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光祥:胡耀邦与《理论动态》的创办
《理论动态》是 70 年代末中国唯一的一本内部思想理论性质的刊物。刊物的内容和文风都很有特色, 在党内和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胡耀邦是刊物的创办人。在后来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过程中,《理论动态》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酝酿创办
1977 年 3 月 3 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正式恢复中央党校, 校长由华国锋兼任, 汪东兴兼任中共中央党校第一副校长, 胡耀邦任中央党校副校长, 并主持中央党校日常工作。 4 月 7 日, 中央党校整风会议开始。这次会议是经中央批准的中央党校党的骨干分子参与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揭批“四人帮”, 进一步弄清中央党校内同“四人帮”有牵连的人和事, 为迎接党校开学奠定一个好的基础。参加这个会议的共有 70 余人, 其中有当时在职的校领导小组成员, 各单位正副主任以上党员干部 45 人, 各支部推选的代表 26 人。后来参加者逐渐扩大到 100多人。
6 月 4 日上午, 中央党校整风会议继续举行。会议一开始, 胡耀邦就宣布: 今天一部分同志要讨论教学问题, 会议将提前散会。上午 11 点, 整风会议结束后, 胡耀邦召集孟凡、沈宝祥、吴振坤和刘立中等10 人, 又开了一个小会。会上他谈了四件事: 第一件是一部分人拟的教学计划, 胡耀邦大体上同意; 第二件事是要拟定教学计划的同志开一个征求意见的名单, 向这些人请教; 第三件事是理论班的教学和学《毛选》五卷的辅导问题; 第四件事是编一批教材和编一批书。讲完上述四件事以后, 胡耀邦说, 最后讲一个问题, 好几个礼拜脑子里都在酝酿这个问题。我们党校内部的简报和刊物, 是否搞三个东西: 一是中央党校简报; 二是一个校刊, 三是搞一个理论动态性的东西。在谈到创办《理论动态》时, 胡耀邦说, 选几个人, 先搭一个班子, 并说我们已经有了几个题目。这时胡耀邦的秘书陈维仁同志插话说, 至少已有三四期了。胡耀邦说, 要有三五期才能付印, 不然到时候就“没有米下锅了”。主要找党校和各省市的材料, 不搞《人民日报》的材料。创刊的两个月内, 篇篇我都要定稿, 至少我负责参加搞两个月再说。我注意的是, 三五年把科学态度搞好。这个搞不好, 我们党还可能走弯路。主席在修改宪法的讲话中, 就是搞科学态度。今天题目不议了, 后天上午到我那里开会。有人提出让孟凡、沈宝祥等几个人先组成一个班子。胡耀邦最后强调说, 总而言之, 我们自己要造一个环境, 自己“压迫”自己。
6 月 6 日上午, 孟凡、沈宝祥、吴振坤、刘立中和陈维仁共 5 人, 在胡耀邦的办公室召开了筹办《理论动态》第一次会议。胡耀邦谈了他对创办《理论动态》刊物的具体设想。他说, 《理论动态》内容宁可少一些, 一期一篇, 最多两篇, 要及时, 给人们头脑里装一个问题, 不要装几个问题。一般一期就是一篇东西。我们只搞理论问题。政策问题可牵涉一点, 带理论性的政策问题牵涉一点。如果两天三天一次, 一个月 9 到 13 期, 不要多于 13 期, 也不要少于 9 期。胡耀邦还用了很多时间讲他想到的 11 个选题。并对与会者提出, 要经常出题目, 要经常想。有的要请人写, 有的要自己写。他说, 我亲自审阅, 搞两个月你们自己就可以搞了。搞这个东西并不难, 两个月后我看到什么东西, 再批给你们。胡耀邦还在会上要求理论动态组在 6 月 15日前组织好几篇稿子, 并提出刊物的名称就叫《理论动态》。发行范围除中央外, 各部委、军种兵种, 各省两份( 其中一份给党校) , 最初的名义是中央党校教务办公室,后来出刊时用的是“中共中央党校校刊编辑室”。关于发行数量, 胡耀邦说, 地方 100份左右, 中央 100 份左右, 专业( 指理论宣传单位) 100 份, 中央党校自己 100 份左右。这样共 400 份。 《理论动态》第 1 期就是按此要求印了 400 份。最后, 胡耀邦对理论动态组提出, 写批判的东西不容易,要加紧看书, 掌握资料。 6 月以后, 理论动态组又增加了王聚武, 并正式建立机构。王聚武任理论动态组组长, 吴振坤任副组长。 6 月 15 日, 孟凡被党中央任命为中央党校校刊编辑室副主任。
正式问世
虽然胡耀邦说“搞这个刊物并不难”,但理论动态组的成员却觉得很不容易。他们经过几次讨论, 认为两三天出一期不行。于是就提出 10 天出一期的想法, 并由孟凡将理论动态组的这一想法报告给胡耀邦。胡耀邦没有同意, 认为 10 天出一期间隔太长。理论动态组的同志又提出一星期出一期, 他仍然没有同意。
1977 年 6 月 22 日, 胡耀邦又召集理论动态组的同志开会, 研究创办《理论动态》的问题。他在会议开始时就说, 现在办这种东西没有经验, 试办, 要实践,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不断修改。如事前没有大体规划, 就是盲目实践。会上, 有同志提出,希望进一步明确刊物名称、发行范围、刊期、字数。胡耀邦系统地讲了 7 条意见, 他首先表明, 刊物名称还是叫《理论动态》,是个内部刊物; 发行范围是给中央同志、党校和下面搞理论工作的部门, 以及省以上的干部; 作用主要有两个: 一是给领导同志提供理论研究上的基本动向; 二是查明和澄清有关马列主义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同这些重大理论问题有关的一些观点、出处、原意, 它的发展等情况。胡耀邦强调, 《理论动态》不能泛泛地搞, 要根据现实理论斗争的需要, 针对当前的争论、弄不清楚的问题。稿子怎么搞? 能自己写当然好, 更主要靠我们自己写。篇幅尽量2000 字左右, 两页, 特别情况下, 可以搞 3到 4 页。 4000 字以内, 无论如何不要超过4000 字。胡耀邦说, 根据他的经验, 领导同志, 包括省委书记, 长了不能看, 篇幅一多就要走向反面。还是要搞成期刊, 两三天一期不行, 但不能超过 5 天, 暂定 5 天一期, 准备好了再出。经过这次会议, 理论动态组的思路更加明确了。
为尽快将这个刊物办起来, 理论动态组的同志也在夜以继日地征集稿子。虽然已经有了几篇, 但作为创刊第一期的合适文章仍然没有找到。 7 月 12 日, 胡耀邦在中央党校举办了一个理论座谈会, 即召集一小部分同志, 有准备地座谈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座谈会由胡耀邦主持, 主题是如何搞好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辅导。在这个座谈会上, 吴江同志就如何理解继续革命的问题, 作了个人发言, 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吴江同志发言后,胡耀邦即予肯定。当天晚上, 胡耀邦就找吴江, 让他将发言撰写成文。第二天, 吴江就完成了近 5000 字的稿子。 7 月 14 日上午, 吴江将整理好的稿子送到胡耀邦办公室, 随即由胡耀邦的秘书将稿子送印刷厂排清样。下午, 清样印出后, 秘书立即报送胡耀邦审阅并当即定稿。随后, 又将审定稿送印刷厂正式付印, 稿上还写有“ 300份”字样。
1977 年 7 月 15 日,《理论动态》 第 1期按时出版。在胡耀邦亲自定完发行对象名单后, 当日上午, 第 1 期《理论动态》就发到了中央党校内部有关同志手中, 并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理论动态组的同志将这些情况向胡耀邦反映后, 他十分满意。并对理论动态组的同志说, 他现在先出了第 1 期, 以后就得 5 天一期出下去,风雨无阻, 逢五逢十出刊, 不管礼拜天还是国庆、春节, 都要按期出。
《理论动态》第 1 期文章题目是《“继续革命”问题的探讨》。文章讲了两个问题: 一是马列主义关于不断革命的思想是否仅限于由民主革命不间断地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 而没有包括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不断革命思想? 二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对象、任务是什么? 文章从理论上阐明, 社会主义就是要不断革命, 并强调上层建筑方面的革命是极其重要的, 但不能无限夸大上层建筑的反作用, 也不能仅限于上层建筑方面的革命,更不能把我们的上层建筑说得一塌糊涂。文章引用了毛泽东写的《工作方法六十条( 草案) 》第 21 条。文章提出: “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 不首先抓好科学技术革命是不行的。” “我们要大力宣传毛主席的这一不断革命思想。”文章在最后指出: “有人说,‘无产阶级专政下的不断革命就是不断反右’。说这种话的人好像是在总结一项重要经验。必须说, 这不是毛泽东思想。”文章还引用毛泽东的话批驳了这种观点。这篇文章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但是在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中, 把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并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而要大家反复学习, 而且在九大、十大都充分肯定、高度评价了这个理论。对于这样一个理论,《理论动态》居然提出要进行“探讨”, 实际是对它的真理性提出了疑问, 这在当时实属不易。
7 月 19 日, 胡耀邦又召开了第二次理论座谈会。会议开始, 胡耀邦就说, 对吴江同志那一篇《“继续革命”问题的探讨》, 听说议论纷纷, 这是好现象。理论问题需要探讨、争论。马克思讲, 科学的入口处, 好比地狱的入口处。在会议结束时, 胡耀邦又说: “我们本来是讨论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辅导问题, 吴江同志提出如何理解‘继续革命’的问题,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是五卷的中心问题, 对我也很有启发。”
12 月 30 日,《理论动态》第 34 期刊登了 《以怎样的精神状态跨进新的一年》的文章, 当天送到华国锋同志手里, 他看后很赞赏。据当时《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的同志讲, 华国锋在 12 月 30 日晚上, 拿了创刊以来共 34 期《理论动态》问起草组的同志, 这三十几期你们都看过没有? 这一期看过没有? 他说, 这一期写得很好, 观点也是好的, 提出的问题和观点都是好的。华国锋同志把这篇文章中的三个问题讲了一遍后说, 现在就是新时期新形势新课题, 我们全党同志面临着一个重新学习的问题。怎么学习呢? 多谋善断特别重要。他对文章的第三段“多谋善断”, 反复地讲要大家好好看一看, 学一学。
关注刊物发展
为了更好地把《理论动态》办好, 1977年 9 月, 胡耀邦再次召集理论动态组全体同志开会, 并吸收了有关同志参加。在这次会上, 胡耀邦对创办两个月来的《理论动态》 作了小结, 重点讲了四条意见: 第一, 对两个月的刊物作了评估。他说,《理论动态》办了两个月, 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看法。“我们没有犯原则上的错误, 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有了一定的影响, 要有信心; 第二, 这个刊物有一定的目的, 一定的篇幅、作用、编法, 有它自己的特点。主要在理论上, 又牵涉到一些思想问题, 用短小精悍的篇幅发表一点看法, 发表一点意见, 不要在预定的目的、作用、篇幅以外去寻求什么。他要求大家坚持办刊方针, 努力提高质量。胡耀邦说, 只要两期质量一般, 威信马上就会降下来。不要炒冷饭, 搞一般化的东西。关于保证刊物质量问题,他指出, 就是要对当前重大的思想理论问题, 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加以解释介绍; 第三, 要熟悉马克思主义观点, 又要观察当前思想理论动态, 把这两者高度结合起来。一方面, 要经常翻阅马列著作, 另一方面, 要经常观察当前有什么重大的思想理论动向; 第四, 文风要注意摆事实、讲道理。
胡耀邦在理论动态组 10 月的会议上, 总结了 10 月 7 日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把“四人帮”颠倒了的干部路线是非纠正过来》这篇文章的经验。他说, 这篇文章的优点、最大特点, 就是敢于接触实际, 阐述了毛主席的干部路线。文章用一种彻底唯物主义精神, 用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观点, 谈了党的一个重要问题, 就是敢于接触几千万人的问题, 还是恢复到叶帅讲的理论越敢接触实际, 就越彻底, 越能掌握群众, 越能变成物质力量, 不是绕开问题走, 不是模棱两可。胡耀邦指出, 这篇文章接触了一个很大的实际问题, 给了我们搞马克思主义的信心。他强调《理论动态》上的文章要短小精悍, 是匕首、投枪、手榴弹, 要办好, 就要精雕细刻。
不久, 胡耀邦被任命为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 仍然兼任党校的领导职务) 。任命通知后, 胡耀邦对理论动态组的同志说,我后天就到组织部上班, 你们要满怀信心地提高、前进, 我还和大家共命运, 继续管《理论动态》, 由吴江同志具体抓。他向大家明确提出,《理论动态》 “应该继续前进,不要后退; 应该提高, 不能降低”, 要做思想战线上的前卫战士, 每天用这个要求来激励自己。鉴于胡耀邦同志的工作重点即将转向中央组织部, 会上大家表现出了一种惜别的感情。胡耀邦说, 人总要依附, 依附自己的领导者、熟人、老朋友、首长、老同事。但我不这样。你们也不要把自己轻易地依附于什么人, 不要把自己轻易地绑在一个什么车上。主席讲得很深刻, 跟正确的走, 跟科学走, 依附于人民, 大小干部都应是这样。从 1977 年 6 月 4 日召开第一次会议, 宣布创办 《理论动态》 的决定起, 到1978 年 4 月底, 胡耀邦在此期间共召集理论动态组同志开会 19 次。在这些会上, 他除研究《理论动态》的选题外, 还与大家一起分析和研究读者的反映, 总结办刊经验, 反复强调和阐述办刊的方针与要求。此外, 他还经常派秘书到理论动态组传达他的意见, 并派理论动态组的同志参加相关会议, 培养理论动态组成员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作风。
1981 年 9 月 29 日, 胡耀邦最后一次召集理论动态组同志在中南海勤政殿中央书记处会议室开会。此时, 他已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当选中共中央主席。在这次会上胡耀邦作了长篇讲话。他指出,还是要抓住当前人们关心的一些实际问题加以阐述, 加以思想的、理论的阐述。抓住人们脑子里有怀疑的、没弄清楚的、模糊的、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加以条理的、理论性的、有说服力的说明。胡耀邦还要求大家密切地注意实际情况, 注意思想动向。在文风上, 他强调要反对假、大、空、套、长。他认为, 写文章的根本方法, 要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地上到天上, 而不应从抽象到抽象、从概念到概念、从天上到天上。胡耀邦的这次讲话, 实际上是对《理论动态》创办四年来的总结, 同时也是对今后进一步办好 《理论动态》刊物寄予希望。
即使调到中央组织部和党中央工作后, 胡耀邦仍然十分关心《理论动态》。虽然不能当面指导, 但他经常以写批语的方式, 指导理论动态组的工作。有一次, 胡耀邦在同一主题的第四篇文稿上, 写下这样的批语: “为什么我们往往留意老题目呢?这里, 可能有多种原因。接触实际不够, 或者不敢接触许多实际问题, 或者没有想许多没有解决的重大实践问题, 都可能是原因。当然也还有个思想上的习惯势力原因。”有好几次, 胡耀邦对不符合《理论动态》 方针要求的文稿, 写下了尖锐的批语。如: 在理论动态组送审的一篇文稿上, 他批示:《理论动态》切不可绕开当前全党性的重大思想理论问题的矛盾走。如果绕开, 质量要立即降低。这一点, 请你们千万注意警惕。并在另一篇送审稿上写道:“现在在一小部分人中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泛滥, 要进行教育( 不提批判) , 这是一个大事。要努力写出一系列有说服力的论文来。”胡耀邦还在理论动态组送审的一份材料上这样写道:“为什么老是在同理论问题没有什么姻缘的问题上打主意呢? ⋯⋯请用心地坚决地端正对理论动态性质和方向的态度。这样才能做到朱子讲的“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对一些有思想、有针对性的好文章,胡耀邦也会大加赞赏。一次, 胡耀邦在一篇送审的文稿上写道:“这是一篇研究新问题的理论文章, 也是个标兵文章。在更多的理论工作者还没有下最大的决心、做最大的努力转到这条轨道上来的时候, 我们必须大力提倡这种理论研究风气。”胡耀邦多次对理论动态组的同志讲, 要把自己的工作提高到扭转乾坤的高度上来认识, 要明确认识自己的历史责任和理论工作的历史使命。他说: “这个刊物你别看它小, 办好了后, 等于我们办了另外一个党校。”
《理论动态》从各个方面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撰写和发表文章, 阐述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批判林彪、 “四人帮”的谬论, 同时也勇敢地触及了多年来的“左”的一套,特别是敢于碰那些属于禁区的使人望而却步的问题。可以说,《理论动态》在当时不仅使人耳目一新, 而且在拨乱反正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