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的孝子心
忠和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自古以来,忠与孝常常是一对矛盾:忠孝不能两全。胡耀邦却把这两者和谐地统一起来了。
胡耀邦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党,有口皆碑。他孝顺父母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革命胜利了,不能忘记支持自己革命的父母
这年,胡祖伦67岁,由于长年操心劳累,身体不太好。不愿离开家乡的原因很简单:恋乡——“不要把我这把老骨头丢在外乡啦!”
父亲越是身体不好,胡耀邦越是坚持要接父母去川北。当时胡耀邦任中共川北区党委书记、行署主任、军区政委,住在南充城里,生活条件比老家自然要好一点。
胡耀邦怎能忘记父母为自己成长求学的操劳:11岁的耀邦每天早出晚归,到离家20多里的文家市里仁学校求学,虽学费由族上的泮宫乐育会资助,但3年间母亲迈着那一双小脚,为保证耀邦按时到校,每天天不亮就在厨房里为耀邦做红薯丝饭。天黑时,盼儿安归!父亲为养家糊口,除种田外,长年挑着百十斤煤炭送到浏阳东乡去卖,往返一、二百里地,常常是父子俩天不亮就出了家门。
胡耀邦怎能忘记父母对自己革命思想的熏陶:
大革命时期,全家参加了农民协会,父亲曾任乡苏维埃政府土地委员,母亲曾任乡妇联主任。父母亲敢于革命、公道正直、吃苦耐劳的品格,深深地影响了他。
胡耀邦怎能忘记父母成为红军家属后所受白军的迫害:
从大革命时期起,浏阳各乡今日红军,明日白军,政局动荡不安。红军家属四处逃难,有的甚至满门遭斩。乡里都知道耀邦1930年奔红军去了,连浏阳县立中学编的《同学录》里,胡耀邦、杨世峻(即杨勇)的名字下也写着:“南乡文家市人,在第八路军服务。”耀邦父母也为此举家迁徙避难。
老父老母,由胞兄胡耀馥(福)照顾了多年。父亲身体不好了,更需要照顾,一定要把父母接来川北。
1950年春节刚过,正月十五日秘书林成汉遵照胡耀邦的嘱咐到了浏阳中和乡:老人家不动身,林成汉就住在胡家大屋不走。林成汉住了10多天,二老拗不过耀邦的真情,终于随林成汉去了川北,并带去了膝下会讲浏阳话的16岁孙女胡素贞(胡耀福之女)。
叶落归根,胡耀邦兄弟遂了父母的心愿
二老到川北后,自然改不了勤劳节俭的习惯,料理孙儿,洒扫庭除,种菜做饭,终日不停。
父亲上70岁时,耀邦为他买了双新皮鞋。老人家舍不得穿,也不懂皮鞋性能。按照家乡用桐油浆布鞋可以耐穿的办法,买来桐油刷皮鞋,让全家人和邻里们闹了个捧腹大笑。
1952年胡耀邦调北京工作,生活安定之后,父母也随之去了北京。南方山冲里的庄稼人,跟随儿孙们游览了故宫和颐和园等名胜,乡下人细看了京城,心满意足。
过了几年平静安稳的日子,“文化大革命”爆发了。胡耀邦开始受到冲击。1967年5月,母亲刘明伦带着对耀邦前途命运的牵挂,撒手归天了。可怜这位母亲,至死还在为儿子耽忧!刘明伦生于1882年古历
老人家去了,自然也就免了“文革”灾难的折磨,免了牵挂儿孙的慈母之情。遗憾的是,胡耀邦参加革命近60年,只在1963年兼任家乡“父母官”时,工作顺路匆匆回过一次家,住了一个晚上。父母的合葬墓,他始终未来得及去看一眼,哪有时间去凭吊安息在浏阳青山绿水之间、叶落归根的魂灵?他很忙。忙于平反全国堆积如山的冤假错案,忙于祖国母亲的繁荣昌盛。母亲能够理解他这个儿子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