书,学题“拙”笔,“拙”笔写兰。

有清一代,名为明泰者甚多。但是有诗作流传的并不多,我们也对目前已查到的明泰和字“拙”的明泰都一一作了区分。笔者认为:一个姓名引出这么多意思,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在汉满文化融合的过程中,矛盾引出的多样性、复杂性及统一性。

二、明泰与曹雪芹是同一时代的人

《熙朝雅颂集》辑录了明泰 106 首诗。数量之多,给我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从他的诗文中,我们可以断定,他和曹雪芹一样,同样经历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只是年龄比曹公要大不少。何以见得呢?明泰有一部分诗文反映了他的边疆军旅生活。其中《战城南(左将军超勇王策凌额尔德尼昭破贼事也)》一诗,准确反映了该诗的写作年代和历史事件,现部分抄录如下:

天兵果是从天下,十万貔貅遏怒涛。激喷血雨空中洒,我来弹剑新城道。闻说将军百战老,晋阳不数李鸦儿,万里长城绝塞表。[ 7 ]

此诗反映了清军与噶尔丹策零在喀尔喀的一次重要战役,即清军在额尔德尼昭(注:昭为喇嘛寺庙)大获全胜,时为雍正十年( 1733 )。

此时,明泰也在蒙古地区。这一判定有明泰《移驻推河留别鲁斋》一诗为证:

黄鹄不孤飞,悲鸣念其群。

代马思冀北,长嘶彻宵分。

如何去国客,又别同心人。

远浦缓夕阳,空山归倦云。

携手能几时,莫惜泪湿巾。[ 8 ]

推河在今天何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索引》,对推河做了明确介绍:

在外蒙古三音诺颜中部。源出三音诺颜旗西杭爱山脉南麓。……推河者为元氏苑囿。其地甚 煖 ,土性宜于耕种。[ 9 ]

在此也感谢张俊老师关于“推河城”的提醒,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记载:

推河城,清雍正九年( 1731 )建,在今蒙古国西南巴彦洪戈贝推河西岸。龚之钥《后出塞录》:“推河昔为元氏苑囿,其他甚 煖 ,土性宜于耕种,今建城设戍,且以刺配之徒,入伍开垦,每岁收获颇丰。”

明泰在诗中把自己比作空中的黄鹄、朔方的骏马、远离故国家园,今天又在移驻推河之际与同心好友鲁斋分别。此时与准噶尔部战役未完,此诗无疑是写在雍正年间。

雍正十年的一战,使准噶尔部遭受了极其惨重的损失,对噶尔丹策零也是一次严重的打击。

由于形势所逼,噶尔丹策零于雍正十一年( 1733 )底向清政府求和。清政府鉴于连年用兵,也准备休养生息,遂于雍正十二年八月遣使赴准噶尔,希望其部与喀尔喀划清游牧界,永息兵戎。[ 10 ]

由于清政府与噶尔丹息兵议和,那么派出去的部队也应该班师回朝了,明泰有可能在雍正十二年之后就回到了北京。这是明泰在北京时间的上限。不过明泰还有两首有时间纪年的诗,对我们推测明泰回到北京时间的下限不无帮助。现录明泰第一首《丙寅冬日村居自适》诗,云:

孟冬寒气发,北风何惨烈。

傍曙叫荒鸡,冷透茅檐雪。

平楚阴霾闭,四野音尘绝。

羊裘着体温,浊酒盈尊热。

枕席绕诗书,妻孥围 榾柮 。

慨彼道途人,凛然何弗歇。[ 11 ]

此诗非常重要。乾隆丙寅,正是明泰(拙笔)在曹雪芹抗风轩中题壁录诗的年代。那么这年拙笔到底回京没有?也就是说明泰这首“冬日村居诗”到底是否在北京所作,请看明泰在丙寅后一年丁卯作的《西苑玉海歌》。玉海即是一块可盛 30 石酒的玉石大瓮。

西苑玉海歌

(玉海,元世祖制琢诸海物于其表,穷极奇诡,置广寒殿。殿既废,玉亦随弃,乾隆丁卯移置西苑)造化生物工难窥,何年宝玉生荒陲(传云玉出于阗)。深山大泽经年遗,风剥雨削完无亏。……却同瓦石委荒基,霜侵露渍不为 疧 。眠荆枕棘惟自治,幸蒙天子亲标题,明堂清庙齐鼎彝。好同 珪 瓒歌周诗,千年海晏酬昌时。[ 12 ]

北京北海公园团城内的承光殿前,今天仍然存放着明泰诗中所颂的玉瓮,《北海景山公园志》则记录了有关建造玉瓮亭的信息:

据乾隆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内务府奏案记:“承光殿前面建造方亭一座,……约需物料银一千八百八十三两八钱三分五厘。”此亭为放置元代的渎山大玉海而建,建成后清高宗命将《玉瓮歌》刻于玉瓮内部,并命内廷翰林等四十余人,各赋咏玉瓮诗,刻于四根石柱上。[ 13 ]

玉瓮内壁镌刻御制诗,上写有时间“乾隆岁次丙寅上巳后一日,长春书屋御制。”[ 14 ]

“上巳”为三月三日,乾隆丙寅上巳后一日,应为乾隆十一年( 1746 )三月初四日。由此可知,乾隆皇帝在玉瓮上刻诗在前,修亭于后;大臣、翰林写诗作赋、举行庆典必在下一年丁卯年,即乾隆十二年。所以明泰回京时间的下限,不能晚于乾隆丁卯十二年。

《丙寅冬日村居自适》证明,明泰在乾隆十一年丙寅冬日之前,就已经从蒙古军前回到北京,在京郊山村居住。为何?“枕席绕诗书,妻孥围榾柮”透露出的是居家生活的安宁,而不是大漠行旅的劳顿了。他此时已不是道途行人了,也不为自己的军旅道途发愁,而在为别的道途人发感慨了。明泰应参与了这件盛事。以他的身份来讲,他只能是举办盛典的下层服务人员,或是谁的随员。

由此可知,正白旗 39 号丙寅年题壁写诗的“拙笔”,和写《丙寅冬日村居自适》诗的明泰,两人有极大可能是同一个人。因为两人不但属于康雍乾同一时代的人,而且两人的年龄段完全重合。据《曹雪芹在西山》一书的观点,曹雪芹最晚在乾隆丙寅年清和月时就已在香山地方生活,明泰(拙笔)在曹公的书房中完全可能留墨题诗,书写对联。

明泰和曹雪芹是同一时代的人,但他活的年岁却要比曹雪芹的时间长。曹雪芹“素性放达,好饮,又善诗画,年未五旬而卒”。而明泰起码活过 50 岁,这有他的《赠方次山》诗为证:

五十年虚掷,生涯惜寸阴。

诗严晚岁律,志减少年心。

瘦骨玉山冷,幽怀秋水深。

可知违世眼,何用问升沉。[ 15 ]

据法式善介绍:“方泰字次山,满洲人。雍正癸卯举人,官御史,尝自号大瘿子,卜居西山之麓。……诗驰骋古今,才气极大,若能就范伏辕,不失为千里马。”[ 16 ]

何谓“瘿”?中医认为是郁怒忧思,痰凝血瘀所致,以致颈部肿大,俗称大脖子病。方次山是否真有此病,笔者不得而知,因为这是他为自己起的别号。可以肯定的情况是,他在官场中不屑“就范伏辕”,不肯做朝廷的“千里马”,忧愤郁怒最后得了“失音失语”症。因为“瘿”又通“瘖”,即失音之意。

明泰的朋友如此,明泰为人如何,也就略知几分了。他和方泰一样不愿被朝廷所驯服,都愤世嫉俗,幽默诙谐,活得很潇洒。诗中他说自己已年过五十,只有对自己才能说:“虚掷”年华,但也可能是指方次山,或者是通指,因而彼此对生命的每一刻都十分珍惜,但他们讨厌世间势利的青白眼,早无少年“上进”的心思了。

为何笔者认为明泰起码活过五十岁呢?因为明泰还有《退休》诗一首,笔者估计他活到六十多岁应不成问题。曹雪芹去世以后,他可能还活在世上。

再看明泰《丙寅冬日村居自适》诗最后两句“慨彼道途人,凛然何弗歇”,真不由自主想到题壁诗中“富贵途人骨肉亲,贫贱骨肉亦途人”的那首诗。而且明泰又对这位奔波于路的“道途人”凛然起敬,问他为何还不停歇脚步。那么,这位人物又可能是谁呢?

这人的书房名“抗风轩”,表明书房主人是一位经过了风浪又可以抵抗风险的人;而明泰也有一番不平坦的生活道路,但却一意避世,缺乏勇气,故也可称自己为“拙”,并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拙斋”。此诗还为考证“拙笔”(即明泰)和曹雪芹感情交往的可能性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三、明泰居于北京西山一带

满洲人以东北白山黑水广大地域为第一故乡,汉军八旗、内务府汉姓包衣多以辽宁奉天一带为入旗的第一故乡。清朝建立以后,在京城世居的旗人就以北京为第二故乡。

当时京城所辖的区域和今天的北京大不相同。京城中轴线以东的民政归大兴县管辖,以西归宛平县管辖,宛平县所辖山区就是今天的西山一脉,具体说包括现在的玉泉山、金山、香山、八大处(在翠微、平坡、卢师三山之间)一带。

明泰离开蒙古,回归田园后,住的是一处山村。他的很多诗篇,描写了这个山村春夏秋冬的景色,抒发了他在晓起炊烟、暮归晚眺、春雨平野、冬日围炉时的情怀。不经意中,往往把他居住的山村轻松点出。如《仲春漫成二绝》写春日山村景色,就写得十分自然恬适,现录一首:

芳草依依没旧痕,望中新柳识山村。

余寒任在东风里,燕子来时不闭门。[ 17 ]

诗中明确点出明泰住在一个山村,春天二月的青草、绿柳令他十分惬意,和煦的东风带来呢喃的春燕。

燕子来家筑巢是不能关门拒之的,因为大清律有规定保护燕子。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就有一段呵护春燕、“燕子来时不闭门”的描写,林黛玉对紫鹃说道:

把屋子收拾了,撂下一扇纱屉;看那大燕子回来,把帘子放下来,拿狮子倚住,烧了香就把炉罩上。[ 18 ]

在《曹雪芹在西山》一书中,曾提到这则有趣的民俗与法令。舒成勋老人讲:“我家门外现有三棵古槐。……北房西头的单间上下都是纸窗。春天可以把上边的窗户支开,衔泥的春燕还能在檐柱间筑窝,据说大清律还是保护燕子的。”[ 19 ]

明泰写夏日的诗作,现录《夏日晓出沽酒》一首:

草舍炊烟起,孤村远树中。

满鞋花径露,一杖柳桥风。

溪水涵白云,钟楼冒日红。

酒家相识熟,笑语接山翁。[ 20 ]

此诗也写得十分恬静,全诗虽未再提到山村的字眼,但却说明了比山村更直接的形象,即山翁。明泰自称山翁,这不更证明了他是住在山村里的一位老者吗?

明泰写秋天的诗作,也有不少,现录《秋村》一诗于下:

天外斜阳透树红,廿年哀乐望遥空。

由来荣谢催花雨,此去襟怀落叶风。

紫蟹香中新酒盏,碧云堆里旧诗翁。

妻孥莫问寒生计,听得凉蝉耳已聋。

野色初开禾稼收,晚风凉动鬓飕飕。

黄花村落闻边雁,红叶溪山入寺楼。

此去有谁同载酒,后来无意漫悲秋。

数年睡倦看云眼,不为人间冷热愁。[ 21 ]

诗的前半首提到他的家庭妻孥,可知此秋村即是明泰自己住的村庄。此村庄附近有山上的流水、红叶,有寺庙,还有田野里正在收获的大秋作物。这种景致是西山,尤其是香山一带秋日的典型景色:香山的红叶,山间的溪水,碧云寺、卧佛寺、昭庙、五华寺、广泉寺等等几十座梵刹琳宫散布山间;香山和卧佛寺的东面,则是一马平川的大好良田。

此时不知明泰是否到了“耳顺”的年龄,因为他说:“妻孥莫问寒生计,听得凉蝉耳已聋。”或者是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因为他最后还说了“数年睡倦看云眼,不为人间冷热愁”。总之,香山一带最典型的景色,都在明泰这首诗中有反映。尽管明泰写山村的诗很多,写冬日景色的诗作也不少,遗憾的是,他写冬日山村的诗文还未看到。还有,他写西山的诗有四首:《宝珠洞》《游西山》《暮归》《桫椤树歌》。《桫椤树歌》是写卧佛寺的,其序文有云:

西山卧佛寺有桫椤树一株,苍鳞怒干,势若虬龙。传云种出西域,为张骞携来者,虽无足凭,盖亦千年外物也。[ 22 ]

《暮归》中写及:“一杯了却英雄计,遥向西山送落晖。”[ 23 ]

这四首写西山的诗对了解明泰山居的活动范围应有一定价值。笔者的考证工作即是划定他住处的最小范围。

笔者认为,只要明泰住在京城之外的山村,最近的山区只能是京郊宛平管辖的西山、香山一带。因为明泰从蒙古边界回京以后的诗作,说到的山村、卧佛寺、宝珠洞、骑驴游西山、方泰的住处(卜居西山之麓),都在京郊西山一带。

所以笔者认为,明泰与曹雪芹同时居住在香山地区的可能性极大,明泰为曹雪芹“题诗”、“写兰”,完全没有时间、空间上的阻碍。

敦诚赠曹雪芹诗文中有一名句:“何人肯与猪肝食,日望西山餐暮霞。”不知是否受此诗影响。明泰《春暮》诗中也有“愿及碧桃在,来餐洞口霞”的诗句。

四、明泰在漠北军中的交游

康熙、雍正年间,游牧在今新疆一带的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迅速强大起来。其部族首领噶尔丹兵锋直指青海、哈密、吐鲁番、喀什噶尔、叶儿羌,最后又以重兵攻打漠北喀尔喀蒙古,其军一直追击到今天内蒙的境内。清军虽然在内蒙乌兰布通、昭莫多等地屡获胜利,但准噶尔部军力仍然在漠北蒙古有很大势力。上文说的额尔德尼昭一战,是雍正十年( 1732 )发生的一次重要战役,噶尔丹策零率兵犯漠北喀尔喀蒙古。康熙的额驸喀尔喀亲王策凌,亲领精兵 2 万迎敌,在鄂尔浑河边的额尔德尼昭大获全胜。

此仗还应有更大成果,只要抚远大将军马尔赛所领的 13000 军队断其归路,就可全歼敌军,但马尔赛按兵不动。在军营效力的参赞大臣傅鼐再三请战,甚至长跪,终未获准,傅鼐愤甚,亲率所部追敌。大战之后,雍正杀马尔赛,大奖傅鼐。雍正十一年,雍正授福彭为定边大将军,再次讨伐噶尔丹策零,后在额尔德尼昭北筑城守卫。这段时间傅鼐在福彭身边任参赞如故。再巧不过的是福彭还是曹雪芹的亲姑表哥,傅鼐又是曹雪芹的另一位亲姑父。

明泰在蒙古边疆数年的军旅生涯中,是否有机缘和曹雪芹的近亲福彭和傅鼐认识呢?明泰的诗作中仍有若干信息可寻,完全允许我们进一步研讨这个问题。

如他有一首题为“次日又雨,钧石都统招饮,即事有成”的诗作:

风压花林吼,人家渐不分。

倒倾三峡水,低锁回山云。

且劝杯中酒,休论世上文。

一犁新雨足,惟好议耕耘。[ 24 ]

这首诗很可能是明泰从蒙古边疆回来之后所写。他没有什么显赫的职位,但都统却招他赴宴。这就是一件十分有意思的交往。

都统的官位初秩正一品,后定制为从一品,分管各旗的户籍、田宅、教化及官兵拣选操练等军政事务。都统之所以招饮明泰,可知当时明泰必是一个特殊人物。

从诗中我们还可看到,明泰对钧石都统并不都是言听计从、俯首帖耳的。我们不知明泰对什么问题还以喝酒为幌子,婉言谢绝了都统的要求,“且劝杯中酒,休论世上文”。

既然钧石都统可以降贵纡尊,那么福彭、傅鼐认识这位特殊人物明泰有何不可呢?要知道福彭在乾隆初年也任过正白旗都统、正黄旗都统。

再者,明泰和索额图之婿李锴是朋友。明泰《和廌青山人灵寿杖歌》就是写给李锴的。李锴的朋友方观承是福彭家的西宾,以后做到直隶总督。这些人际关系在周汝昌先生的《红楼夺目红》一书中,都有爬梳整理。周先生据此认为:雪芹应与方观承有来往。我想不应排除明泰和福彭既有蒙古从军的关系,又有通过李锴、方观承等人和福彭来往关系的可能性。曹雪芹在迁往香山正白旗军营之前,是否也有可能和明泰认识?当然这只能是或然性的问题了。

需知旗人,尤其是满洲旗人,由于他们是少数民族,通婚面窄,彼此之间都是环套环的亲戚,就像《红楼梦》第六回写的王熙凤娘家和刘姥姥的女婿家那样。难怪王熙凤会说“朝廷也有三门子穷亲戚”[ 25 ]。

如上文所言,若明泰在香山军营见到曹雪芹,自然了解他的身世,再加上雪芹的才学、胆识,怎不让他敬佩不已?一方面曹雪芹这样落魄潦倒,一方面他的近亲福彭、傅鼐又是那样的显赫,但他却远富近贫来到香山军营。有此背景,“拙笔”赠送曹公的对联:“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真不错!”就是一件极其自然的事了。

这副对联的出现、传世,又因香山一带有这样的传说而更有其可信度,文化内容也更丰富。若没有当地居民的传说,口头文学表现形式的扶衬,反而会减低其价值。从文献到文献,从文字到文字,当然做文字研究工作的人无可避免,应

肯定其劳动,但如果轻视、否定非物质文化的遗产就属不智之举了,进而还将暴露其研究工作的严重弊端。

五、明泰的志向与才学

明泰作为一个满洲旗人,熟悉中华多民族的生活习俗,努力学习汉文化,热衷于写作汉文的诗词歌赋,又有着一股摒弃功名利禄、傲然守拙的志向。明泰的材料最先进入笔者视野的,是他在大漠中的军旅生活。从他自己写的诗词中,我们看不到他的具体职务是什么?也不知他是因何到军中效力的。

明泰最好的朋友是一个叫文明的旗人,字鲁斋。文明是因受到废籍以后,到边疆服役的。他的具体工作是在军中管“驲务”,即做军中的驿站工作。法式善《八旗诗话》记载:“文明字文止,一字鲁斋。康熙庚辰进士,累官光禄寺卿。

有《盘村居士稿》。晚年有北路军营之役。得书一卷。”明泰的诗作中,和鲁斋唱酬的诗共有五首。在这五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心情是黯淡的,很灰很灰。明泰在军中,可能是一般官吏,也可能是带罪戍边,也可能是幕僚之类的门客,因为在他的从军诗中,多次用到冯谖弹铗食鱼的典故!他的《君马黄》一诗,非常生动地反映了他当时的心情与地位:

君马黄,臣马黑。

马色固不同,此心尤难测。

欲默不忍,欲言不敢。

酌酒与君,自尝冷暖。[ 26 ]

明泰第一句话就说明了君臣的地位、身份完全不同。这一切都是天生的,就如马的毛色一样。那时的社会每个人都在一定的等级中生活,不得僭越,否则就是犯上,甚至就是造反。让人更觉害怕的是,所谓僭越、犯上的罪名,往往是君心难测,不知何事何时忤逆了他的喜怒哀乐,那就只好认倒霉了,甚至还会有牢狱之灾。这诗说到君皇心尤难测,岂不是大逆不道、犯上作乱吗?好友鲁斋不就如此吗?一个进士出身的官员,做过光禄寺卿,现在却在塞外喂养驿站马匹。怎么得罪皇上了?有理可说吗?这首诗胆子太大了!朋友难得一见,见面不说话,久久沉默,忍心吗?想说话,又从何说起,想说的话敢说吗?干脆还是倒酒、倒酒!干、干、干!心情如何,冷暖如何,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毋须人讲,每个人都知道。

写到这里,笔者忽然想到,正白旗 39 号旗下老屋的墙皮未被人铲掉前,据孔祥泽老人讲,还看到过一行字:“大清而今治不了,官员尽吃请。”这也是一句苍天不可补的话,大胆、大胆!也是犯上作乱的话。

由于对噶尔丹策零的胜利,清廷犒劳、奖励三军也是极其自然的事情。明泰的地位似乎也好了不少,起码可以回家了。他在一些诗中,把自己离开边疆、返归故里的行为,说成“解组”。“解组”的意思即是还印辞官,作为一名白丁了,不思进取了。现节录他的《新秋连雨》诗部分文字:

解组步归田,闭门修我拙。

耕凿固难任,趋承有弗屑。

种蔬已分晓,插柳渐成列。

闲情寄长养,野性跳羁绁。[ 27 ]

他认为从此可以闭门家居,以拙自守,以种地为生,再也不需要承迎上司,吹牛拍马了。闲散的心情,使他自在的野性终于逃出了尘世间的名利藩篱。回顾往事,瞻念前途,他心地十分坦然自得,现集明泰若干诗句如下:

数载从军归故我,愧他诸将正论功。

——《郊外晚归,马上口占》

聊复饮吾酒,奚所论贤至。

——《次韵补亭》

升沉凭自得,吾意在天游。

——《经秋》

可知违世眼,何用问升沉。

——《赠方次山》

且劝杯中酒,休论世上文。

——《次日又雨,钧石都统招饮,即事有成》

纵酒本期忘世事,读书原不为功名。

——《和鲁斋》[ 28 ]

以上这些诗句,足以说明明泰的志向和他率性的品格。这时明泰的诗文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与他的边塞诗大不相同了。他的边塞诗总逃不过何处乡关、落日边城、惆怅怀抱、秋风过客这样的悲叹。但回归故里后,竟学起历代文人名家的诗体,尤重李商隐。

《熙朝雅颂集》中,收明泰效拟李商隐的诗作戏说就有六首,诗中多写女性,金粉胭脂,锦裙宝钗的气息很浓很重,节录几句说明:

静落珠帘不卷愁,芙蓉睡熟小红楼。

一枕幽香梦何事,金笼鹦鹉唤梳头。

雨鞭风马西冷道,满把幽兰吊苏小。

美人魂在水云中,且住无如归去好。[ 29 ]

法式善评论明泰诗文:“古诗宗汉魏,近体亦必宗唐。”这种风格和曹雪芹也有相似之处。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香菱向林黛玉求教学诗,林黛玉告诉她:断不可学陆放翁的宋诗,“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社的七音律,次再李青莲的七首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这是否是作诗“近体亦必宗唐”呢?“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瑒、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这是否是“古诗宗汉魏”呢?

曹雪芹诗词方面的艺术思想通过林黛玉的口中合盘说出,明泰这方面的艺术思想和曹雪芹如此接近,这类信息值得我们重视。当然林黛玉也说过这样的话:

“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欢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红楼梦》第四十回)贾宝玉也认同此句。怎么理解呢?且莫胶柱鼓瑟吧。不管对李义山喜也罢,厌也罢,李义山毕竟是个引人热议的人物。

明泰的师宗汉魏古诗也好,学习李商隐香艳闺阁诗也好,都是他真实心情的抒发。其实,明泰的真正率性是他的狂态、野性、嗜酒。

(文庄公)亲见其落笔千言不休,醉后旋举所作弃置,今所存朋旧缀拾者也,伊侍御谓其解职寄居山寺,席帽乌腾,野桥村居,飘飘然如画中人,诗纵横排 奡 ,中有奇气往来。[ 30 ]

明泰的狂态、野性、嗜酒,真有曹雪芹那种块垒欲拔之豪情,也有曹雪芹对雍乾盛世那种冷眼旁观,如画中人飘飘然的态度。他爱酒、爱寄居山寺,曹雪芹也是一个经常“寻诗人去留僧舍,卖画钱来付酒家”的狂人、奇人。他还经常“落笔千言不休”,怎么有那么多的话要说?伊侍御解释为“明泰心中有奇气往来”。

这些宝贵资料应引起众多曹学、红学爱好者的注意。明泰的归乡诗不但学习李商隐,而且也写诗给乡间翁妪听解,也写贫病受苦之人:

贱恕交亲绝,贫容妇子怜。

——《秋暮闻笛》

莫谩忧穷岁,高歌且自雄。

——《冬郊》

穷愁逐藜杖,散步任东西。

——《雪中过寄闲留夜饮归》

乍冷犹无事,虽贫乐有余。

——《寓馆晚秋,有怀藜阁侄孙兰州从事》[ 31 ]

“贱恕交亲绝”含意为何呢?交亲者,至亲也。明泰在蒙古推河地方驻防时,也有“梦到交亲何日见”的悲叹。孔子讲,恕道即仁爱之道。那么骨肉亲情密切的亲人都可以断绝往来,连妇人都同情这种贫苦的人,恕道却受到贱视,在明泰看来,真让人不可容忍!这首诗,又是纪念故人的,诗中的情景怎不让人想到曹雪芹及墙壁诗的对联呢?此诗对研究明泰穷困落难的好友十分重要。

“虽贫乐有余”何解呢?贫穷让人不堪其忧,唯贤人颜回能够不改其乐。可偏偏曹雪芹也是这种人。他做有一幅长联带字风筝,上书七个大字便是“富非所望不忧贫”[ 32 ]。

以上文献资料足以证明明泰的为人志向和文化倾向。这些证据和正白旗 39 号墙壁诗的思想内容及表达形式要说是相当吻合的,不过分吧!

六、结束语

40 年来,审视曹雪芹的传说、墙壁诗、黄松木书箱真伪的目光一直没有倦怠休息过。笔者渴望发现新的资料,现在依据的主要资料却是《熙朝雅颂集》和法式善的《八旗诗话》《梧门诗话》《存素堂诗初集录存》几本老书。研究清史和曹雪芹历史的人都熟知这些老资料。

现在看来,这几部书告诉我们,对曹雪芹的研究还没有走到尽头,它们作为历史文献的作用是永久的,文献的信息随时都可以活起来,为新的研究、新的发

现提供历史证据。但同时要说明的是,这些书在许多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记述上还有很多不准确甚至谬误之处。如把汉军旗人混作内务府旗人,就是一个明显的错误。总之,对《红楼梦》、曹雪芹的研究,我们需要有更大的热情、更科学的方法、更积极的态度,去寻找新证据,钻研旧史料,精心耕耘广大读者关爱的这一片文化学术园地。

本文从明泰字号中的一个“拙”入手,是否简单化了呢?我们考虑,一个“拙”字,就是一缕唤醒的信息流,它串通了那么多可能性,最终引出一个活生生的明泰。要否定这种必然性的关联,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要这缕信息的频率和墙壁诗、书箱上的频率同步,又在多个波断上的重合,这也就是做了历史考证工作。我们应把论证的信息化引入历史学。

从一个“拙”字入手,是否有孤证之嫌呢?我们觉得,“拙”和三处“拙笔”同时存在,从而使“拙”和“拙笔”的关系得到了全新的解释。应该说,是四证而非孤证。

从一个“拙”字入手是否太轻率、太冒失了呢?我们看来,这篇论文是对墙壁诗发现的一个客观回应。把墙壁诗当成是曹雪芹的题笔,这是冒失的行为,但对题壁诗不屑一顾才是一种轻率态度。墙壁上的对联,曾在 1964 年的《北京日报》发表过,香山民间对此对联、鄂比至今还有传说流传。扔掉既有的工作成果,岂不可惜?从一个“拙”字入手,是否做了过多的联想?我们认为,本文运用了文史互证、信息互通的方法,不断将明泰的诗文和题壁诗、书箱、香山传说中的鄂比、旗人生活进行对比,以求审视二者有无内在的统一性。所说的联想,无非是指笔者的推论、归纳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肯定或否定某事物,但应说明肯定或否定的根据是必然性,还是可能性,抑是或然性。在《说不尽的红楼梦》一书中,笔者用八个环节环环相套的证据链说明了曹雪芹在香山正白旗军营生活的文物和文化生活,现在还应该在证据链上加上第九个环节。

本文最遗憾之处,就是没有发现明泰写给曹雪芹的诗。如果真有此类诗文,那就是发现而不是考证了。历史学上的考证工作,就是以核实的材料去归纳求证未知的知识。所以考证学永远是一种追求相对真理的科学。对于本文考证文章的结论,笔者欢迎读者证伪。

最后,笔者要感谢《北京日报》。 2012 年 10 月 30 日,《北京日报》第十七版上刊登了题为《寻找曹雪芹(下)》的文章。文中充满了对北京古都的热爱和兴趣,也提到了“曹雪芹故居”的事,说到“对此故居多数读者还是宽容地接受了它,用淡淡的微笑做了响应”……文字是善意的,照片上的微笑也是非常友善的。这些善意都令笔者感动。感动之余,笔者认为对故居的研究,不但要求其善,同时还要把真、美的成果挖掘出来,奉献给读者。

2012 年 11 月 3 日

注释

[ 1 ]满洲姓无“鄂苏拉氏”。经张书才先生提示,也许是原世居吉林、启尔撒等地的“鄂索络氏”的转音。

[ 2 ](清)铁保辑:《熙朝雅颂集》,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2 年 6 月,第 1134 页。

[ 3 ](清)法式善著,许征整理:《梧门诗话》,新疆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第 31 页。

[ 4 ](清)法式善著:《八旗诗话》,清稿本,叶三十四上。

[ 5 ](清)法式善著:《存素堂诗初集录存》,清刻本,卷十四叶十六上。

[ 6 ]《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年,第 325 页。

[ 7 ]同[ 2 ]书,第 1140 页。

[ 8 ]同[ 2 ]书,第 1138 页。

[ 9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民国十八年版,第 417 页。

[ 10 ]郭成康等编著:《乾隆皇帝全传》,学苑出版社, 1994 年,第 274 页。

[ 11 ]同[ 2 ]书,第 1140 页。

[ 12 ]同[ 2 ]书,第 1137 页。

[ 13 ]北海景山管理处编:《北海景山公园志》,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年,第 143 页。

[ 14 ]同上书,第 248 页。

[ 15 ]同[ 2 ]书,第 1149 页。

[ 16 ]同[ 4 ]书,叶二十三。

[ 17 ]同[ 2 ]书,第 1153 页。

[ 18 ](清)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华书局, 2009 年 6 月,第 196 页。

[ 19 ]胡德平著:《说不尽的红楼梦》,中华书局, 2005 年,第 24 页。

[ 20 ]同[ 2 ]书,第 1146 页。

[ 21 ]同[ 2 ]书,第 1151 页。

[ 22 ]同[ 2 ]书,第 1141 页。

[ 23 ]同[ 2 ]书,第 1152 页。

[ 24 ]同[ 2 ]书,第 1149 页。

[ 25 ]同[ 18 ]书,第 45 页。

[ 26 ]同[ 2 ]书,第 1134 页。

[ 27 ]同[ 2 ]书,第 1136 页。

[ 28 ]同[ 2 ]书,第 1152 页《郊外晚归,马上口占》,第 1137 页《次韵补亭》,第 1148 页《经秋》,第 1149 页《赠方次山》,第 1149 页《次日又雨,钧石都统招饮,即事有成》, 1151 页《和鲁斋》。

[ 29 ]同[ 2 ]书,第 1142 页《拟李义山燕台诗四首》。

[ 30 ]同[ 4 ]书,叶三十四上。

[ 31 ]同[ 2 ]书,第 1147 页《秋暮闻笛》《冬郊》,第 1149 页《雪中过寄闲留夜饮归》《寓馆晚秋,有怀藜阁侄孙兰州从事》。

[ 32 ]吴恩裕著:《曹雪芹佚著浅探》,天津人民出版社, 1979 年 11 月,插页 7 。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