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耀邦

曹明远:胡耀邦到铁岭视察时要求不封道

发布时间:2014-09-10 20:26 作者:曹明远 浏览:152次

 

曹明远,男,汉族,辽宁盖县人,19304月出生,194710月参加工作,1948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高中文化。

 

194710月至195012月任辽宁省盖县土改工作队队员、盖县宣传部干事;19511月至19514月任辽宁盖县熊岳镇委员会副书记;19515月至195510月历任辽东省委组织部、辽宁省委组织部组长、科长;195511月至195812月任中共锦州地委组织部副部长;19591月至196910月历任辽宁省委组织部副处长、处长、副部长兼干部一处处长;196911月至19739月在辽宁省岫岩县红旗公社插队;197310月至19766月任丹东八三工程指挥部领导成员;19767月至197711月历任丹东五七干校工作人员、丹东第一医院革委会副主任;197712月至19789月任辽宁省委组织部处长;197810月至19822月任辽宁省委组织部副部长;19822月至19857月历任中共铁岭地委书记、中共铁岭市委书记;19858月至19882月任辽宁省委党校党委书记、第一副校长;19883月至19954月任辽宁省委党校校长;19954月至今离休。

 

采访者:您是末任中共铁岭地委书记和首任中共铁岭市委书记,请您谈谈铁岭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时代背景和落实措施?

 

曹明远:你说的对!我赶上了个“两头”。在铁岭工作三年半时间是一任两职,一职就是末任中共铁岭地委书记,是19823月开始到铁岭任职的;一职就是首任的中共铁岭市委书记,是1984820日地改市时转任中共铁岭市委书记的。

 

那时,适逢国家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当时的改革浪潮一浪接着一浪来了。那几年正赶上这个大潮,借助改革的势头,我在铁岭几年的工作还比较顺利!

 

最初我开始接触的就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之前,铁岭有些地区搞了“大包干”,效果比较好,农民开始能够吃饱饭,有余钱花了!农民很满意!但是,人们的认识也不一致的,有的人认为是社会的倒退,社会主义搞了这么多年,一夜回到了解放前。不过,后来就开始接受了。

 

1982年冬,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农村研究室和农业部共同在北京办了为期一个月时间的全国性的地委书记学习班,主要目的就是解放思想,推动农村改革,解决认识不一致和思想不统一问题。学习班没等结束,各地就开始操办包产和包干到户的家庭生产责任制了!期间,中共辽宁省委就传达了赵紫阳总理到大连视察时提出:“辽宁推行‘大包干’慢了!辽宁要抓紧跟进!”铁岭搞“大包干”不算落后,我从北京回来的时候,副专员刘景宽同志正在组织操办全区干部“大包干”学习班,地委制定了具体推进政策,这样很快“大包干”就在全区推广了!这个时候,推动“大包干”的势头不可阻挡!上边思想不解放,农民不让呀!“‘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有了这个政策,农民欢欣鼓舞,积极参与到这件事中!很快,就在全区开展起来了!

 

开始的时候,大家还是有点担心水田区能否推行下去?像水田多的开原县和铁岭县,推行“大包干”后能否因为水的问题闹矛盾?后来看,我们的担心不必要了!农民能够自己解决了!1983年全区农业生产获得空前大丰收,粮豆总产量达到74亿斤。增产的绝大部分成为了商品粮,商品粮的增加,铁岭供给辽宁的份额就增大了。城乡人民明显收入增加,当年全区农民人均收入就达到了420元。特别是农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当时昌图县粮食产量超亿斤的公社有4个,就是宝力、二十家子、八面城、曲家店;法库县粮食产量超亿斤的公社有2个,就是柏家沟和依牛堡;铁岭县粮食产量超亿斤的公社有2个,就是阿吉和凡河。当时全区13041个生产队中,有12089个生产队实行了包干到产责任制,占生产队总数97.2%。看到“大包干”的好处,没有搞包干到户的地方也坐不住了,纷纷效仿进行了“大包干”。到1984年底,全市粮豆产量就达到了76亿斤,是历史最好水平。铁岭为全省提供商品粮25亿公斤,占全省商品粮的37.8%,商品率为65.7%,平均每个农业人口提供商品粮1850多斤,是全省平均值的3倍多。相对全省来说,铁岭粮库不少,粮食丰产后粮库装不下,就想了个办法“民代国储”,因为粮库收满粮实在装不下了,只好让农民在自己家储备粮食,替国家解难分忧!但是农户家有粮仓的真的很少,没粮仓就把粮食放到院里,鸡刨狗咬,老百姓粮食损失也不少啊。记忆中,1984年全省表彰6个粮食生产先进单位,铁岭当时6个县中有5个县在全省获奖。粮食丰收,农民真是高兴的不得了!粮食多了,专业户、重点户“两户”也就相继出现了!

 

采访者:在您任期内的1983311日开始,铁岭是全省首批进行机构改革的,请您谈谈当时机构改革情况?

 

曹明远:我认为当时地区进行机构改革,重点是推动干部制度改革,按照干部革命化、年青化、知识化、专业化“四化”方针,组建地委、行署领导班子和精简机构、调整配齐基层领导班子。当时省委对这件事情很重视,抓的很紧,辽宁12个地级市省里都派出了选拔干部工作组,重点选拔“四化”干部。在黄流同志任组长的省委工作组的指导下,铁岭从始到终紧紧抓住对党中央、省委有关机构改革的文件及指示精神的宣传、贯彻,采取了大会动员与小会动员、小型座谈与个别谈心相结合,各单位党组和工作组密切配合,实行“六道工序”与政治思想工作有机结合,有针对性地解决各种思想问题,使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认识不断统一,保证了机构改革的顺利进行。

 

铁岭当时改革在全省是力度很大的。省委于1983年的3月初,召开了市地委书记参加的干部制度改革会议。回来后,我们按照会议要求,集中时间、集中精力,于49日完成了调整,配备地委、行署领导班子的任务。接着于428日开始了地直部委办局领导班子的调整配备,到74日基本结束。调整后的地委、行署和地直部委办局领导班子向革命化、年青化、知识化、专业化“四化”方向迈出了一大步。从实际效果看,一是精干了班子,年龄有了较大幅度的降低。地委班子平均年龄48.3岁,比调整前降低7.7岁;行署班子平均年龄47.4岁,比调整前降低8.6岁;地直部委办局领导班子成员由原来的226名减少到147名,减少了34%,班子平均年龄48.8岁,比调整前降低了4.4岁。特别是一大批年轻干部走到工作前线、进班子。一次性选拔出6人进地专班子。第一个是徐文才(37岁)由西丰县委书记破格提任专员,王占提任地委副书记,邵秉仁由农村工作部副部长提任副专员,稍后还有高文提任副专员,迟金山提任地委常委、组织部长,之后还有张宝林从昌图县委副书记提任地委副书记。没有这次改革,按照常规他们不可能这么多、这么快地走上地专领导岗位。实际上当时论资排辈的习惯还是很强大的,铁岭老同志还是很多的。改革后,年轻同志走上领导岗位,就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转任地委顾问的师小帆、陈福隆、赵连吉等老同志高风亮节退到二线,全力支持新班子并做好传帮带工作。二是知识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地专班子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0%,比调整前提高15.4%;地直部委办局领导班子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60.3%。三是精简了机构。地直机关原有69个部门,经过精简撤并减少到51个,减少了26%。这次改革不仅仅是地区,各县也是如此,俨如“大包干”一样迅速铺开了,一大批年轻干部进入县级领导班子,初步形成了全区老中青结合、经历互补、知识结构科学、充满活力的领导班子。

 

采访者:19845月,您曾参与接待胡耀邦、杨尚昆等中央领导来铁岭视察,请您回忆一下当时情况?

 

曹明远:那是1984年的5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杨尚昆同志,在中共中央委员、中央办公厅第一副主任杨德中,中央候补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徐信,中共辽宁省委第一书记郭峰,辽宁省委书记戴苏理,沈阳军区政治委员刘振华等同志陪同到铁岭视察的。胡耀邦同志站在时代的峰巅,以伟大的政治家的雄才伟略,仅寥寥数语便为铁岭的发展勾勒出一幅美好的蓝图。他指出的铁岭要大力发展乡村工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等思想,直至如今仍具有战略性和方向性意义。胡耀邦、杨尚昆同志不仅是德高望重的中央领导,而且是和蔼可亲的谆谆长者。

 

胡耀邦一行视察铁岭是他工作日程表中预定安排的,是在他率中共代表团访问朝鲜后,归国返京途中进行的,前后时间因为也就半天时间。郭峰同志在介绍时说:“总书记是55日率团去朝鲜的,离境前我到丹东为他们送行时,胡耀邦同志表示访问回来要后到辽宁看看。11日访问结束回国,他们一行先到吉林延边地区和长春等地进行了视察,随即来到铁岭的。看铁岭也是看辽宁,主要看辽宁农业地区的发展。”

 

胡耀邦同志来的那天是516日,天气特别晴朗。胡耀邦同志一行是从长春坐火车来铁岭的,我和专程赶来的省委副秘书长于希岭、行署专员徐文才、军分区政委李光云以及王占、金维江等几位地专领导于当天下午去铁岭火车站迎候。1442分胡耀邦总书记乘坐的专车缓缓驶进铁岭车站。火车刚一停稳,胡耀邦总书记、杨尚昆副主席一行人等健步走下火车,同前来迎接的同志一一握手。当时我说,我们几个人代表全区320万人民欢迎胡总书记、杨副主席来铁岭视察工作,胡耀邦总书记和杨尚昆副主席都笑了,异口同声地说:“不是什么视察,是下来走一走、看一看!”

 

胡耀邦同志思想非常活跃,每到一地,都要事先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沿革等做一个大致的了解。之前,我和胡耀邦同志接触过一回。我陪同他上了中巴汽车,我说:“总书记,我们早就见过面呀!”他说:“什么时候啊?”我说:“那是1978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座谈会上,您就落实干部政策做了重要讲话。”胡耀邦同志微笑着说:“你说得对!那年有这么几个重要会议我都参加了。”汽车驶出火车站穿胡同时,他就对我说:“你们是不是安排警力封道了!我怎么看人和车都停在路边不动啊!”我没有立即正面回答,因为考虑到那时铁岭街路上汽车、马车、人力车混杂什么车都跑,怕出现意外情况!我马上就对随行同志说了这件事,告诉中央领导同志有要求不让封道,不能影响老百姓的正常出行!从这一方面,不难看出胡耀邦同志的群众观念是非常强的,非常接“地气”的。在与我的对话也能看出来,胡总书记非常随和!随后他问:“铁岭的地名是怎么来的?”我介绍说铁岭这个地名源于明朝的铁岭卫,并讲了铁岭的历史沿革大致情况,介绍了铁岭地区的行政区划情况。当我介绍到法库县时,胡耀邦同志笑着说:“听说有个俗语‘一出法库门,一半牲口一半人;过了郑家屯,只见牲口不见人’是吧?”胡耀邦同志说的是清朝设法库门时的情况,可见他的渊博历史知识。在驶往龙山宾馆的路上,路旁的许多群众听说胡总书记来铁岭了,纷纷挤到路边向胡总书记一行挥手、鼓掌欢迎,他将手探出车窗微笑着向大家挥手致意。当汽车行使到宾馆前的坡路时,他对一旁的杨尚昆同志说:“铁岭这个地方很好啊!”

 

和胡耀邦同志在一起让人感到心情轻松,即使是在听汇报的时候,他也通过一些问话和交谈使气氛活跃起来。我们是在改为小会场的龙山宾馆2号楼小餐厅进行汇报的。他先是站在桌前认真仔细地查看铁岭地图,落座后他问我原籍是哪里的?我回答说是辽南盖县的。他说:“噢!你是‘金复海盖’那个盖”。随后,我和徐文才同志就铁岭地委工作、全地区工农业发展情况、城镇建设规划等做了全面汇报。汇报时,胡耀邦同志一直是兴致勃勃的,不时插话询问,有时还站起来讲。胡耀邦同志比较真诚随和,我们就不拘束了!我汇报说铁岭的区域面积16933平方公里。他接着说你们是16933平方公里,北京是17000平方公里,你们的区域面积和北京差不多。当汇报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十二大以来全区农业生产发生很大变化,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时,特别是昌图县去年年产粮食28.5亿斤,交售商品粮19亿斤,农民收入增加,生活得到极大改善。这时郭峰同志插话说,昌图县去年是全国第二,听说还留有余地。总书记听后很高兴,连说:“好啊!好啊!”期间,他作了许多带有方向性的指示。谈到铁岭农村“大包干”之后如何发展问题时,他强调指出,铁岭和营口不一样,营口可以办临港工业,你们这个地方办不了,你们应从实际出发,要在农产品深加工上做文章。讲到就地取材重点搞好粮食的转化,把粮食转化为肉类;讲到不要只卖农产品原料,要搞深加工,让产品增值;讲到铁岭应立足本地资源发展能源、建材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讲到要珍惜现有的煤炭资源,煤炭的开采要细水长流等等。

 

听完汇报后,我请他同地专的同志合影留念,他高兴地说:“好嘛!就照个相!”随即大家来到龙山宾馆2号楼前与大家合影留念。当时在宾馆2号楼前,可以看到银州古城的大部分街区,他饶有兴致地说:“站在这里,我把铁岭城都看到了!这是站在城楼上观风景啊!”

 

随后,我们陪同胡总书记一行登上龙首山。在上山途中,他一路不停地询问。我介绍说,这山叫龙首山,春天时满山花开,秋天有许多枫叶飘红,“龙首寻秋”是铁岭当地一大著名景观。这时,郭峰同志插话说,你们历史上不是有“铁岭八景”吗?我说,随着变迁,“铁岭八景”大部分已经找寻不到了!比如“鸳鸯泛月”,原来就坐落在这宾馆下面,就是两个相连的小水泡子,后来把水泡子填上了,鸳鸯湖上盖起了老干部夫妇宿舍楼了!胡耀邦同志笑着说:“那很好,就叫老干部鸳鸯楼嘛!”

 

在龙首山上,胡耀邦总书记、杨尚昆副主席一行参观了秀峰塔和慈清寺。站在慈清寺东角楼,他们看到婉萦如带的柴河,总书记说这的风光真美呀。我说,铁岭北面还有辽河,南面还有凡河,铁岭城是柴河东绕、辽水西流。胡耀邦同志还询问了柴河、辽河的治理情况。杨尚昆同志还同在山上玩耍的幼儿园小朋友亲切地手拉手做游戏。这时徐文才同志介绍说,1962年周恩来总理登上龙首山顶的照片就是在这个台阶上照的,胡耀邦总书记、杨尚昆副主席便主动邀请大家一起在周恩来当年观看武术表演的这个青石台阶上合影留念。在山顶上,胡耀邦总书记指着东北方向的山洼中的几幢楼,便问那是什么地方?我回答说,那是原铁岭农学院,现在学院已经搬迁到沈阳了!当年那个“白卷先生”张铁生就在那里读过书。胡耀邦同志听后笑着说:“噢!张铁生在这念过书呀!”

 

从龙首山走下来后,在去往银冈书院的路上,由于砂石路况不好,坑坑洼洼,很颠簸,我说总书记咱这路不好是不是敦着了?胡耀邦总书记幽默地说:“没有!‘百千万敦’ 嘛!”‘百千万吨’是当时生产竞赛活动的口号之一。我们陪同胡耀邦总书记、杨尚昆副主席一行参观了银冈书院。他同书院的工作人员一一握手,十分认真地听取工作人员对周恩来总理少年时在铁岭读书情况的介绍和讲解,仔细观看了有关周总理的所有展品,还不时询问一些情况。书院领导向胡耀邦总书记、杨尚昆副主席赠送了周总理1962年视察铁岭时照片纪念册,并请他们带一本赠给邓颖超同志,他们愉快地接受了书院赠书,并说一定会转送到邓大姐。书院领导请胡耀邦总书记为银冈书院题词,他说:“好!回去写了给你们寄来。”参观后,胡耀邦总书记主动走到正房台阶前,站在“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牌匾下,招呼陪同人员说,“这个地方照相很好嘛!”1705分,在同大家合影留念后胡耀邦同志一行即同我们一一握手道别。当我同他握手并请他再来铁岭视察时,他笑着说:“好啊!等你们翻番时我会再来。”杨尚昆副主席补充说:“你们翻两番时就来。”我说:“我们一定按照领导的指示办!”这既是中央领导对我们的鼓励,也是对我们的期望。我个人认为胡耀邦同志一行来视察,对作为传统农业地区的铁岭来说一是指明了方向,二是鼓舞了士气。

 

采访者:您亲自领导了地改市工作,请您谈谈组建铁岭市背景等情况?

 

曹明远:当时我省12个单位中10个市均属市管县的领导体制,而铁岭地区下辖8个县、市,承担着其他10个市同样的任务,却属于派出机构。不是一级政府权利就不一样,涉及相关税费和待遇,以及更好发挥老同志的作用,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我们一致认为进行地该市,为更好地领导农村工作创造条件。从长远上看,城市领导农村、工业领导农业,对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都有推动作用。地该市时,我们朦朦胧胧提出重点发展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现在看,经过铁岭几任班子的共同努力,才取得了今天的辉煌成果,实践更加印证了铁岭地该市是顺应了时代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

 

实际上在198269日,我们就以行政公署名义向省政府提出了组建省辖铁岭市的请示。当时铁岭地区所辖铁岭、开原、昌图、康平、法库6个县及铁岭市、铁法市2个县级市,全区总人口336.6万人,总面积1.6933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956.3万亩。当时,地区行政公署、铁岭市、铁岭县党政机关同驻铁岭市内,造成机关林立,机构重复,多头管理,不仅浪费人力、财力和物力,而且也产生许多人为的矛盾,影响工作效率,广大干部和群众对此反映很大。长此以往,严重影响铁岭地区生产建设事业的发展。提出,为改变这种状况,根据中央有关机构改革精神和精简精神,以及近几年的实践情况,为便于领导,减少层次,精兵简政,提高工作效率,我们意见是撤销铁岭地区行政公署,以地区行政公署为基础组建省辖铁岭市;将现铁岭市改为银州区;将现铁法市改为铁法区。原两市区划范围不动。市区人口为37.6万人,其中城市居民为26.7万人。现行政公署领导的铁岭、开原、昌图、康平、法库县由新组建的铁岭市领导。这样做的好处,我认为有这么四条:一是符合中央精简机构的精神,可以减少机构层次,压缩编制,节约开支,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可以减少矛盾,避免政出多门和推诿扯皮现象,有利于统一调整铁岭市的工业布局,有利于统一安排铁岭市的商业购销活动和市场供应,有利于城市的统一规划和建设。三是以地区行政公署为基础组建铁岭市当时已完全具备条件。四是将地区行政公署改为省辖市,有利于法制建设和政权建设。实际上地区当时已成为一级政府的实体,但又不能召开人民代表大会,没有立法机关,不能颁布地方性法规。

 

等到19821014日,我们又以行政公署名义向省政府提出了组建省辖铁岭市的补充报告。提出鉴于省地两级机构改革即将开始,根据十二大精神,为适应辽宁新的历史时期的需要,加速开发和建设辽北地区,促进辽北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我们认为以铁岭地区行政公署为基础组建省辖铁岭市是完全必要和可行的。考虑清河电厂所在的开原县清河镇已形成一个新的工业城镇,为加强领导,有利于建设小型工业城镇,我们意见将清河镇和清河公社合并建立清河区,也划入新组建的铁岭市。增设清河区后的铁岭市直辖银州区、铁法区、清河区。市区人口为42.8万人,其中城区人口29.2万人。铁岭市同时领导铁岭、开原、昌图、西丰、康平、法库六个县。这样做的好处,我认为有这么五条:一是符合煤矿与电厂联营与协作的方向,有利于加速辽北地区以煤电为重点的我省能源建设。二是可以充实和加强农业战线的力量,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发展资金,有利于我区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三是可以统筹安排经济与文化建设,加强城市建设,尽快改变辽北地区经济、文化、科技的落后状态。四是可以改变地、市、县机关林立、机构重叠问题,有利于精简机构和体制改革。五是解决不适应维护全区社会治安的繁重任务,有利于法制建设和政权建设。

 

经过多方努力和积极争取,终于在1984630日取得国务院关于辽宁省撤销铁岭、朝阳地区和铁法市等问题的批复,省政府713日下发了转发通知:一是同意铁岭市升为省辖市,设银州、铁法和清河三个区。以原铁岭市的行政区域设立银州区。撤销铁法市,将铁法市的行政区域以及法库县的城子、太平山、顾家房三个村划归铁岭市,设立铁法区。将开原县的清河镇、清河乡划归铁岭市,设立清河区。二是撤销铁岭地区,将铁岭、开原、昌图、西丰、康平、法库六县划归铁岭市管辖。1984920日,召开了铁岭市成立大会,开启了铁岭新的征程。

 

以上四个问题四件大事,回过头来看改革确实是我们发展的动力。我到铁岭任职谈话时,省委谈话交办的两个主要任务,一个是要很快把铁岭的粮食搞上去;一个是把铁岭的年轻干部选拔上来。当时我还没有信心,后来是改革出了粮食、改革出了人才、改革出了成果。没有改革,是办不到的!

 

采访者:在铁岭工作多年,对铁岭的感情很深,请您谈谈对铁岭近期发展的期望?

 

曹明远:近期我去过铁岭,看到了铁岭的深刻变化,概括起来说我对铁岭的期望就是两句话:一是加快发展。我说这话,不是铁岭发展慢了!近些年铁岭确实发展很快,我多次到铁岭,我走之后的市委领导班子确实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思想更解放,工作力度更大。工业发展上,建园区、推进沈铁工业走廊建设。城镇发展上,建新城,配套发展中心城镇,推进城镇带建设。文化发展上,传承弘扬党史历史文化,发展特色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等等。最让我高兴的是铁岭财政近年来可支配收入增长那么快、那么多,2012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了100多亿,而想当年建设体育馆需要2000多万资金,我们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还是毛主席当年说的那句话对,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但我觉得,与省内各市比较看,铁岭仍然是经济发展较慢的地区,所以说铁岭还需要加快发展。二是人民幸福。铁岭老百姓非常朴实,离开铁岭之后,我和辽南的同志说,凭种地谁也种不过铁岭,农民土里刨食这么多年,粮食出钱少啊!当时,铁岭农民要求并不高,只要是粮食丰收了,农民也就知足了!闯市场,铁岭农民做不过我的家乡辽南。现在,铁岭人市场意识也不差,再次说明条件具备了,思想也就解放了!但我觉得,还应加大力度,关注民生,全面提高铁岭人民的幸福指数。

 

采访者:请您谈谈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坚守的人生信条是什么?

 

曹明远:我参加革命时17岁,就没想过当多大官,挣多少钱,也没有什么特别想法。我中学时就参加革命了!认为人生就是革命,就是出路。当时我朦胧的想法就是要为国家怎么富强,老百姓怎么富裕做贡献。

 

采访者:从政几十年,您有没有遗憾?如有,最遗憾的是什么?

 

曹明远:从政这些年,一路走来自己觉得没有什么遗憾,总体上是比较顺利的,坎坷也不多,就是文化大革命挨整一通,时间很短。也有人和我讲,感到组织上对我不公,但我认为省里就那几个板凳,组织上已经通盘考虑,坚决服从组织安排,组织上让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作者系铁岭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铁岭市委党史调研室供稿)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