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亚光:胡耀邦与中日青年大联欢
1984年9月底,日本3000余名青年应中国最高领导人胡耀邦之邀,分批抵达中国,分赴各地访问参观,并集体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庆典。因其规格高、人数多、范围广,不仅一时举国轰动、全球瞩目,而且其引发的余波至今仍不时泛起。有人称其为中日友好关系达到顶峰的标志,是功在千秋的壮举;也有人认为这是胡耀邦头脑发热的莽撞行为,劳民伤财且效果不佳——就任首相后亲手引发中日钓鱼岛争端的野田佳彦曾参与这一盛会,是时常被人提及的典型例证。在胡耀邦诞辰100周年之际,31年前天安门广场上中日青年载歌载舞、把酒言欢的热烈场景已成既往,3年前中日关系因钓鱼岛问题陷入低谷渐成事实,冷静下来回首这一往事,不仅是对胡耀邦个人的历史有个交代,也是探寻中日关系未来出口的一份求索。
一
邀请3000日本青年访华,是胡耀邦在1983年11月访日期间公开提出来的。
1983年的11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启程访问日本。这次访问,因开创了多项先例而在中日关系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访问日本,也是中日两国首脑第一次在私人宅邸对酒漫谈,谈笑间将中日关系由三原则提升为四原则,即和平友好、平等互利、相互信赖、长期稳定;此次访问期间商定成立的“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开启了以专门机构推动中日友好事业迈向21世纪的新机制。当然,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胡耀邦在26日日本各界青年集会上公开发出的邀请。他说:“为了加强中日两国青年的相互了解,发展两国青年之间的友谊,我要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国青年,向贵国的各友好青年团体发出邀请:明年九、十月间,我国秋高气爽时节,请你们派三千位青年朋友来我国进行为期一周的访问。”初闻此言,时任日本首相的中曾根康弘大吃一惊,以为听错了,感慨“这真不愧为中国宏大的气魄。”
胡耀邦在访问日本期间公开发出这一邀请,并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按照中共中央批准的预定方案进行的。此时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正在迅速开启,与日本建立长期稳定的和平友好关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也展现了中国面向世界、贡献人类的宏大抱负。就此,胡耀邦访日归来在中共中央办公厅组织的报告会上明确指出:“中日睦邻友好关系长期稳定发展,必将更大地造福于两国人民和子孙后代,并为亚太地区、全世界的和平,为21世纪的世界文明和人类进步,做出更加光辉夺目的贡献”。
从构建中日睦邻友好长期稳定发展的视角出发,胡耀邦将中日青年作为其中的最为重要的环节予以高度重视,期待“把我们这一代已经奠定的友好关系,首先传给今后一代到两代,使今后三十年到六十年的友好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因此,他在出访的行程中专门安排了与日本青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对话,殷切指出:“希望于在和平年代成长起来的两国青年,相互了解,相互信赖,深刻认识到中日和平友好来之不易,认识到两国虽然社会制度不同,发达程度不同,但是一定要友好相处,也完全能够友好相处。”基于此,胡耀邦代表中方和中国青年,向3000日本青年发出了访华邀请,力求通过中日青年面对面的广泛交流,播撒世代友好的种子,为构建21世纪中日和平友好关系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
胡耀邦邀请3000日本青年访华,其规模虽前所未有,但其“着眼于人民、着眼于未来”的思想植根于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
把外交工作的落脚点放在影响和争取人民上面,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出发点。周恩来指出:“外交是通过国家与国家的关系这个形式来进行的,但落脚点还是在影响和争取人民,这是辩证的。”具体到中日关系方面,周恩来相信:“在中日两国人民中间存在着友谊”,存在着“和平种子”,“在这种友谊的基础上改善中日关系是完全可能的。”基于如上认识,周恩来注重以民间外交推动中日关系走上正常化。他认为:“要打破中日邦交的困难局面应该采取什么步骤呢?……我们的想法是,先从中日两国人民进行国民外交,再从国民外交发展到半官方外交,……总有一天,……中日会恢复邦交。”
在民间外交的持续推动下,1972年9月,中日实现了邦交正常化。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共产党对于中日关系的展望中,中日邦交正常化并非终点,而是以中日世代友好推动世界永久和平的新起点。1972年9月,周恩来在欢迎田中角荣的宴会上表示,中日邦交正常化“揭开了中日关系史上新的一页……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必将为和缓亚洲紧张局势和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基于对中日世代友好的追求,中国共产党特别重视中日青年间的交流。1965年8月25日,北京举行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万人大会。次日,毛泽东亲自会见了参加大联欢的12个日本青年代表团。基于同样的原因,1974年12月5日,周恩来抱重病之身,不顾医务人员的反对,会见了长期致力于日中和平友好事业的日本创价学会会长池田大作。会谈中,周恩来面向21世纪指出:“20世纪最后的25年,对世界是最重要的时期。彼此要站在平等的立场上,互相合作,共同努力”。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年轻有为的池田大作,周恩来特意说:“因为您年轻,所以我非常重视同您交往。”显然,周恩来是在向池田大作托付继续发展中日友好交流、推动世界和平的重任。对此,池田大作有着深切的感受。他在接受日本媒体采访时指出:中国方面极度地警惕日本虚伪的友好。他们对我们一定会说“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的友好。也就是说,不只是他们一代,期待着遥远的未来也不会崩溃的友好。
回溯历史,我们不难看到,胡耀邦邀请3000日本青年访华,是中国共产党追求中日世代友好的一贯思想与时代发展需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着眼于中日友好与世界和平战略构想的延续与发展。
三
作为推进中日世代友好事业的一项大手笔,中共中央对迎接3000日本青年访华做了精心的准备,专门成立了筹委会,由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王震担任主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王兆国任副主任,全国青联主席胡锦涛、副主席刘延东分别任秘书长、副秘书长。在邀请人员的遴选上,筹委会精心设计,最终有220 个团体、单位派遣了3017 人, 组成217个代表团应邀访华,涵盖了日本全国 47 个都、道、府、县。对在华期间的行程,筹委会也进行了精心安排。从9月24日起,应邀的日本青年代表先分赴中国各地与中国青年进行访问交流,9月29日汇集到北京,观礼国庆庆典,举行中日青年舞会和联欢大会。
如此精心的准备和安排,保证了3000日本青年访华取得圆满的成功,也间接证明了胡耀邦发出邀请是中共中央深思熟虑的战略举措。
通过如上活动,中日青年进行了广泛接触和深入交流,增进了中日青年的彼此了解,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不仅如此,3000日本青年访华产生的蝴蝶效应迅速显现。涵盖日本全国的青年代表回到日本后,以作报告等多种方式向日本公众讲述亲身经历,有力地增进了日本全社会对华友好的感情。日后,伴随着应邀访华的3000日本青年在社会各界担任重要职务,为促进中日友好发挥了积极作用,多数成为日本国内推动中日友好的骨干力量。
更有进者,胡耀邦邀请日本青年访华的举措,在日本社会引起了积极回应,进而形成了良性互动的交流机制。在日本民间友好人士的推动下,1985年,500多名来自全国 29 个省、市、自治区和中央各部门,包括 56 个民族的中国青年回访日本,走遍了日本 40 多个 都、道、府、县,接触了大量的日本民众,进一步增进了中日两国社会的彼此了解和友谊。此后,中日两国的青年交流逐渐成为传统并延续至今。
无庸讳言,当前中日关系因钓鱼岛问题而陷入历史的低谷。但是,不能忽视的是,通过中日两国和平友好人士的持续努力,到21世纪已形成坚实的、数量可观的中日和平友好社会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5月23日会见3000多名日本各界对华友好人士时所指出:“中日友好的根基在民间,中日关系前途掌握在两国人民手里。中国政府支持两国民间交流,鼓励两国各界人士特别是年轻一代踊跃投身中日友好事业,期待两国青年坚定友好信念,积极采取行动,不断播撒友谊的种子,让中日友好长成大树、长成茂密的森林,让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世世代代延续下去。”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历史证明,中日关系虽不时遇有“坚冰”,但广泛而深入的中日民间友好交流,总能为中日两国关系迎来“暖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对此,致力于日中友好事业50余年的日本创价学会名誉会长池田大作面对当前中日关系的困境,明确指出:“我对日中关系的未来一点也不悲观”。
在胡耀邦诞辰100周年来临之际,我们站在21世纪的今天回首其邀请3000日本青年访华的举措,不难感受到他放眼新世纪的深远目光,也令我们从中看到了未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