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国锋三请胡耀邦 ——主政中央党校
1977年初,时任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提议,恢复中央党校,作为中央培养高级干部的基地。中央政治局完全同意华国锋的意见,并决定由华国锋亲任校长。华国锋考虑,需要确定一个常务副校长,实际主持党校工作。他想到了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中被“四人帮”打倒当时赋闲在家的胡耀邦,便亲自登门,请他出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主持常务工作。一开始胡耀邦有顾虑,谢绝了华,华又接连两次登门请胡耀邦,胡耀邦不好意思再推辞。3月,中共中央正式做出决定,恢复中央党校,定名为中共中央党校,华国锋兼任校长,胡耀邦为常务副校长。胡耀邦是个雷厉风行的人。当月,他只带一位秘书,静悄悄地住进了中央党校的一间宿舍,由此开始了他在中央党校工作的岁月。
实现党校正规化
胡耀邦刚刚出任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时,中央党校还处于混乱状态。“文革”中,包括中央党校在内的全国党校系统全部被砸烂,不再招收学员。后来,毛泽东对柳河五七干校做出批示,全国开始大办五七干校,党校系统基本转为五七干校,而各地办的五七干校都设在农村,党校系统的教员绝大多数被下放到五七干校。胡耀邦任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时,五七干校并没有取消,中央和全国各地都处于五七干校和党校并存的状况。五七干校校舍在农村,新恢复的党校则在城里,但领导班子是一个,或者交叉存在。胡耀邦刚进中央党校时,中央党校就处于这种状态。可以说,胡耀邦面对的是一个烂摊子。
胡耀邦刚进中央党校,就敏锐地看到了这个问题。胡耀邦到中央党校时,需要从党校内挑选一名品质好文字能力强的干部到身边工作,可是,胡耀邦一连提了几个人选,都被仍然在党校旧班子中担任领导职务的造反派头头以种种理由否定了。一个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连一个做文字工作的秘书都配不上,可见胡耀邦到党校工作时阻力有多大!但是,在阻力面前,胡耀邦没有退缩,他采取了巧妙的策略。旧班子暂时不能动,但胡耀邦提议,党校恢复了,今后,领导班子会议,要请党校的几位老干部一起参加讨论。老干部参加进来,改变了参加党校讨论决定问题会议人员的结构,造反起家的人占了少数,讨论事情时,当然要按照多数人的意见做决定,这样,造反起家的人再也左右不了领导班子了,给胡耀邦配文字秘书的人选自然顺利定了下来。
◆中央党校1977年10月9日隆重举行开学典礼。
胡耀邦从这件事中看出,必须对党校现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而改革急需解决的,一是两种体制交叉问题,包含领导班子问题,二是教员问题,三是学员问题,四是教学问题。解决这四个问题需要一个总旗号。胡耀邦经过认真思索决定:总旗号就是“实现党校正规化”。胡耀邦在党校内讲,也对华国锋、叶剑英、汪东兴、邓小平、李先念等中央领导人多次讲,我们既然恢复党校,既然要把党校办成培养干部的基地,就不能再沿用过去办五七干校的路子,就要正规化,党校就是党校,不能再与五七干校交叉在一起。胡耀邦的意见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赞同。在此情况下,胡耀邦到中央党校时间不长,就取消了中央党校“五七干校领导小组”,建立党校校务委员会,原来的“五七干校领导小组”中靠造反起家者被排除在党校领导班子之外,党校的老干部逐步被解放出来放到各部门领导岗位上,形成各级领导核心。中央党校虽然对全国各地各系统各级党校没有直接领导关系,但在党校系统中,中央党校是领头羊,有重大影响作用,党校系统上下交流、联系十分密切,教学内容、方法、做法相互影响非常大。中央党校的做法直接影响到全国党校系统。中央党校取消“五七干校领导小组”后,各地迅速取消“五七干校领导小组”,随后,中央发文件,决定取消五七干校。由此,真正的党校领导班子建立起来了,党校正规化迈出了第一步。接着,胡耀邦着手解决教员问题,他把在“文革”中挨整、下放的原中央党校教员调回教学岗位,使他们发挥教学骨干作用,又从中央各部门和全国各地调来一些真正学有所长者到党校任教员,五七干校中原来那些只能背诵某些马列词句并无真才实学者,被调整到辅助岗位;胡耀邦改变过去党校教员按照行政级别任职的办法,所有教员按照高校的方式,实行职称制度,分为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个级别。这些措施很快就改变了教员结构,形成了一支党性强、有真才实学、真正适应党校培养干部需要的教师队伍。胡耀邦按照中央党校是中共中央培训中、高级干部和直接掌握理论、思想、舆论的重要基地的要求招收学员,要求招收的学员必须是各地各级真正优秀的分子。学员由各地各级党委推荐这一条不能改变,但是,要加一条:考试录取。不管是高级干部班还是理论骨干班,要进中央党校学习,都要经过考试,按照成绩择优录取。这样,组织推荐加考试,保证了党校招收的学员既在政治上可靠,又有较强的文化理论功底,极大提高了学员质量。胡耀邦的这条改革非常重要,不光提高了招收学员的质量,也由此推动了全国干部的学习之风。胡耀邦解决教学问题是从内容和学风着手的。五七干校时期的教学,就是学某些指定著作,并且教条式地将其中某些文句加以发挥。胡耀邦到中央党校后,坚决取消了这种教学方式。他在中央党校提出,党校要扎扎实实学马列的原著,扎扎实实学知识,要有系统的教学,不光是课程要分很多门,而且要借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经验,除中央指定调来学习的省部级干部外,教员、学员都要分科,分系,教学要有计划,学员要考试,考试成绩不及格者要重修。学员有主课,也有副课、选修课,还设体育课。体育课在清晨开,按照学员兴趣,可以学太极,也可以学八段锦。胡耀邦特别强调,党校要在学风问题上树立好的榜样,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他在党校讲实事求是讲得最多。他到中央党校后确定的学习方针是“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认识,增强党性”。学员以学原著为主,自学为主。党校选编了《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选读》四册近百万字作为教材。学习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党史党建等。1977年9月中央党校复建招收第一期学员刚刚到校报到,胡耀邦就在各部门领导人会议上讲了学习方法问题。他说:要读原著,完整地准确地弄懂马列的一些基本原理,并运用这些原理来分清真假马克思主义。不要搞那些繁琐的考证。他的话简明扼要,却切中当时理论宣传寻章摘句、浮华不实的时弊。他的讲话传达到全体学员,大家感觉到,中央党校的学风同以前不同了,变好了。
为了贯彻新的教学思想,胡耀邦先后调冯文彬、宋振亭等既有很高理论素养又有办学经验的高级干部到中央党校担任副教育长等领导职务。胡耀邦解决党校正规化的系统意见得到了党校领导班子的一致赞成。胡耀邦是个说干就干的人,定下来的事决不拖泥带水,而是立即落实。因此,党校正规化的主要问题很快得到解决。与此同时恢复党校的各项准备工作也进展顺利。胡耀邦到中央党校仅仅七个月,重新恢复的中央党校即以崭新的面貌正式招生。1977年10月9日,中央党校开学典礼隆重举行,华国锋等中央领导人出席开学典礼。一个充满生机的新中央党校诞生了。中央党校的做法强力带动了全国各地各级党校。到1977年底,全国各地各级党校全部恢复招生,中国共产党党校系统面貌焕然一新。
在中央党校树新风
胡耀邦本人作风民主,他到中央党校后,也特别强调在党校内要真正树立民主作风。1977年3月,他刚到中央党校的当天,党校一栋大楼前挂出了一个横幅:“热烈欢迎胡耀邦同志出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第二天,胡耀邦发现了这个横幅,立即要求取消。他说,我就是一名党员,组织派我来这里工作,不要搞这种东西。大家都一样嘛,都是来党校工作的嘛。胡耀邦还专门叮嘱,在中央党校,以后无论是同志之间见面谈话,还是报送文件,一律不准称他的职务,只称“耀邦同志”,这要成为必须遵守的规矩。正是从中央党校开始,“耀邦同志”的称呼成为一种惯例,并且大家都感到亲切自然,由此,这个称呼一直传下来,在他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乃至直到他逝世,大家都这样称呼他。在中央党校,任何一名教师、学员、职工,见了他,都可以直接和他谈话,聊天。有一次,胡耀邦穿着西装出现在学员中。在当时,无论是中央领导还是普通群众,几乎没有什么人穿西装。大家见了新奇,便凑上前去说,耀邦同志,你穿上西装很精神啊。胡耀邦笑笑说,你们年轻人也可以穿嘛!东方人穿西装,西方人也可以穿中服。毛主席还提倡向西方学习。好的东西都可以学,尤其年轻人更应如此。
◆1975年,胡耀邦恢复工作。
在胡耀邦倡导下,中央党校还建立了一种制度:教员讲课的教案,在讲课前,教员所在教研室的同志要开会讨论,大家提意见、建议。不管是谁的教案,哪怕是很有名的教授,教案都要经过讨论,都可以提不同意见。讲课的教员要虚心听取意见,接受正确的意见。教员讲课之后,还要请学员提意见。这种民主风气,既提高了教员的教学质量,又在教员之间树立了平等意识。这种方法很快被全国各级各类党校所接受。在全国党校系统树立的这种民主风气,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变。
胡耀邦还在学员中树立民主作风,主要方式是由学员党支部采取民主办法选举产生支部委员和书记,学员们自我管理,又和校方管理密切结合。学员中有重要事情,开党支部会议按民主方式解决。胡耀邦还在一次会上专门谈了学员党支部工作的问题,他说:党支部不要汇报这个人的思想那个人的思想,也不准确嘛。要汇报学习中有什么问题,生活中有什么问题……。胡耀邦在学员中采取这种管理方式,使学员真正感受到了党内民主,党校管理也在井井有条中显示出一派生机。
在学习方法中,胡耀邦也充分贯彻民主作风。教员讲课和学员自学密切结合。学员们自学原著,又与教师指导密切结合。每学一个段落,学员们就展开讨论,教师也参加讨论,讨论中相互启发。有的同志提出,在讨论中,讲错了话怎么办?胡耀邦斩钉截铁地说:讲错话,不开除。在鉴定材料中不要附加小材料。要注意这一条。在中央党校,要实行“四不主义”(不扣帽子、不打棍子、不抓辫子、不装袋子)。胡耀邦还讲,要在中央党校搞好“四不主义”风气,搞好了再推广到全国去。由于胡耀邦在教学中充分发扬民主,教员的教学质量和学员的学习效率,都得到很大提高。
中央党校历来有请中央领导人来讲大课的传统。胡耀邦继承了这个传统,学员在党校学习期间,能够听到很多中央领导同志来党校讲的大课,有的讲稿是在公开发表之前十天或者半个月来讲的,这使中央党校的学员受益匪浅。胡耀邦在中央党校的一个新创造是:在请中央领导同志来讲大课的同时,也请一些专家和学者来上大课。可以说,胡耀邦这种渗透着民主作风的大课改革,使大课也生动活泼,深受学员欢迎。
胡耀邦本人则是在工作中树立民主作风的典范。他自己动手起草他的讲话稿,但每次起草完毕后,都打印出十几份,分发给身边工作同志,要求大家每人修改一份。一次,他起草好一个报告稿后,发给年轻同志征求意见,一位年轻同志修改中加写了一段话,把党的事业形容为飞奔的列车,每个人要在车上坐稳,否则在列车转弯时会被甩出列车。胡耀邦对此非常赞赏,还把这段话专门拿出来,让其他同志看,说,要像这位同志一样,写的文字要让大家看了新鲜生动。胡耀邦除了到中央开会外,平时就吃住在中央党校,和教员一起在食堂排队打饭吃,和教员、学员一起散步、聊天,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只要是合理的意见,他立即着手解决。
出人才也要出文章
胡耀邦从担任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开始,就考虑这样一个重要问题:中共中央党校要既出人才,又出重要文章。
中央党校要出人才,自不待言。在胡耀邦领导下,中央党校培养了大批干部,毕业后走上各地各级领导岗位,他们中间有许多人后来成为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有的成为在思想理论界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著名学者。而胡耀邦所考虑的中央党校要出重要文章,则不是指一般的只配合形势宣传的应景文章,而是在思想理论上走在前列,对重大问题有新的探索,对全党全国人民有重要启发的文章。这样的文章,当时在《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即后来的《求是》杂志)上是难以公开发表的,但这样的文章一定要面世,才能起到重大作用。胡耀邦想了一个办法——在中央党校办一个刊物,内部发行。就在这份内部发行的刊物上发表重要文章,刊名他确定叫《理论动态》。虽然是中央党校内部刊物,但由于全国党校系统的资料是交流的,而且每年都有一批各地各部门送来到中央党校学习的干部毕业回去工作,因此,这份内部刊物实际阅读者众多,并且阅读者在思想理论和各地各级干部中地位重要,因此,它所发挥的作用很大。
◆《理论动态》第一期。
在胡耀邦决策和具体指导下,《理论动态》很快就办了起来。办《理论动态》的人不多,但很精干,办事效率高。1977年当年就出刊了。新出刊的《理论动态》,不仅按照胡耀邦的指示发到全国各地党校,在全国党校教员中传播,在各地各级党校学员中传播,而且发给中央领导人和各省、各部委领导人。当时担任中共中央主席职务的华国锋就每期必读,并且对这个刊物评价很高,还曾想推荐《理论动态》上的几篇重要文章给全党学习,它的巨大影响由此可见一斑。更重要的是,这份刊物上发表的文章都是在理论上有新建树的创新性文章。很多文章,是胡耀邦考虑很久的思想创新成果,并且是他亲自领导写作并发表的。
提到胡耀邦在中央党校推出重要文章,典型的,是引发真理标准大讨论并促进全党思想大解放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其实,胡耀邦到中央党校后不久,就一直考虑要冲破现代迷信,促使全党思想大解放。在中央党校,胡耀邦在一次同秘书谈话时就提出,一个人不管有多么英明,多么伟大,都不可能洞察一切、明察秋毫,世界上没有这种天才。胡耀邦对于“文革”中的权威结论表示怀疑,已经溢于言表。1977年9月,胡耀邦在对中央党校部分学员讲话时说:我们党思想理论战线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个是学风,一个是文风……同志们还有顾虑?我们要敞开思想,真正学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打棍子、戴帽子,那是没有学问的人,吓唬人的!……前年中央第四期读书班,有我们老家伙,也有“四人帮”爪牙陈阿大之类。谁敢敞开思想。一开学就遇到张春桥、姚文元“反经验主义”“打土围子”“批资产阶级法权”。我和吕正操等同志在马路上就商量,我们就不提张姚他们。现在不同了,“四人帮”打倒了嘛……胡耀邦的这次讲话,公开鼓励大家要解放思想。
在胡耀邦坚决支持和具体安排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先在《理论动态》上发表,随后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引发了一场全国性大讨论。这个过程和功绩已经载入史册,尽人皆知。人们可能还不知道的是,在胡耀邦亲自指导和安排下,中央党校还先在《理论动态》上发表、继而在重要报刊上发表了许多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理论文章,例如关于全面落实党的干部政策的文章等。(2015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