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耀邦

人民爱戴清廉的耀邦书记

发布时间:2016-01-08 20:15 作者:蒋励 浏览:104次

1989415,胡耀邦同志,因突发大面积心肌梗死,永远地离开了他一生追求的事业和时刻牵挂的人民。

《人民日报》1989423发表了“六十年革命生涯功勋卓著,为人民鞠躬瘁名垂千古”的文章,高度评价和赞扬了胡耀邦同志的丰功伟绩。

1963年,胡耀邦由共青团中央书记带职到湖南任省委书记处书 记兼湘潭地委第一书记,经常来浏阳指导工作浏阳市党史办公室于19993月编写了《胡耀邦与家乡浏阳》。2015  1120,胡耀邦诞辰一百周年.在这缅怀的日子里,笔者从70多位与耀邦关系密切或共过事的人的回忆文章中,从王饧堂著的《红土 情怀》和《张经武将军传》看到了耀邦同志为政清廉、艰苦朴素、平易近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高尚品质。下面记述的是这位伟人生活中的若干片段。

第一次听耀邦同志作报告

1963年早春的一天,区、公社党委书记、县直机关负责人,到浏阳电影院听报告。听说是胡耀邦同志回来了,顿时一片欢腾,万分激动,200多人井然有序地入场就坐,等待中央首长的到来。上午8点半,胡耀邦与华国锋同志来到影院大厅,全场起立致敬,鼓掌欢迎,会场显得格外庄严、肃穆。他站在讲台前向大家频频点头致意,把《回乡偶书》稍加改动,作为开场白:“少小离家老大回,山河依旧鬼魔摧,新朋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接着说,我是从湘潭来的,我今年四十有七,牙齿掉了两个,1930年,我15岁就离开家乡参加革命,整整32年了。此次回到家乡,是想作点调查研究,帮助家乡做些事情,把浏阳建设好。

耀邦同志进而滔滔不绝地讲国内外形势和当时当地的一些具体问题。这次报告整整讲了一个上午,讲话深入浅出,绘声绘色,与会者越听越想听,报告讲完了,大家还不舍离开会场。

生活朴素  平易近人

耀邦同志在浏阳工作期间,住在县委办公室楼上一间不足40平方米的客房里,这里既是卧室,又是会客厅,也是办公的地方,既无卫生间,又无空调设备,热天乘凉摇蒲扇,冬天取暖烧木炭。当时的伙食标准是每天一元钱,早餐吃稀饭、馒头或包子,中、晚餐四菜一汤和米饭,没有什么特别的待遇。

耀邦同志在长征时、攻打娄山关战斗负过伤,身上一直还留着敌人的弹片。他患有痔疮病,在浏阳工作期间,痔疮反复发作,行走很不方便,可他仍然坚持工作、下乡检查,随员很少,轻车简从,不许搞迎送,不许搞招待,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

1963年农历7月间,久旱不雨,旱象严重,耀邦同志头戴草帽,脚穿凉皮鞋,乘坐一条乌江船顺流而下,路上遇见一个讨饭的农民,他询问姓名、地址后,随即电话通知金江公社,把这个要饭的人接回去,安排好他的生活。

在浒溪大队看到两个农民在车水抗旱非常高兴,并亲自帮他们车水。

19633月,浏阳县委请耀邦同志看他几十年没有看过的浏阳花鼓戏,第一个节目是《胡大回门》,内容是讽刺一个又丑又蠢叫胡大的男人,结婚回门时在岳母家中的丑态与洋相,剧团内有人提出,胡书记姓胡,几十年没有回来,演这出戏对他太不礼貌,这出戏究竟演还是不演?剧团负责人感到十分为难,很久没有开锣。耀邦同志听说后,一点也不介意,哈哈大笑说,看戏是看戏,我就是喜欢这个戏。于是马上开锣,全场一片欢笑。

  心系三个孤儿

甘露亭,是建在浏阳中和与文家市交界的山岭上,供行人歇脚的一个亭子。1963年正月十五,一个赤着脚穿着破烂的小女孩,可怜巴巴满脸泪水向茶亭老板娘哭诉着什么。恰巧被耀邦书记一行听见,接着老板娘介绍:“这个女孩名叫王光梅,就住在山脚下的一个烂棚子里,父亲患水肿病去世了,母亲带着一个两岁的小弟改嫁了,家中留下一个5岁一个3岁多的小弟弟,还有一个80多岁的婆婆要服侍,家里无吃无穿,无法生活。”耀邦书记听后急切而大声说道:“走,下山去看看,”因刚下过雨,山坡陡,路又滑,陪同人员怕耀邦书记摔跤,劝他不要去,让其他同志去再向他汇报。但耀邦书记坚决不依,拄着竹棍,沿着羊肠小道向山下走。进屋一看,真是目不忍睹,屋漏锅破,茅棚上还有几个眼;地下一滩泥浆,用三个石头架起一口半边锅;四个人挤在一张烂床铺上,盖一床烂棉絮,一件烂蓑衣。在这寒气逼人的初春,两个小孩光着脚板,衣服单薄。耀邦书记见状,马上派人找来大队书记,限三天把棚子和灶搞好。又叫通讯员小解替他拿出10元钱。随行的吴玉翘、张学贻也各拿5元给了王光梅。胡书记又吩咐工作人员从县民政局要来一床棉被,两件棉衣和五件单衣,区上也拿40元钱送给了王光梅家里。

197611月,文家市区委组织委员周政声和武装部长黄友金来到了在中国科学院担任领导职务的胡耀邦家里。耀邦放下手中的工作接待客人,“家乡的客人来了,我再忙也得接待。”耀邦同志和他们寒暄了几句后,关切地问:“甘露亭那三个孩子怎么样了,还好啵?”想不到时隔这么多年,耀邦同志还没有忘记这件事。他们详细地汇报了这个家庭的近况,耀邦同志说:“那我就放心了!”

浓浓家乡情

1963年,文家市区所辖文市、中和、岩前、山枣四个公社五十个大队,当时有两个公社不通公路,来往全靠步行,整个文家市区都留下了耀邦同志的足迹。有时下乡,一杯白开水,两个馒头,就算是这天的中餐。遇到贫困户自己掏钱救济,还有不少的困难户,到区上向他求助,他都一一应酬。

1963年正月初八,耀邦同志不忘儿时的老同学,自己掏钱在区上请了一桌饭,在桌上亲自敬菜敬酒,亲切问候。当得知陈世爱同学(里仁学校老师)有个儿子在武汉读大学,每年要负担100多元的学费时,耀邦同志立即说:“我帮你负担一个学期的费用。”席间嘱咐各位老同学多多支持区上和公社的工作。

耀邦同志在浏期间,对在外地的老同志的家属非常关心,抽空上门慰问。老家在永和本人在京工作的张啟龙(中央纪委副书记)唐亮(中央军委委员、顾委委员、军政大学政治委员)李贞(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中央顾委委员)的亲属,他都专门进行了慰问,既要求他们实事求是反映农村实际情况、又要求他们发扬革命传统,勤劳生产,勤俭持家,做建设新农村的带头人。

不受人家礼  不沾公家光

耀邦同志的母亲刘明伦因帮耀邦抚育子女和料理家务,久居北京,老人家在家闲聊时也讲起家乡出产的茶油、油饼……有朋友进京送点农村土特产,其实,这是人之常情、礼尚往来,而公私分明的耀邦同志却认为无功不受禄。1961124日在给大队支书龚光繁的亲笔信中,按时价付钱。信的末尾写道:去年七月带来了:

1、茶油  15  每斤054   81

2、豆子  10  每斤01    1

3、油饼  60  每个008   48

4、火焙鱼20  每斤07    14

5、一共279  交胡耀福带回,务必退回公社。

198810月下旬的一个周末,在北京工作的胡素贞(胞兄胡耀福之女)来到叔叔耀邦家中,说想回浏阳老家看看,日理万机的耀邦正好要去湖南,对姪女说:“你得自己买车票。”她完全明白叔叔的意思,不要沾公的便宜,她当即按当时的票价交给随行的齐参谋66元作为旅费。

不准搞特殊化

19822月,在中共十二届五中全会上,耀邦同志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随即请湖南省委领导打电话给浏阳县委、中和公社和胞兄胡耀福,不要为他当选总书记搞任何庆祝活动。后来他又写信给家里,立下一条家规,不许亲友上京找他办事,也不许亲友打他的牌子去办事。两个侄儿和胞兄一直在家务农,外甥孙女曾华英曾专程到北京想请耀邦老舅公找一份工作。耀邦同志认为她没有一技之长,找工作确实困难,但我不能用我的权利为你安排工作,耐心劝导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胞兄胡耀福因家里需要起屋,1985年专程从浏阳中和赶到北京耀邦家中,连续住了五天,兄弟还未见面,等到第六天耀邦才抽空回家,开口喊哥哥,你来了几天我知道,就是不得空陪你。耀福压住怒火说:“耀邦老弟,你在外是国家领导,你比我大,我听你的;在家我是哥哥,我比你大,你该听我的,现在农村都在起红砖屋,我们家几间土砖屋也想改造一下,就是少点钱。”耀邦说,起屋可以,你有钱就起,要钱我冇得。相会个把钟头,又匆匆出门忙公事去了。耀福只好扫兴而归,临走时,弟嫂李昭给了300元钱作路费。

三十多年前,一位台胞参观胡耀福同志的住房后,十分感慨地说,总书记的胞兄还是一个农民,住这样的房子,真是不可想像啊!

1992年,耀邦同志的胞兄去世,当地群众送一副挽联:“国中有典型,两袖清风作赤子;天下无先例,一代皇兄当农民。”

要学炎帝多做好事

胡耀邦同志在湘期间,先后三次来到炎陵。

1962125,胡耀邦在华国锋同志的陪同下,来到了灵县。

第二天早饭后,他对郭书记说:“你们灵县有座炎帝陵,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我到了这里,就得去敬拜敬拜。

郭书记感到惭愧地说:“我们没有管理好炎帝陵,1955年除夕,大殿失火,主殿被烧毁了。”

“殿不在墓在,我还得去敬拜。”

郭又内疚地说:“我们工作没有作好,还没有修通去圹田(墓地)的公路。”

“有一双脚,那就走路吧!”

走了三个多小时,中午到达了目的地,不少群众正在炎帝墓前朝拜,他对陪同来的同志说:“炎帝死了几千年,人们还在朝拜他,就是因为他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胡耀邦内心在叹惜陵殿被毁未修,只是国家暂时困难,以后还是要修复炎帝陵。

127,胡耀邦向党员干部作了激动人心的讲话:几千年来,大家都还记得炎帝,今天,我们就要迎着困难朝前走,好好地为人民服务,多做好事,多办实事。如果这样,人民也不会忘记我们的。

胡耀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言语,使与会人员无不受到教育,会场上,时刻响起热烈的掌声。

19866月,湖南省人民政府拨款重建炎帝陵,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内心自然十分高兴,欣然挥笔题写了“炎帝神农氏之墓”几个光辉的大字。

中央开会 我一定为张经武说话

胡耀邦同志坚决地组织与领导了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的工作,使大批遭受冤屈和迫害的老革命家、干部、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得到了平反眙雪,张经武只是千千万万中的一员。出生在炎陵县沔渡镇夏馆村的张经武将军,1955年授军衔时主动让贤,不要评上将,只肯受中将衔,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办公厅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驻藏代表、中共西藏工委书记等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迫害而死,一直没有平反。有人说,张经武在受审期间,态度恶劣,和专案组对抗,甚至谩骂专案组的人,所以张经武不能平反。从秦城监狱出来的夫人杨岗带着儿子张华川四处奔走,找到了时任中央组织部长的胡耀邦。他听完叙说后,十分愤怒地站起来说:“张经武的这种态度,足以说明他是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如果我们的老同志在关押期间都低头认罪,让交代什么就交代什么,那还不知道要造出多少冤假错案?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共产党员,就是要有这种刚直不阿、宁死不屈的气节,谁说这是罪状?不能平反,那就是颠倒黑白。中央开会,我一定要为张经武说话。

1979927,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在全国政协礼堂为张经武举行了平反昭雪的追悼大会。胡耀邦代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致悼词,高度评价了张经武的一生。

坚持原则  一丝不苟

浏阳小河乡是偏僻山区,化肥、石灰等生产资料运输困难,1988年,公社决定购买一辆货车。派颜允友同志和农机站站长一起到北京找中央首长胡耀邦开后门。胡在百忙中热情地接待了来自家乡的客人,但婉言拒绝了不能帮忙买车的原因。却问起了当地生产群众生活和落实政策情况。颜汇报情况后,也把自己的遭遇如实地作了汇报。颜原是小河公社的宣传委员,19867月被极左路线“双开”回家……

颜回浏不久,就恢复了干籍和公职。他估计一定是耀邦同志给省县两级政府写了信或去了电话,不然平反不会有这么快。随即就向耀邦同志写了一封感谢信。耀邦同志阅此信后,马上给颜允友写信:“很高兴你恢复了党籍和职务,我既没有打电话给湖南省委、浏阳县委,也没有写信。你的彻底平反,落实政策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实事求是、有错必纠是党的优良传统。你要努力工作,以实际行动报答党和政府。”可见耀邦书记办事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这封用铅笔写的信,因为争相传阅而遗失,但颜仍然清楚地记得能一字不漏地背诵。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必都进八宝山

耀邦同志逝世后,浏阳人民多么希望他回到故乡长眠安息。时任县委书记张绍春参加有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首都各界代表共四千多人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追悼大会后,专程赶到耀邦家里,提出了全县人民都有这个心愿。但耀邦夫人李昭代表家属,婉言谢绝了家乡人民的好意:“因为耀邦同志生前在家闲聊时说过,‘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都进八宝山’。”所以未进象征着权力和地位的八宝山,也未回浏阳,而是长眠在他亲手创建,任共青团中央书记时组织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四省百县青年绿化的江西共青城的富华山。中华民族的富强,就是耀邦同志毕生的追求。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