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与“战俘”翟许友
有战争就有战俘,有战俘总有屈辱。怎样关注战俘,亦是社会发展的一把尺子,衡量政治,也衡量生命。东方的传统“战俘观”认为,被俘就要背负终生屈辱,不如了断死去。现代社会的文明发展观却认为,被俘者依然可以保持信念,归队后可以继续战斗。坚守信念的战俘值得尊敬和尊重。
人类社会能有这样的认识是经历了漫长时光陶冶的,胡耀邦和曾为战俘的八路军老战士翟许友的故事则是一个东方范例。
我们经历过“文革”前后一段扭曲的历史,以“志愿军战俘”为例,他们回归自己的队伍以后,因“历史问题”被审查、受打击,在漫长的时光中背负“战俘”的屈辱。翟许友的经历与此相似。
我是在走近21世纪的时候接触“胡耀邦和太原战役”研究命题的。胡耀邦负责策划接应的“黄樵松起义”,因城内筹划者失秘而最终失败了,导致两位入城的解放军代表晋夫和翟许友被俘,押送南京。
史料记载和多种回忆录中均有对主要当事人如晋夫的介绍;基本上都提到徐向前兵团第八纵队侦察队副队长翟许友乔装“马弁”,和晋夫一起被捕。但众多记载和回忆录对翟许友的介绍极为稀少。大致说他被俘后没有暴露身份,被“另案处理”,就没有下文了。
那么我推测,如果翟许友活下来,此中必有故事。结果,我在1999年底采访胡耀邦第一个秘书贺明的时候,他明确告诉我,翟许友非但活了下来,而且胜利归队了。他本人受胡耀邦委派,亲手安排翟许友归队,并且将他送回原单位担任原职。后来进军西南,翟许友也到了成都。但到成都以后的事情就不清楚了。
线索中断半年或更长,我找到了原徐向前兵团作战参谋、后在中国军事科学院工作的乔希章前辈。他告诉我,胡耀邦一直关心翟许友,听说翟许友后来很不顺利,最后还是在胡耀邦的直接帮助下,摆脱了糟糕境地。但细节不清楚。
我知道,这个细节要找到翟许友之后才能获得。对一个新闻记者来说,找到采访对象,是成功记录的第一步。
结果,我大概花了三、四年时间才最后找到了翟许友,开始通信联系,又等了两年多才终于得到机会见到了他,听他讲故事。
我感到高兴的是,终于可以完整地叙述这个故事了。也由此感受到,胡耀邦的目光要比他的同代人看得高远。
下面是我的记录。
(正文:)
1949年4月,彭德怀(左1)和胡耀邦(中)在太原前线指挥部。
在我追寻历史踪迹的旅程中,曾与胡耀邦一同经历战火硝烟的人士日渐稀少,渐至寥若晨星了。但我仍有幸访问到多位老战士。在安徽滁州,欧阳修挥笔写下千古名篇《醉翁亭纪》的琅邪山下,我与一位年逾八旬的八路军老战士长谈。他和胡耀邦共同经历太原战役,他的经历最为特殊之处,在于他曾是一名战俘,名字叫翟许友。
1948年深秋,徐向前兵团发起太原战役,胡耀邦是兵团政治部主任,负责瓦解太原守敌。翟许友是该兵团8纵队司令部侦察队副队长,他们共同经历了接应黄樵松起义那些惊心动魄的日日夜夜。晚年,他们用书信沟通了彼此间的最后一次联系。
胡耀邦自告奋勇要求只身闯虎穴
1948年10月底,徐向前兵团已歼灭太原守敌1万多人,尽克城外要塞,只待发起总攻。这时,平津战役即将发起,毛泽东电令,对太原之敌围而不打,以免吓得平津傅作义部弃城南逃。
徐向前兵团暂停攻击,兵团成立了对敌斗争委员会,由华北军区副参谋长、城工部部长王世英和胡耀邦共同负责,两年前战场起义的高树勋将军也赶来协助,一起策动城内守军——新编第30军军长黄樵松起义。
原国民党第30军军长黄樵松 (1901年-1948年)
经过秘密联系,黄樵松决心起义,打开城门引解放军入城,由此出现了解放军以最小代价迅速解放太原的大好时机。
11月2日,第8纵队司令部派侦察队副队长翟许友来到兵团部,接政治部主任胡耀邦和高树勋前去,与黄樵松派来的代表王震宇接洽。胡耀邦紧跟着翟许友行路,对翟许友的机灵敏捷留下了印象。
在8纵司令部会见王震宇,胡耀邦代表徐向前欢迎黄军长起义,通报说,只要他悄悄打开阵地通道,解放军就迅速进城,一举消灭阎锡山集团。
胡耀邦强调:“你们当前的工作,在谋不在勇,在内不在外,在于防奸防特,不在参战上。应该用心着力保证起义成功。徐司令说得简单,你们能把阵地让出来就是胜利,给解放军一个宽大的进攻正面,不要一个小时,我就能有两个旅开进去。”
王震宇当晚返回汇报,次日下午又来8纵司令部,通报黄樵松决心已定,请派一名解放军高级指挥官进城协助。
事关大局,胡耀邦走出与王震宇谈话的屋子,到隔壁要通了徐向前的电话汇报说:“已向黄樵松的联络代表商定一个可行方案,黄部拟交出该部防守的东门和北门,接应我军入城解决阎锡山。然后,黄部撤出城外,到指定地域接受改编。但我方急需派一名代表入城协助,并与太原前线司令部保持通信联络。”
胡耀邦接着说:“现在的问题是,派谁入太原城?”没等徐向前回答,他自告奋勇地说:“徐司令,那我就亲自入城协助黄樵松起义吧?”
徐向前果断地劝阻了胡耀邦,说,你是政治部主任,打仗需要你,那里面的情况还没有搞清楚,去不得呀。另外派个人去吧。
胡耀邦回过头来,与 8 纵司令员王新亭、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张祖谅、政治部主任桂绍彬商量人选。胡耀邦提出,选拔这名联络代表的条件是:“政治上很强,又懂军事。”王新亭提名并决定派纵队参谋处长晋夫(对黄樵松说是宣传部长)前去。
解放战争中, 王新亭(左,1908—1984,开国上将)和张祖谅(1911-1961)在山西太谷
晋夫进城还需要一个助手。翟许友听说了,这个人选要从总队侦察队里挑选。
临时换装翟许友扮马夫进城
晋夫,原名吕金城、吕守成,1917年出生在河南洛阳市郊。1937年10月在河南新乡参加八路军,次年入党,1939年到延安抗大学习参谋业务。解放战争中他一直在徐向前兵团作战。
晋夫需要一个助手,由侦察队派人最为合适。张祖谅副司令员提议,由侦察队长戚怀培去。戚立即换上了便衣。这时,王新亭司令另有想法,他知到老红军戚怀培喜欢喝酒,一旦入城黄樵松请客,戚怀培万一挡不住迎面递来的酒杯容易出事。他提议,侦察队副队长翟许友扮做晋夫的警卫员前去。
胡耀邦赞同王新亭的意见。他和翟许友经过东山阵地时有过接触,他问道:“就是你们那个小队长吧,可以,机灵得很呢。”
得到确认后,胡耀邦当面叮嘱来到跟前的翟许友说:“你去了以后,要机警一些,警惕性高一些。要听听实际情况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情况及时报告晋夫同志。”
22岁的翟许友换上便衣,跟上晋夫就走。此时寒意甚浓,司令员王新亭脱下自己的草绿色毛衣给晋夫穿上,目送一行人消失在黄色的坡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