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子荣:由胡耀邦吃馒头想到的
据吉林《文摘旬刊》2003年年4月4日载:1955年5月,胡耀邦同志来河南检查共青团工作。一天上午,他听完团省委负责同志汇报以后,和大家一起在团省委食堂吃饭。耀邦同志吃完饭离开餐桌,正从食堂往外走,六十多岁的老炊事员郑协志发现餐桌上有一块核桃大小的馒头块,便大声吆喝:“这是谁剩下的馒头,咋这么不爱惜粮食。”耀邦同志转过身来,向郑师傅点头致意,带着歉意说:“我的饭量小,吃不下,不该扔下的。”说着,拿起馒头吃了。有位同志看到这样的情景,觉得有些让胡耀邦下不了台,便赶快解释说:“郑师傅以前是跟冯玉祥做饭的,受冯玉祥提倡节俭的影响很大。”耀邦同志说:“不管他受谁的影响,他坚持节约,爱惜粮食,就请应该向他学习。”
在大提节约、粮食紧张的年代,一个炊事员见有人随意剩下一块馒头,提出质问和批评,我们不能说这个炊事员有什么过错,只能说明他有较高的觉悟性。如果按当今观念,吃饱饭再吃净剩下的粮食是个误区,胡耀邦根本就没有错。但是,做为当时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听到吆喝后,能够主动认识自己的不对和向老炊事员学习,是殊为可贵的。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每一粒粮食都显得十分珍贵。随意扔下一粒粮食,都视为不良行为。耀邦同志容得山川沟壑的胸怀,是十分令人赞佩的。如果说,我们现在提倡的三个文明之一,即政治文明,我们敬爱的耀邦同志半个世纪前就做到了,只是那时没在这个提法而已。
然而,至今我们有些领导干部不惜丧失共产党员的风度,总摆出一副官老爷子架子,自己做错了事情,从来不肯承认错误,说句歉意的话,更不许别人提出批评,生怕承认了错误,说句歉意之言,就丢了他官老爷的面子。此等官老爷子,我不禁要问,相比耀邦同志,你的面子还够大吗?!
有了错误就承认,小事道歉,大事负责,这也是共产党干部应有的作风。它不仅不会降低领导者的形象,反而在老百姓面前更有威望与信任,更显其觉悟性。耀邦同志高度的政治文明,永远是每一个领导干部学习的榜样。
有感胡耀邦收礼
一九八五年胡耀邦七十寿辰时,他的秘书高勇赠送他一盒普通文具,做为寿礼。从当时所摄的照片来看,胡耀邦从高勇手中接过这盒文具,显得格外高兴,似乎显得很奢侈。
送一盒普通文具能令胡耀邦如此高兴,是因为胡耀邦不在乎礼物的价值,而是在于秘书的一片心意。即使这样,惯于清廉的胡耀邦且觉得心里不安。然而,我们有些领导干部却时而借个名目,大敛钱财,成千上万,甚至百万。不要说给这些中高级干部送盒文具表示心意,就是给某些基层干部在其生辰之日送盒文具,当时即使不给你的东西扔出去,也会给你脸色瞧的。记得某镇一个副镇长早些年跟我说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天,他到县里某部门办事儿。出于礼貌和习惯,这个副镇长递给主管负责人一支大参烟。哪知,那个主管负责人把脸一沉,傲慢地说道:“谁稀得抽你那一支鸡毛玩意。”此人把“一支”说得那么重,那个副镇长无奈地说道:“如果送给他一箱,同样的东西,就不是鸡毛玩意了。”结果,事当然没有办成。我想,那个主管负责人,此人虽是个干部,定然是个假公朴,此人又可能是个党员,那也只是穿身外衣而已,甚至外衣都不是,是个“破马甲”更恰当。
古人言:“以铜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让我们都有胡耀邦为镜,端正自己的言行,益世益家益已矣!
有感称呼“耀邦同志”
在胡耀邦当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政治局常委七年中,公开场合也好,私下场合也好,人们都习惯地叫他“耀邦同志”,甚至干脆就叫“耀邦”。这样称呼胡耀邦,不仅在当年的电视中我多次听到,在以后他秘书、同事的回忆文章中,更皆是如此。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领导干部不叫他的职务心里就不舒服。似乎不叫他的职务,体现不出他的尊严以及对他的尊重。甚至最基层不过的也得叫个“书记”、“村长”、“经理”、“科长”、“主任”等等,似乎这样叫了,抬高了他的身份。有一天,出于与基层领导熟悉,也是未多加思考,直接管其人叫了一声“××同志”,哪知,那个基层领导不满地说道:“我这儿没有铜字儿,有大钱儿要不?”这还不是求什么事儿,就惹得人家不高兴,要是真有事儿求到门上,而称呼“××同志”,那指定把事儿办砸了。
胡耀邦当时身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政治局常委,就是辞职以后,仍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在称呼上也不过是个“同志”而已,甚至直呼其名。与胡耀邦相比,底下的那些领导干部,以到那些不上品的基层干部,你又算是什么人物呢!既然算不上人物,就应自知之明。
同志,即志同道合,听起来倍感亲切。叫一声“同志”,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想,平民领袖胡耀邦,之所以让人们称呼他“耀邦同志”,就是基于这种想法吧。
有感胡耀邦七十三岁生日
张黎群先生在《胡耀邦最后27个月》中写道:
读完张黎群先生这段回忆录,令我不由仰天慨叹:我党我仪,当以此效仿!耀邦同志功高泰岳,生活何以还简朴至此?毛泽东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称加拿大共产党员诺尔曼·白求恩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用这几句来诠释耀邦同志毕生的生活作风,也是恰当不过的。耀邦同志毕生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足资是人民的公朴、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万千领导干部的楷范。但是,与耀邦同志相反的有些领导干部,在多年革命工作中,也为党和人民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不是过早地成为阶下囚就是这些人总觉得自己为党和人民做出了很大贡献,付出的太多,得到的太少。组织给予的,都是个人奋斗的结果。而这种结果,总觉得与自己的付出太不成比例,于是,借生日、升迁等名目,大收钱财。还不解渴,甚至大肆贪污,最终或身陷囹圄,或赔了卿卿性命。
我想,那些自以为功劳不小而导致心里不平衡的领导干部,你们的功劳再大,也大不过耀邦同志吧!而耀邦同志在他人生最后一个生日的时候,仍然在为党和人民工作,晚餐时静悄悄地仅仅吃了一碗素面。相形之下,不知诸君做何感想?如果能令有些人脸面发烧,哪怕稍红一点,也不枉笔者写此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