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耀邦

张培华: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亲临吉县视察纪实

发布时间:2014-10-15 19:56 作者:张培华 浏览:114次
1985年6月17日,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原山西省委书记李立功和原临汾地委书记杜五安、原行署专员李振华的陪同下,亲临吉县视察工作,下午4时,总书记一行乘坐面包车进入吉县境内,途经窑渠、兰家河、城关等乡镇,察看了麦秋作物生长和山坡的造林情况,并不时的听取了杜五安、李振华同志的汇报介绍。下午5时胡耀邦总书记在吉县招待所三楼会议室接见了吉县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班子的全体成员,听取了县委书记张培华关于全县工作的情况汇报并作了重要指示。6点15分,胡耀邦总书记在招待所大门口,接见了数千名干部群众,向群众们挥手问好,被接见的群众热泪盈眶,激动万分,报以热烈的鼓掌,并向总书记致敬。6点半,胡耀邦总书记同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班子成员和随从人员以及省、地区的负责同志一起合了影。晚饭后观看了吉县林业建设的录像,对吉县的绿化工作表示满意,并当场挥毫为山区经济发展建设题了词。
6月18日,胡耀邦总书记吃过早饭后乘车察看了吉县城北垣庄稼和管头山造林情况。随后又到文城乡的南村坡村,在社员郭栓旺、郭云岗家里和干部社员一起盘坑而坐,畅谈三中全会后的大好形势,询问了解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并要求大家认真贯彻中央方针政策,尽快治穷致富。接着胡耀邦总书记观看了阎锡山在抗战期间流亡克难坡的遗址,并和当地的基层干部群众合影留念。中午时刻胡耀邦总书记观看了黄河壶口瀑布,结束了在吉县的视察,驱车南行,驶入陕西宜川。
胡耀邦总书记在同县委、政府、人大、政协领导成员座谈时,询问了每个同志的基本情况,听取了张培华同志的汇报,胡总书记不时插话:土地面积大都可利用,有石头的可开石子嘛,99.99%都要利用。
当汇报到吉县实耕地面积有40万亩时,胡耀邦总书记说:你们县8万人人均5亩,1亩产200斤,人均可达1000斤粮嘛,我看一个人真正有3亩地就行,1亩地收400斤,三四就1200斤,其它种树、种草、种灌木,可以繁殖野鸡、野兔子。
当汇报到吉县地下资源贫乏,在乡宁开了一个煤矿时,胡耀邦总书记说:乡宁应欢迎你们去开嘛,这是好事。
当汇报到吉县宜林、宜草面积大,发展了11000头牛,栽了10000株红果树时,胡耀邦总书记说:你们把这些红果加工成红果酒就好了。一个果木基地,一个林业基地,木材、果品、畜牧(牛、羊、兔)发展起来,你们就富起来了嘛!我看你们有 20来万亩粮田就够了,其余搞造林、畜牧、果品。他问我,支部书记、村长都同意这个方针吗?
当汇报到农民承包荒山造林时,胡耀邦总书记说:荒山承包不是包到哪个队,要承包到家庭。
当汇报到吉县到1990年人均收入要达到600元时,胡耀邦总书记说,你们应该发展再快一点,应当到800元,一年一年应该向前进步。怎么搞法,要一个乡一个乡的落实,一个一个想办法不是搞指标,要有门路、想办法,今年有什么门路,明年有什么门路,一年一年想不是自己想,不是坐在房子里面想,到下面,到农村找专业户,看他们有什么经验,你们县委书记、县长一般可能比专业户知识多一点,你们那些局长、科长就不一定了,县一级的局长们、部长们、处长们,就不一定比专业户知识多。你们县上局长、科长统统要下去,熟悉生产经验,学习带领群众致富的经验。你们那些财政局长、税务局长只管收钱,他就不晓得怎么支持农民把生产发展起来,税务局长、工商局长、林业局长,统统要下去。要学习、学习生产经验。农村出能人啊!县、乡你们催种催收惯了,要到农村总结生产经验。人大主任、副主任、政协主席、副主席统统要去访问农村能人,访问那些能人的致富办法,这是一头。也要抓那些困难户,他们有什么要求,他们有什么希望,你把两头一抓,能人他有致富的办法,困难户有要求,你两头一抓,办法就有了吧。你们这个县的干部到江苏看了吗?(张培华:我去过)开阔眼界、开脑筋哪!要把那些局长赶去参观,一个人花四五百块钱,一百人才四五万嘛,这就叫投资,智力投资嘛。
当杜五安、李振华汇报到临汾地区组织干部到南方参观学习的情况时,胡耀邦总书记说:去南方不是要学具体经验,是要开阔眼界,要提高认识。
胡耀邦总书记在吉县视察一整天,住了一个晚上,他的一言一行给当地干部群众留下了深刻影响,体现了与深山人民群众鱼水深情,对吉县脱贫致富、走小康之路提出了不少措施。这是吉县历史上光辉的一页,他的视察访问,永远鼓励着我们继续前进。
根据胡耀邦总书记的要求精神,县委和政府作出了如下决定:一是大部分部长、局长下去搞调查研究,全县召开动员大会,并组织150人的调查队伍,深入乡镇各村总结专业户经验;二是各单位都要针对当地优势规划和实现总目标,一年一年实现,一年有一个新变化;三是干部作风要有新变化,不浮夸、不缩小,实事求是,多办实事,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工作上去,大大改变领导作风,尽快实现全县人均800元收入,全面脱贫致富摘掉补贴县的帽子,不让国家再救济。
 附:   
胡耀邦总书记在农家
1985年6月17日,时任党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一行乘坐中型面包车,对地处吕梁山深处的贫困吉县进行视察。我当时是该县县委书记兼县长,接待安排了这次视察。
第二天早饭后,总书记一行在崎岖的山路上朝文城乡南村坡驰去,在这里视察了黄河岸边的几个村庄,到了南村坡这个小山村,他下车转身进了农民家郭栓旺的窑洞,还没等栓旺答话,总书记快步走来拉住了这个农民布满老茧的双手,“你好!”听到总书记和蔼可亲的问候,栓旺的心里像点燃起了一团火……,还没等闻讯赶来的乡亲们围拢过来,总书记已拉着栓旺的手盘腿坐在了他家的土炕上,栓旺端起了山里人为总书记斟上的热茶……。“解决饮水问题,吃白面的问题,人均千斤粮的问题……”,许多话题问不完,答不完。真正听到总书记与农民热情洋溢的心声,真是心心相印,心与情相溶。
当总书记听说一家5口人承包了10亩苹果园,养了5头牛,种了30亩地,年产值6000元,粮产量5000斤,全村不在吃粗粮时,总书记爽朗地笑了,笑得那样舒心……。
就像拉家常、就像老朋友相逢、就像逢年过节走亲戚,总书记从这家出来又依次走进另外三家农舍,问寒问暖,共话脱贫致富……。
整个南村坡沸腾了。院内院外,屋内屋外,挤满了看望总书记的人群。有人建议,总书记来一次不容易,想照片相合影,总书记欣然同意,摄影记者用相机拍摄下了这珍贵的一瞬。
1985618下午,总书记告别了乡亲,但他亲笔写的“改变山区发展经济“的题词,熠熠生辉。随后,总书记一行的三辆面包车,向陕西方向驰去了。可人们依然站在村口久久不肯离去。总书记他那一幅慈祥的面容,对吉县人民亲切关怀的深情厚意,虽然时间已过20多个年头,但全县干部和全体父老乡亲,永远不会忘记,永远铭记这位前国家领导人的教诲!
                       
                    (作者系吉县原县委书记兼县长)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