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耀邦
回忆与胡耀邦的一次见面
发布时间:2014-10-24 21:22
浏览:84次
1955年的5月下旬,胡耀邦同志一行,由团省委副书记王正同志陪同来到无锡视察。我当时任无锡团市委书记,向其汇报无锡青年工作。这一次见面,耀邦同志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思维敏捷,率真而又宽厚,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对身边的同志有着浓浓的亲和力和凝聚力。虽然他已经离开我们许多年了,但他那崇高而又平易近人的形象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耀邦同志视察工作时,我们同坐一辆面包车,我坐在他身旁。汽车从火车站往太湖边小箕山宿地行驶,由于小街小巷道路狭窄,所以行驶速度很慢,沿街既看不到高楼大厦,又瞧不见漂亮的公司、商店。耀邦同志似乎对无锡有着“小上海”之誉产生不解,好奇地问我。我随即介绍无锡棉纺织业,缫丝业,铁工厂,小五金业较为发达,粮食业,商业等都比较繁荣。抗战前夕,无锡的工业总产值居上海、广州之后列全国第三位, 产业工人人数仅次于上海,为全国第二位。米码头,布码头,钱码头,丝码头一时享誉全国,故有“小上海”之称谓。汽车上了锡宜公路,惠山,锡山上隐约只见几株“小老树”,太湖之畔的鱼米之乡,惠山泥人,无锡肉骨头闻名全国,然而惠山、锡山的风景面貌与之很不相称。耀邦同志认真地对我说,你想办法发动青年植树造林,让惠山、锡山穿上靓丽的绿衣裳,还应该绿化城市,绿化祖国,这么多的人住在城市里,不让树木多制造些氧气出来,人怎么活下去呢?植树造林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此后每逢植树季节,我们发动和组织青年配合园林部门植树造林。接着他指出我国海岸线绵延曲折,这么广阔的滩涂大可开发利用,还要防沙、治沙,让沙漠变绿洲。那时耀邦同志对环境绿化,生态平衡,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等国家建设中的这些重大问题,已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和设想。一路上耀邦同志不是提问就是议论,几乎没有一分钟停歇过,他的思维富有前瞻性,精力非常的旺盛。
那时无锡市青年工作搞得非常活跃。我向耀邦同志着重汇报了各级团组织对团员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鼓励青年们在工作、学习中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树榜样、抓典型,使大家学有榜样,做有目标。同时我提到无锡决定集中一个月的时间,对全市青年进行道德教育。
耀邦同志肯定了我们的集中教育计划,并指出集中进行一次声势较大的教育活动,这样会影响深刻。但思想教育还必须长期坚持细水长流,团组织要每时每刻关心青年们的思想变化。我又汇报了发动和组织青年学文化,学科学技术,在各自的岗位上争当先进的情况。我们在各行各业都树有先进标兵,棉纺织业李霞英、章瑞英,缫丝业董阿娣,建筑业陈建云,科技界苏嘉琨等,鼓励青年边做边学,逐步提高,争当排头兵。耀邦同志指出,对青年人就是要这样引导和鼓励,你越鼓励,他越有干劲,青年人要有振兴中华的理想。耀邦同志多次向我们指出,青年人在成长和前进过程中千万不能迷失方向。我继续汇报了我们对全市一批失学青年,以举办青年夜校的方式吸收到各区团组织举办的夜校中来,请机关中具有大学文化的青年团员担任义务教师,授以文化、政治等教育,并组织他们参加社会活动,有些社会青年成为地区上居民治安工作和开展业余文娱活动的骨干力量。对此,耀邦同志不时插话,他说夜校办得很好,赞扬我们为社会青年解决了劳动就业的难事。我接着汇报了农村团组织发动青年参加扫盲和文化学习,以及业余文体活动情况。耀邦同志对此很感兴趣,要我找几位农村青年同志开个座谈会。晚上,我通知了就近河埒口村青年业余文艺宣传队的十来位青年团员来参加座谈会,会议由耀邦同志亲自主持。会议一开始,他要每人自报一天24小时如何安排?顿时大家紧张的心理放松了下来,因为人人有话讲,所以个个踊跃发言,由于耀邦同志神态随和,言辞风趣,座谈会开得非常热烈。会上,耀邦同志不时谈论农业机械化,农业大生产的前景,要求农村青年要为迎接农业现代化的到来做好充分准备。
王正同志事前叮嘱我,耀邦同志生活俭朴,伙食不要搞山珍海味。粗茶淡饭,弄些无锡特色的菜肴,如油面筋、肉骨头等即可,还建议我弄只叫化鸡,让耀邦同志尝尝苏南民间的特色菜。一天午饭时服务员手托盘中存放着的一个形似橄榄球的烧制泥团,说是“叫化鸡”,随即朝地上一甩,取出内中的荷叶包,剥开多层荷叶,露出香喷喷肥嫩的三黄鸡,撕成小块,当即散发出一股清香味。王正同志生动地介绍了民间流传的叫化鸡来历的故事,为该鸡又增添了许多诱人的美味,耀邦同志品尝之余,赞美地说怪不得在民间流传几百年不负盛名,那洋猪排、洋牛排怎比得上我们的叫化鸡?我们中华民族民间蕴藏着许许多多的文化宝库,应自尊自爱,不要妄自菲薄。
作者留言:
1.以往青年团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青年团干部职务不论高低都一律“同志”称呼,我们这些老人至今仍然严守着这一规定,因为“同志”两字最珍贵,最亲切。
2.因时间久远,所回忆的胡耀邦同志讲话难免有些不一定是原话,但都是原意。
胡耀邦一行在太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