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耀邦

胡耀邦三赴黑龙江调研

发布时间:2014-08-28 20:28 作者: 浏览:96次

胡耀邦一赴黑龙江调研 
时间 1981年10月日 
地点    黑龙江省
陪同人   时任

胡耀邦到黑龙江省视察。10月29日,胡耀邦在沈阳主持召开东北三省座谈会,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杨易辰、省长陈雷在会上作了工作汇报。


胡耀邦二赴黑龙江调研 
时间 1982年8月13--21日 
地点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克山、哈尔滨、大庆
陪同人   杨易辰    时任黑龙江省委书记
                陈   雷   时任黑龙江省省长


胡耀邦先后到齐齐哈尔、克山、哈尔滨、大庆等地视察了工厂、农村和科研单位,听取了省、市、地、县负责人的汇报。

8月16日  胡耀邦到克山县北联乡的山东村和建设村作过社会调查,宋加明作为建设村的党支部书记接待了他。胡耀邦在四个小时的调查中,看了这个村的农业机械化生产,访问了好几户农民家庭,与社员一起唠家常,详细询问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在宋加明家里,还同他全家一起照了像。这次宋加明来京前,乡亲们叮嘱他:“到北京见到总书记时代我们问个好!”宋加明没想到第一天到大会堂,就和总书记坐在一起了。
“你们那里这两年怎么样?”
宋加明答:“比你去时又有很大变化,去年全村人均分配达到一千元,比较富了。” “大家有什么想法?”
“乡亲们都说现在党的农村政策非常好,都希望这种政策延续下去,不要变。”宋加明说。
胡耀邦笑着说:“大家拥护的政策、喜欢的东西,为什么要变呀?”他加重语气说:“请转告乡亲们,变不了。”
“你们黑龙江省现有几十万头奶牛吧?”胡耀邦感慨地说:“什么时候你们发展到二百万头,那就好啦,你们就会更富啦!”他还补充说:“现在有粮食了,要搞好饲料,发展畜牧业。”
宋加明告诉胡耀邦,现在他们省正在一面抓奶牛数量的发展,一面抓奶牛品种的改良,提高每头牛的奶产量。
“那好。”
叮铃、铃、铃……开会的预备铃声响了,宋加明掏出笔记本请总书记签名,说:“我回去对乡亲们说见到您了。”
  胡耀邦一边签名,一边说:“你回去后请代我问乡亲们好!”


8月18日  胡耀邦到大庆,参观了油井和正在建设中的30万吨乙烯联合化工厂等建设工程,访问了钻井队,并向油田的1800多名干部发表了讲话。赞扬大庆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颗光焰夺目的明珠,是中国人民有志气、有本领建设强大社会主义国家的象征,大庆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扬优良传统,做出新的贡献,继续走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前面。
胡耀邦同志在讲话中指出:二十多年来,大庆的干部和工人为国家生产了6.1亿吨原油,创造了570多亿元的财富,是全国贡献最大的企业。对此,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我们的子孙后代也不应该忘记。更重要的是,大庆是一个榜样,证明中国人民有志气、有智慧、有能力把自己的祖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建设大庆献出生命的王铁人等同志,党和人民将永远记住他们、怀念他们;为建设大庆出过力、做过贡献的同志,不论已经退休还是仍在工作岗位上的,党和人民也同样记住他们、尊敬他们。
胡耀邦同志指出,历史记载了大庆人的功勋,但是大庆职工当然不会躺在光荣历史上睡大觉。他殷切期望大庆职工今后要出色地完成三大战斗任务:第一,要继续向国家作高水平的贡献,保证原油产量持续稳定高产,同时努力扩大二次勘探范围,增加后备储量,并且搞好原油深度加工,建设好30万吨乙烯联合化工厂,建设好以石油化工为主,农业、轻工业综合发展的工矿区。
第二,要发扬大庆的优良传统,要比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有更高的觉悟,更高的科学技术水平,更好的组织纪律性,长更大的志气。
第三,要使整个大庆变成一个环境清洁优美、生活安定方便的工业基地,使职工收入在发展生产、自己动手开辟多种生产门路的条件下,有较快的增长。
胡耀邦要求黑龙江加快发展农牧业和多种经营,特
别要把畜牧业提到重要位置上来。

胡耀邦同志在各地调查时谈到了如何加快发展农牧业生产。他指出,要打开视野,因地制宜,在抓紧粮食生产的同时,从发展林、牧、副、渔业和加工工业上多打主意。黑龙江、内蒙古有辽阔丰美的草原,要充分利用这个资源优势,把发展畜牧业提到更高的地位上来。特别要多养奶牛,相应发展小型的、星罗棋布的乳品加工工业,这样做并不需要很多投资,却可以使农牧民更快地富裕起来;不仅不会妨害粮食生产,而且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和人民食物构成的逐步改变,口粮消费量还会逐步下降。胡耀邦同志十分赞赏专业承包责任制。他在齐齐哈尔听到奶牛专业承包户有疑虑,怕“割尾巴”时,就鼓励他们说:“放手大胆地干吧!”他在呼伦贝尔盟看到那里地域广大、农牧民居住分散,他说,这样的地区还应当发展流动购销专业户,这种专业户经过许可,既能代购零星分散的土产、畜产品,又能代销农牧民需要的各种工业品,有利于活跃商品经济,为当地农牧业生产和农牧民生活服务。
胡耀邦同志在会见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花江地委和驻军领导干部时,在同吉林省、白城地区和这个地区所属九个市、县的领导干部谈话时,在伊敏河和霍林河煤矿区现场,反复强调了下到第一线搞调查研究的极端重要性。
他在省直机关党员干部大会上提出两点希望:一是各级领导和干部要下去,搞调查研究;
二是,把优秀的年轻干部选上来,支持年轻干部的工作。
他说,只有掌握丰富的感性知识,特别是到第一线去直接占有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才有可能形成科学的合乎实际的理性认识,作出正确的决定。不调查不研究,坐在屋子里听汇报,粗枝大叶,似是而非,要么没完没了地扯皮,要么做出的决定是错误的,这是当前党风不正的一个突出表现。他还说,革命战争年代,我们许多高级指挥员亲临第一线,察看地形,掌握关键性战斗,这个优良传统,在新时期中应当大大发扬。老同志年老体衰,不应要求他们这样做,但是一切六十五岁以下、特别是五十五岁以下的担负领导工作的同志,都应当奋发努力,做到这一点。
胡耀邦同志还谈到了提拔中青年干部的问题。他说,除了领导干部要下去,还要支持年轻优秀干部上来。这两条搞好了,我们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老干部要把支持年轻的优秀干部上台当成最大最光荣的历史任务。老干部的功绩是不会被抹杀的,对他们一定要安排好、照顾好。年轻干部任何时候都要紧密地团结和依靠群众,并且虚心诚恳地向那些公正无私的老同志学习。胡耀邦同志到白城市的时候,白城地区正在那里开全地区退休离休老干部工作经验交流会。胡耀邦同志十分高兴地来到这些退休离休老干部中间,向他们问候,询问他们的生活情况和身体情况。退休离休老干部们也激动地向他表示:要在有生之年,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和要求,为社会、为人民做些力能所及的有益工作,为党的事业贡献自己的所有余热。


胡耀邦三赴黑龙江调研 
时间 1984年8月10--16日 
地点    黑龙江省嫩江、黑河、伊春、密山、绥芬河、牡丹江

陪同人   李力安  时任黑龙江省委书记

 


 
8月11日中午时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悄然出现在了中苏边境的黑龙江边。
 
这里是军事前沿。苏联的炮舰就横陈在江的对岸。胡耀邦乘坐的直升飞机只能降落在离边境城市黑河还有几十公里的一片空地上。驱车一到黑河,顾不上一路颠簸,胡耀邦就匆匆来到黑龙江边。环顾黑河市,眺望一江之隔的苏联边城布拉格维申斯克,想着彼此二十多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冰封”局面,胡耀邦禁不住陷入了沉思:这里应该怎样打破僵局,怎样跟上全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这里的人民应该怎样尽快富起来呢?

 
胡耀邦是从北戴河赶来的。时值盛夏,中央安排在一线工作的同志“半工作,半休息”。可他说“歇不下来”。他无时不在想着他的祖国和人民。警卫人员告诉我,他在北戴河躺在胶皮圈上一边划水,一边唱“我的中国心”。年前,他去了趟深圳,看到改革开放给这座边陲小镇带来的巨大变化,真是满心欢喜。然而,对比一片沉寂的北国边疆,又不免焦虑起来。多少年了,中央领导没有到那一带去过。他决定到那里走走。他深信,改革开放的春风一定能消融黑龙江上那厚厚的冰层!

 
“突破口”

 
胡耀邦第一站来到黑河。在中苏边境绵延数千公里的边境线上,黑河和布拉戈维申斯克是唯一两座隔江相望的城市。他选定这里作为“突破口”。

 
在江边,登上解放军边防某部八连高点观察哨,胡耀邦举起望远镜,仔细望对岸,布拉戈维申斯克高耸的电视发射塔、整齐的街道、新建的十几层的楼房、宽敞而又漂亮的广场,一一尽收眼底。他把望远镜转过来,看了一遍我国的黑河市,陈旧矮小的房子,狭窄的街道,看不到新的建筑。“不行,破破烂烂的,和人家比差远了!”他不由得摸了一把脸,说:“这里搞不好,脸上无光!”

 
黑河的同志告诉胡耀邦,五六十年代,两座城市的情况差不多,差距是60年代以后拉开的。中苏关系恶化后,苏联政府增加投资,把布拉戈维申斯克当做摆在中国面前的“橱窗”来建设。而我们,一方面是“文革”动乱耽误了,另一方面是担心中苏两国会打仗,总觉得一旦开火,黑河首当其冲,建设好了也没用。就这样,黑河的建设拖下来了。

 
当天晚上,胡耀邦和黑河地区的领导同志座谈,反复探讨怎样尽快改变黑河这个“窗口”的面貌。一张边境地图铺在地上,胡耀邦拿出眼镜戴上,蹲在地图前,边看边问黑河地区的情况,询问到对面参加过“会唔”的部队的同志布拉戈维申斯克的情况、苏方军队的情况和苏联中下层军官对我们的态度怎么样,等等。

 
长期的封闭,使这里成为“死胡同”,交通闭塞,信息不畅;然而这里又是“军事斗争和外交斗争的第一线”,人们思想紧张,时时要保持警惕,事事要请示上面。经年累月,不仅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也使人们的思想观念趋于拘谨和保守。

 
胡耀邦边听边思考边发表见解。他明确地说:“中苏之间的仗打不起来。”他要求边境地区的干部群众放下这个包袱,想办法把建设的速度加快一点,“建设好了,仗就更打不起来了!”

 
他强调,两国人民之间要讲友谊,中下层的工作要放开手脚干,“越做工作,苏联人民就越怀念两国友好的时候,反之,越不做工作,感情上就越淡薄。”他问大家:是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做好呢,还是不放开好?大家都说:放开好。

 
怎样把建设搞得快一些,胡耀邦要求下放权力,不要统,要搞开放政策,聘请专家,发展专业户,开展边境贸易,把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座谈持续到11点多钟。胡耀邦回屋后,灯光又亮了很长一段时间,他在准备明天在黑河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南有深圳,北有黑河”

 
第二天,8月12日,天气很好。早晨7点多钟,当地大约二百来名干部,聚集在一间简陋的会议室里。前面放一排桌子,算做主席台。没有配话筒,以防对面苏联能接收到。胡耀邦坐下,从兜里掏出一张纸,上面有几行铅笔字。他微笑地望着大家,一开口说了八个字:“南有深圳,北有黑河。”会场一片寂静。谁也没想到,总书记一上来会把沉寂闭塞的黑河和热火朝天的深圳相提并论。他解释说,“这是我的一个题目。两个地方大体上意义差不多。”

 
停顿一下,他说:“来到这里,首先向为开拓边疆、保卫边疆尽了力,做出过贡献的同志们问好和致敬!”

 
接着,他提了个问题:“我国和十二个国家为邻,那么我们的边境上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方针呢?”

 
环顾了一下会场,胡耀邦说:“守卫在边疆的同志,包括地方的干部、军队和公安的同志,应该明确我国与邻国关系的总的方针,归纳起来主要是四句话,三十二个字。第一句话,争取长期睦邻友好。不要打仗嘛。第二句话,坚决反对任何侵略。假使有人要来侵略我们,我们不怕,坚决斗争到底。第三句话,不要别国一寸土地。第四句话,不给别国一寸土地。”

 
在中苏边境工作的同志,要拿出许多生动的理由来教育干部、群众,中苏之间仗打不起来。和邻国,我们的原则是争取同人家长期友好相处,这也包括苏联。

 
还有一个问题要区别开来,就是不能把苏联领导人错误的对外政策,同他下面的干部混为一谈,这不是一码事。他下面的干部有跟着错误政策走的,也有不少人怀疑的。上层斗,下层不要斗。人民之间要多讲友谊。

 
会场静静的,大家听得很认真,也很仔细。多少年来,中苏边境地区的人们盼的就是来自中央的新精神、新声音!

 
讲了三十二字方针后,胡耀邦设了一问:“边疆的同志怎样创造性地执行好这个方针呢?”

 
没等下面的同志回答,他“霍”地站了起来,打着手势,说道——

 
一,把经济搞上去。军队也要协助地方把经济搞上去。黑河地区土地肥美,产粮多,木材多,条件很好。怎样发挥自己的优势,明年怎么办,1990年怎么办,大家想办法,自力更生,自己动手,同心协力干。把经济搞上去,国防、边防也就巩固了,和苏联和平友好的可能性就更增强了。

 
二,必须把黑河市建设好。近几年你们有成绩,工作辛苦了,我向你们鞠躬。但对黑河市现在的建设,我只能摇头,这是讲实话,讲真话。二十多年来,我们轻视这个地方了。改变这里的面貌,要求你们太急了办不到,但三年不行五年,总要变个面貌,不是一般地变,而是要敢于和对面比。现在深圳人扬眉吐气,没有人往香港跑,而是前些年跑过去的人往回跑。深圳人说:“回来可以,但要写个把检讨。”总之,你们大家想办法,大家出力,军队要出力,地方要出力,国家、中央、省上都要出力。把黑河这个地方搞好了,有国际意义。要办好我们这个“窗口”。

 
三,对苏联人民、苏联中下层干部,要有正确的态度,要解放思想,大胆工作,要讲友好。人民军队总是主张友好的,中苏两国人民的友谊是永存的。苏联是列宁的故乡,他们广大干部对中国人民、对中国党是有感情的,正如我们的广大干部、我们的军队、我们的人民对苏联有感情是一样的。要好好地讲清楚,从各方面来改进。对苏联领导人的错误政策我们要抵制,要反对,混进特务来捣乱要坚决查处,但对他们的干部、人民要好好地尊重,欢迎他们来参观,接待好,招待好,介绍好情况。这些工作要放开手来干。我总觉得我们现在不放手,太拘谨。我们的优势,第一是政策对头;第二是轻工业、农业生产比他们好得多。介绍情况嘛,热情欢迎嘛,热情接待嘛。这不会犯什么错误。相反,只会有助于他们了解中国情况,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究竟中国党的政策是正确的,还是他们中央的路线是正确的。这个问题我觉得非常重要。我们现在正发愁嘛,大豆、玉米积压严重,都拿出来嘛。他那里每年缺二三千万吨粮食,肉也缺,水果也缺,西瓜就更不消说了。所以要很快地准备,你们的工作做得好,他们地方干部要求同我们贸易的积极性就高。所以要好好地做工作,大方一些,大胆一些,出不了乱子。他们那边出了什么事,遭了什么灾,什么抢险啦,我们这边要主动过去帮助。总之,中苏友好关系从下面搞起,这要当做一件重大的政治任务来办。

 
最后,胡耀邦把话题又拉回到开头的八个字,又把黑河和深圳联了起来。他微笑地望着大家,说:“南有深圳,北有黑河,能不能比翼齐飞?”

 
安静的会场,一下子响起了一片兴奋的议论声。

 
“五年不行,八年行不行?”胡耀邦大声地问大家,“不要怕困难,把黑河建设好,有可能和南面的深圳媲美!”

 
他的话音刚落,会场上立刻爆发出长时间的热烈的掌声!——这是发自中苏边境地区干部内心深处的掌声啊!

 
这些长期在中苏边境这一敏感地区工作的干部,思想上是背了一些包袱的。这里是“反修”第一线,不能出事,出点事就是大事,就是通天的……因此,他们处处谨慎,想的就是怎样维护好现状。进入80年代,改革开放使黑河外面的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里的气氛仍然是沉闷的,甚或是压抑的……

 
今天总书记给他们带来了清醒的风!

 
与会干部们的脸上都露出了久违的、爽快而又会心的笑容!

 
开放搞活兴边富民

 
这以后的四天里,碰到下雨我们坐火车,天晴就乘直升飞机,昼夜兼程,沿着边境线到了伊春、同江、虎林、密山、绥芬河、牡丹江等县、市。紧靠乌苏里江边的抚远县闹水灾,车辆进不去,就乘直升飞机在空中盘旋了一圈。中苏界湖兴凯湖是冒雨去的。胡耀邦还坐吉普车去了一趟乌苏里江畔的虎头镇。那儿离苏联边境小城伊曼市只有6公里。站在江岸可以看见苏方的建筑和火车的运行。途经地处边境地区的国营农场,胡耀邦和农场的领导同志作了交流。

 
自从中苏关系恶化以后,中央领导同志很少到这一带来视察工作。这次胡耀邦来考察,受到干部、群众和驻军指战员的热烈欢迎。座谈会上,大家向他反映了不少情况。

 
绥芬河是中苏边境上又一个重要口岸城市,它和苏联陆路相联。和它相对的是苏联沿海边区的格罗捷阔沃镇,两座城市有两条公路和一条铁路相通,两个火车站相距25公里。

 
胡耀邦先是登上边防部队某部605高地上的观察哨所,了解边境地区的情况。随后和绥芬河领导座谈。绥芬河市委书记回顾了这座边境小城的兴衰史,得出了边境开放就“活”,发展就快,经济就繁荣的结论。他对胡耀邦说,1922年绥芬河边境开放时,居民达五六万人,店铺有250家之多,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商人来这里做买卖,一度被称为“国际商业都市”。1933年日本侵占绥芬河,实行封边闭关政策,国内外资本和居民纷纷转移,人口下降到两千多人,变成了闭塞的死镇。现在党和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但是,由于受中苏关系这个大背景的影响,绥芬河还没有活起来,没有繁荣起来。

 
边境的同志还向胡耀邦介绍了中苏边境贸易的历史沿革和现状。算年头的话,中苏两国边境贸易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和黑龙江省接壤的苏联远东地区,远离苏联中心区域,这里森林、矿藏等资源丰富,原材料工业比较发达,但农业和轻纺工业落后,不少日用品和食品供应短缺。而黑龙江省则与之相反,农业和轻纺工业比较发达,短缺的正是对方比较丰富的那些原材料。这就使双方成了十分理想的贸易伙伴。在贸易形式上,主要是简便易行的“以物易物”,即你用这堆东西来换我这堆东西,大家平等互利,互通有无。新中国成立后,这种贸易形式依然保持了下来。1958年5月12日,两国贸易部长换文,达成广泛开展两国边境贸易的协议。随后,两国交通部又达成协议,规定在黑龙江、松花江、额尔古纳河、乌苏里江、兴凯湖上,两国的商船为了贸易和其他商务活动,可以互驶对方水域和港岸。这两个协议的实施,使边境贸易更趋活跃。然而9年后,到了1968年,根据中苏关系恶化的现状,双方销账,边境贸易往来就此中断。

 
胡耀邦听得很仔细,和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他赞同“开放就活,封闭就死”的观点,赞同“把政治和生意分开”的观点。他指出,中国和苏联除了两国政府间的贸易外,要大力发展边境民间贸易。边境上成千上万的专业户,都可以搞对苏贸易。他要求绥芬河市的贸易公司主动行动,恢复和对方的边境贸易。他说,现在,我们的蔬菜、水果、饮料等副食品和日用工业品很多,和他们以物易物,换回我们需要的东西。他强调,这件事你们自己定就是了,不要老是向上请示;和海关、边检打个招呼,让他们支持。他说,他最担心的就是有些人把什么都“把得死死的”。他几次提到,我们有些事没办好,就总怪天老爷,其实问题不在天老爷,而在官老爷,省里的官老爷,北京的官老爷。他还说,中央的规定不能太具体,中央只能规定一些大框框,你的工业怎么搞,农业怎么搞,不结合实际可能抓不到点子上去,总之,中央的大框框必须结合你的具体特点,你们要有创造性。他讲到了江苏省长顾秀莲,说她有创造性,敢想敢干,她能干,你们也能干。他算了笔账后说,苏联远东地区三个州有500多万人口,要能做到每年同他做一千万吨的生意就好了,黑龙江的经济就活多了。

 
为了消除隔阂,营造融洽的气氛,胡耀邦希望边境的同志在同苏方交往中,要表现出大方、热情,多谈家常,多交心,多交朋友,不要板着脸做生意,不要以为只有板着面孔才是坚持原则,也不要直接谈政治,可以在谈生意中带政治。他说,多送点礼品没有关系,犯不了错误。他还指出,做生意要从长远利益出发,讲信誉,不要老想着占便宜。对苏方人员提出到我方人员家做客和邀请我方人员到他们家做客,我们不敢答应的问题,胡耀邦明确表示:有什么不敢答应的,这方面的思想要解放。他说,邓小平访问美国,到基辛格家做客,反映很好嘛。

 
胡耀邦对军队支持边贸和开展双边友好活动也提出了要求。他在多个场合讲到,边疆要保卫,警惕性要高,这是必须的,但也不要老是怀疑苏方人员一来就是搞情报的。现在双方往来太少,要多交往,要把友好交往的权放开。友谊比任何导弹的威力都大。

 
一路上,胡耀邦对改革分配制度、推行家庭农场、加强科研工作、发展粮食和木材深加工等,也讲了许多重要意见。

 
小平在南方画了一个圈,耀邦在北方画了一条线

 
和随行的黑龙江省委的领导同志一样,听了胡耀邦一系列振聋发聩的讲话,我的心情很激动,也很舒畅,如沐春风。我长期在黑龙江从事新闻工作,知道笼罩在冰冷的中苏关系阴影之下的边境地区,随处可见的是沉闷和贫穷的状况,也了解那里的干部群众思变、求富的迫切心情。我深感胡耀邦讲话的重要,也深感有责任把他的讲话传到北京的高层,以引起更多的中央领导对中苏边境地区改革开放的关注。我写了几篇内参发了出去。没想到,随行的中央办公厅的领导委婉地批评了我“擅自行事”。事后我想,可能对胡耀邦的讲话有些不同的看法?但我深切地感到,胡耀邦讲出了边境人民的心里话,讲出了边境改革、开放和发展之道,对调动边境地区人民的积极性、改变这里的面貌和改善中苏两国之间的关系,必将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作为随行采访的新华社记者,我应该也必须传播他的讲话精神。

 
至于公开报道,鉴于当时中苏边境还处在敏感时期,中央办公厅决定,对胡耀邦此行只发简单消息,有关中苏关系和边境开放等内容不公开宣传。8月17日,胡耀邦回到北京。18日,新华社向国内外播发了我写的一条只有一个自然段的消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8月10日到16日由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李力安陪同,到黑龙江省嫩江、黑河、伊春、密山、绥芬河、牡丹江等市县进行了视察。视察期间,胡耀邦同志就边防工作、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工作同当地的地方和部队同志进行了座谈。他还到一些边防哨所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共计134个字。虽简短,但依然醒目,因为它来自神秘而又特殊的中苏边境地区。国内外许多报纸都将它刊登在第一版。它引起广泛关注是理所当然的,尤其是邻国苏联。

 
不久后的一天,中苏两国边防人员会晤。一见面,苏方军官就小声地试探着问:“你们总书记来过了,有什么指示?”

 
胡耀邦考察结束后,黑龙江边境地区迅速发生变化的情景是可想而知的。受到极大鼓舞的边境地区的干部、群众立即行动起来了。绥芬河、黑河和同江三个口岸,首先邀请毗邻的苏方官员来访。绥芬河还主动送过去500多公斤西瓜,让苏联边区的“邻居”分享中国朋友西瓜丰收的喜悦。黑龙江省中苏友协也把苏联远东三个边区、州的政府领导请到哈尔滨,欢度我们的十一国庆节,安排参观考察,介绍经济建设和生产发展的情况等。这使苏联朋友很受震动,“中国怎么说开放就开放了呢?!”于是纷纷向上反映“中方改革的新动向”,反映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和琳琅满目的商品;同时提出“我们怎么办”,要求上面放权,和中方的步子协调起来。


 
一连串的“主动进攻”,使苏联边境地区的干部感到很诧异,“中国边境地区怎么说开放就开放了呢?”他们感受到了中国在变,在积极而又蓬勃地向上;同时,感到自己被动了,意识到长期以来在“苏中对峙”状态下形成的“僵化”的观念不变不行了。和我国边境地区的干部群众一样,他们也同样怀念两边和平往来、贸易上互通有无的美好时代,尤其是看到中国琳琅满目的商品和他们仍然在实行的凭“卡”配给那些有限的物资所形成的巨大反差,他们再也坐不住了,纷纷向上反映中国边境的“最新情况”,要求改变政策,下放权力,和中方多来往,发展友谊,开展边境贸易。苏联上层显然受到了震动,急忙召开会议,改变政策,扭转被动局面。之后,时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来到苏中边境一带视察,并在边境城市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发表讲话,提出可以在边境地区和中方合作,设立“联合企业特区”。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两边的步子终于渐渐地协调起来了。苏联《真理报》为此发表题为《在河的那边有伙伴》的长篇报道,形容两边的关系是“面团往一块揉”。

 
黑龙江上沉积了那么多年的厚厚的冰层,就这样轰然间崩塌了!由中方主动而影响苏方,由下层启动而促动上层,由边境开放而推进两国多方面恢复交流,中苏之间冰冷的关系出现了解冻的曙光!

 
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中苏边境地区的人民迎来了建立新中国之后的第二次解放,这里重又出现了和平、繁荣的景象。


胡耀邦视察中苏边境地区时,要求我方一侧率先行动,打破中苏边境地区长期以来的沉闷局面,主动恢复和苏联的边境贸易,互通有无,发展经济。他说,中苏之间的仗打不起来,边境地区的干部群众要放下这个包袱。和邻国,我们的原则是争取同人家长期友好相处,这也包括苏联。他指出,中苏两国人民有传统的友谊,友谊比原子弹的威力大。恢复中苏友好关系要从下面搞起,这要当作一件重大的政治任务来办。


8月12~13日  胡耀邦视察伊春林区,听取市委副书记曹福田代表市委作的工作汇报。并就林区经济改革和林业建设问题进行座 谈。
8月 13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三江平原,途经佳木斯时,听取了市领导的工作汇报。
8月14日,胡耀邦总书记来绥芬河视察工作。当时正好是雨季,总书记的专列没进绥芬河,在附近一个小站“宽沟”停下,距绥芬河还有7公里的路程。胡耀邦到了绥芬河,首先视察了边境哨所,还到火车站看了一下,然后在“国际旅行社”召开了各单位主要领导见面会。胡耀邦总书记讲,边境地区不要搞紧张,要搞友好,双方可以互相来往,可以做生意、搞贸易等等。
下午,胡耀邦在“宽沟”上车,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胡总书记在返回的列车上,把当时的绥芬河市委书记和车站站长等同志找来,在车上听取汇报。胡耀邦一边听情况介绍,一边谈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经过两个多小时,车到“下城子”,汇报工作才完成。
8月13日,胡耀邦到黑龙江垦区前进、洪河、兴凯湖三个农场视察,并听取了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建三江管理局和农场干部的汇报,作了重要讲话。
8月14日上午,我们和建三江管理局的党委书记王振捷、局长刘廷佐都来到洪河农场等待。快到中午时,省公安厅副厅长驱车来通知我们,总书记不到农场宾馆来了,赶紧去农场的机场(停农用飞机的),总书记的直升飞机马上就要降落了。大家急急忙忙坐上车,由洪河农场才作文场长的车打头,急速往机场赶。好在距离不算远,我们的车还没有停稳,两架军用直升飞机就在头上盘旋了,不一会儿裹着狂风的直升飞机缓缓降落了。
胡耀邦总书记由省委书记李立安陪同下了飞机,李立安同志向总书记介绍了赵清景同志。赵清景同志说:“总书记好,我原是华野19兵团的。”胡耀邦总书记问赵书记的第一句话是:“这是什么农场?” 赵清景同志回答:“洪河农场,利用补偿贸易方式建的。”总书记问:“投了多少钱?” 赵清景同志回答:“6000多万元。”总书记又问:“怎么要那么多钱?” 赵清景同志回答:“要修水利,搞农田基本建设,引进国外农机……”总书记接着问:“你们生产那么多粮食怎么办?”才作文场长回答:“我们有进口的大卡车,直接运到火车站。”总书记说:“我的意思是……”刘廷佐马上接过来说:“我们搞粮食转化,搞养殖业,搞深加工。”总书记这才满意地说:“这就对了。”接着,总书记问:“家庭农场办得怎么样?办了多少?” 赵清景回答:“办了4000多个,但干部职工有顾虑,还有阻力,还想等等看,有的怕两极分化……”总书记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写明白了,要办好家庭农场,还试什么?我们有些工作就是慢吞吞,新中国成立35年了,全国农业改革也5年了,还不能把家庭农场办好吗?不能再等了,什么怕两极分化,都是冠冕堂皇的言词。党的强国富民政策是最大的群众观点。不领导群众致富,是最没有群众观点。”李立安书记忙向总书记解释:“赵清景同志思想还是解放的。”总书记又说:“上面放,下面望,中间有个‘顶门杠’。你们的‘顶门杠’拿掉了没有?不行就要调开,拿下来,工资照开,不开除党籍,身体不好的还可以到疗养院去。”
这时,胡德平朝贺平和我走过来,与我们俩交谈起来,他的第一句话让我们俩“愣”了一下,他说:“你们都是1958年从部队来的,艰苦很多年了。”我们俩忙说:“我们不是从部队转业来的,是大学毕业分配来的。”我那时就想:“北大荒的人是不是都显老啊?”胡德平又说:“这次耀邦同志来黑龙江,主要考虑现在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过去准备打仗,我们长期没有发展边境地区,好东西不敢建在家门口。现在要调整思路了。”我听了这话,觉得这确实是个“兴边富民”的大问题。总书记接见完垦区领导后,就乘坐总局和管理局安排的越野吉普车去前进车站了。总书记一行当晚在专列上休息。
我们仍然返回前进农场。福前铁路的起点是福利屯站,前进农场则是福前铁路的终点。福前铁路始建于1974年5月,1979年正式通车,1982年12月由农垦部门统一划转移交给哈尔滨铁路局佳木斯车务段临管运营。福前铁路属于东北地区铁路末端支线,为全国第一条支农铁路。
第二天一早还没有吃早饭,清景同志和管理局王振捷书记、前进农场场长孟吉昌坐车去前进站站台见总书记,原来总书记的专列就停在前进站。上站台时,省公安厅副厅长截住了贺平和我,不让我俩跟着。总书记在站台上散步,与来人打了招呼,清景同志把孟吉昌同志介绍给了总书记。孟吉昌是1955年响应当时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同志的号召,参加哈尔滨青年志愿垦荒队来到共青农场哈尔滨庄的,时任前进农场场长。在站台上,总书记讲了要加快开发垦区,“呼朋引类”,办好家庭农场等问题,特别提到:“垦区要发挥家庭农场的作用。交通道路、商品流通要采取民办、联合办的方式,包括修公路、修铁路、修飞机场。现在铁路就修到‘前进’站,到了‘前进’就不前进了?”
我们回到前进农场招待所后,清景同志召集了管理局的王书记、刘局长,孟场长、贺平和我,一起回忆总书记在洪河农场和专列上的指示,我和贺平做记录,整理了一份总书记讲话。
回到总局后不久,总局办公室收到了胡耀邦总书记视察兴凯湖农场并接见场长李兴武和副场长周学谦时的讲话稿。总书记在兴凯湖农场的讲话也讲了兴办家庭农场问题,还讲了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问题。我把两篇讲话记录稿合并后,交给了赵书记,经他审阅后下发到了垦区各管理局、农(牧)场和直属企事业单位。
胡耀邦总书记视察黑龙江垦区时的讲话在垦区传达后,不少人说:“赵清景这回被总书记批评了。”我也曾经问清景同志:“您那时为什么向总书记反映有人对办家庭农场不通、有阻力和什么两极分化的事?”他说:“我就是想通过总书记的口来批评这些说法。”我说:“可是,不了解的人会误认为您思想不解放,您多冤枉啊!”
胡耀邦总书记视察黑龙江垦区时的讲话,对解放思想、兴边富民、引进人力资源开发垦区、产业结构调整等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关于加快兴办家庭农场的指示,对全国农垦的农业改革无疑是投放了一颗重磅炸弹。一个月后,农牧渔业部在红兴隆管理局召开了全国农垦工作会议,传达了总书记的讲话,讨论了农垦经济全面改革、办好家庭农场等问题。本来全国农垦还处在试办家庭农场的阶段,在传达了总书记讲话精神后,一场暴风骤雨式的改革浪潮马上席卷了全国农垦各个垦区。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