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耀邦

湘赣边界察民情

——胡耀邦在岩前做社会调查轶事
发布时间:2016-05-19 21:55 作者:余振魁 浏览:169次

井泉座谈

1963 2 10 日(农历正月十七日),黄均耀刚吃过早饭,一辆“伏尔加”小车径直开到了他家地坪里。黄均耀一家正感蹊跷,见从车上下来岩前公社党委书记袁领先,文家市区党委副书记李盛钧和一位穿青呢中山装,蓄平头,穿平口皮鞋,个儿不高的中年干部。

袁领先向黄均耀介绍陌生的中年干部:“这位首长就是胡耀邦同志,来你们大队了解情况。”听说这位陌生人就是已来文家市多日的中央首长胡耀邦,黄均耀拘谨而又十分热情地请客人进堂屋坐坐。胡耀邦同志谦和地说:“时间紧,不坐了吧。”耀邦同志在黄均耀屋门口站了两三分钟,看了一下四周的情况,便要黄均耀陪他们一行去大队部。

黄均耀当时担任岩前公社井泉大队党支部书记。

来到设在横家生产队的大队部,耀邦书记顾不上休息便把大队部的几间房子瞧个里里外外。之后转向会议室听黄均耀作口头汇报。耀邦书记听得认真,记得仔细,不时插话,问这问那。

听完汇报,黄均耀吩咐大队其他几位干部去分头办事,留耀邦同志一行吃中饭。耀邦同志说:“还早着哩,不能在这里闲着等饭吃,陪我到界上看看吧!”袁领先同志示意大队上不要搞饭,说他们回公社吃中饭。

当时,公路只修到铁山界。耀邦书记在湘赣省界上驻足观察了一会,就叫黄均耀领他们来到界上生产队队长杨克源家的地坪里,要黄均耀等人找一些社员开座谈会。

首先,胡书记挥起右手向大家问好:“同志们好吗?”社员们一齐回答:“好!好!领导好!”

随后,耀邦书记便详细问起了社员们的生活和生产情况。问起了各家的全年收入等。他特别过细地问及1962 年当地的包产到户是怎样搞起来的,搞得怎么样,好不好?社员们见胡书记谈笑风生,没半点官架子,就都毫无顾忌地你一句他一言地一一作了回答,有时彼此间还免不了争论几句。

胡书记只是做调查,对社员们反映的问题都未表态。

座谈会大约开了个把钟头。

 

过界察访

越过铁山界就是江西省万载县黄茅公社烘炉大队。

为改善、加强睦邻关系,以往历年,毗邻两省边界各公社、大队之间都要彼此轮着开协商会或进行一些联谊活动。因此,两省边民相处融洽,两边地方上的党政领导关系密切。但是,由于在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总路线、总方针政策的前提下,两省的省情和治省方略有些不尽相同的地方,所以就在铁山界这块小小地方,两边的生产、生活状况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就当时的情形来说,江西那边比湖南要好些,以至三年困难时期就有不少湖南边民纷纷到江西境内寻事做,讨饭吃,而江西那边也确实善待了湖南同胞。

在井泉大队开过座谈会,胡耀邦同志打破原定计划,提出:“到江西那边去看看,如何?”他对几位陪同说:“难得来趟界上,既然下来做调研,就不妨去了解一下江西那边的情况。‘知己知彼’、‘取长补短’嘛!”

“那边不通车,得走路呢!”陪同的文家市区委副书记李盛钧回答。

“我就喜欢走马观花,而不喜欢跑马观花!”听话听音,耀邦书记是决心要去那边的。

李盛钧担任岩前公社党委书记时,认识了烘炉大队党支部书记张汉贤,但不知道张支书家住哪里。

天阴路干,走路倒也爽快。李盛钧领着胡书记及秘书、警卫员沿通往烘炉大队的田边小路前行。耀邦同志边走边观察路边所住江西老表的家况,逢人还免不了拉扯几句。

走了大约两公里,在佛子口瓦屋下(小地名) 的几间土砖房前暂歇。李盛钧走进一户农家:“请问烘炉大队张书记家住哪里呀?”

一个30 来岁的庄稼汉正坐在中厅左边抽旱烟、喝茶。看样子是吃过早饭才不久。

“他就是我的老兄呢!”“咯,就往那道小门进去,我住前厅,我老兄住后厅,正有一桌客人在吃晏(迟的意思) 早饭呢!”

时间已近10 点,胡耀邦同志并不急于往张支书家去。他走到高桌旁,坐在靠右垛墙的那张梭凳上。秘书和警卫员坐在靠厅门口的左右两边。李盛钧则紧捱屋主人坐着,叫屋主人暂不要惊动他哥哥。

屋主人介绍,他叫张树志,是个复原军人。树志忙着又是上烟,又是筛茶。

耀邦书记面带笑容地说:“不必客气,我们随便聊吧!”“你们这边的生活还好么?”耀邦书记用浏阳话问。

“比你们浏阳那边要好一些,但也蛮苦咧,吃腌菜下饭哟!”张树志答得干脆直索。

 吃腌菜饭呀, 蛮苦吗?” 耀邦同志有些疑惑。

“你不信,我打开饭甑给你看吧!”

耀邦书记起身,凑近饭甑瞧了一眼,叹了一声长气。他请张树志寻来一张厚纸,包了一些腌菜伴的饭叫警卫员带上。

坐了十多分钟,知道里边散席了,李盛钧便到内厅去找张支书耳语了几句。

听说胡耀邦来了,张支书等忙迎出外厅。

李盛钧向大家介绍:“这位就是中共中央委员,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同志,他是我们文家市人,现挂职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兼湘潭地委第一书记。他来井泉调研,顺便来你们这边了解一下情况。”

“哦,你就是大名鼎鼎的胡书记呀!还是老首长哟!”烘炉大队党支书张汉贤紧紧握住胡耀邦同志的双手。

张支书忙吩咐大队副书记刘发山等人去办菜准备留吃中饭,又到灶屋叫妻子烧火煮饭,备菜果(江西风俗是尊贵的客人来了先招待吃面条和茶果,叫“煮碗”再应正席)

耀邦同志是深知江西老表好客的,也就不讲客气地吃了煮的面和茶果。他见张支书又乐又忙的样子,便起身招呼:“你不要搞中饭,我回岩前公社吃。你坐一下吧,我想跟你聊聊。”

“我刚才一路过你们这边,觉得你们江西家家户户的生活比我们湖南那边要好一些,尤其是粮食,我们那边更紧张。我们浏阳不少人跑到你们江西来都找到了事干,得到了饭吃,请你谈谈这是什么原因?你有什么看法?”

张汉贤见胡耀邦毫无官架子,态度诚恳,也就无所顾忌地打开了话匣子。

“我看吧,原因有两条。”他爽直地回答。

“这第一条嘛,就是我们江西的政策松一些,而你们湖南就太紧了。你看,我们这边家家户户都有自留地,自留山,冬闲时,还允许社员在集体的田里秧(种的意思) 萝卜,种菜。而你们那边就强调要消灭‘五边’(路边、山边、田边、塘边、屋边) 闲散土地,不准社员在冬闲田里种菜,我们这边就放开了‘五边’土。”耀邦同志静静听着,不住地微笑、点头。

“这第二条嘛,就是我们这边田里工夫做得马虎一些。早稻抢收后,只挖禾篼,锻一到蒲滚就插晚稻,赶上了季节。而你们那边的工夫就做得太麻细了。都要一犁一耙一蒲滚,还得稻草还田。工夫做得精细当然好,但难得赶上季节,这就要影响晚稻的产量啊,你晓得么?往往是我们这边的晚稻禾苗转青发篼开始长了,而你们那边还在插秧呢……”张汉贤出语滔滔,句句在理,耀邦同志边听、边做笔记、边思考。

“你们这边政策松些,季节赶得早些,难怪粮食生产,社员生活比我们那边好些。我就是来学习你们经验的。”胡耀邦同志谦和地说。

张汉贤摇着双手说:“经验冒得,多栽多种就有吃!

……

胡耀邦在江西老表家一坐就是个多钟头。张汉贤、树志兄弟及闻讯赶来的老表们都恳留胡书记吃中饭,胡书记则拱手告辞,老表们直送他过铁山界。

 

躬过茅芦请“诸葛”

耀邦书记下去搞调研,指导工作,一律不准基层摆酒席招待。他回到岩前公社吃过简便中餐后,跟公社领导交换过情况便又启程回文家市区公所。他可是一路风尘一路工作啊!

从公社领导汇报中,胡书记了解到公社机关所在的岩丰大队领导班子至今还没有担担子,而春耕生产又即将开始,一个近两千人口的大队没人管理怎么行呢?胡书记忧心如焚,他要亲自去解决问题了。他要躬过茅芦请诸葛。他来到岩丰大队梘田湾生产队共产党员、新选的大队长李声贤家。呼一声“声贤同志”,递一支香烟过去,挪一张椅子捱着声贤同志谈心。他讲到共产党的纲领,讲到共产党员的责任,讲到眼前的生产形势,他还联系自己参加革命后的经历劝老李正确

对待群众的批评和以前所受的一些委屈(老李曾受过错误的批判) ……直说得李声贤心里热腾腾的,暗自想:“我李声贤出身贫苦,要不是像胡书记这些老前辈出生入死,带领人民闹革命,求翻身,我哪能有今天?我算个什么?够得上身为中央委员的胡书记亲自上门来磨嘴皮子……”耀邦同志见李声贤心动了,笑呵呵地一把紧握住李

声贤的手说:“老李,这大队长你一定得当啊,而且一定要当好,我胡耀邦拜托了。”此后,李声贤一干就是几年,跟大队其他干部一起把个岩丰大队办得好好的。

 

“万猪场”访贫

听老百姓反映,黄花冲大队余家大屋原来办了个“万猪场”,原住的好多家老百姓被赶出大屋挤住到亲戚朋友家,可“万猪场”又办得乱糟糟的。胡耀邦听了很气愤,他要亲自去看个明白。车行至五神岭,胡书记叫停车了。

黄花冲与江西省宜春县慈化公社交界,不通车,是耀邦外婆家住的地方,他还有个叫胡菊华的三姐现住黄花冲的次子曾德法家(长子叫曾德盛),他的五舅曾是五神岭将军的庙主。儿少时代,耀邦常来外婆家,特别是将军庙五舅家,一住就是好多天,他跟这一带的同龄伙伴结下了深厚情谊。这一带的路道他可是闭着双眼也走得准的。

耀邦领头,一行人翻过“黄狗恋窝”小山包,过一条小河就来到了余家大屋。胡书记把这个偌大的屋场改建的“万猪场”瞧了个遍,见到屋场乱七八糟,空空荡荡,闻到的臭气熏得作呕,见不到一条猪,也见不到一个人,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边瞧边对身边的随从说:“以后可要认真总结教训,劳民伤财,头脑发热的事万万搞不得啊!”

从大屋出来,细心的胡耀邦一眼看见大屋门口阶檐左手边小横厅(原先是供奉观音菩萨的地方) 有三个小孩在玩耍。于是他转身进去小横厅。见家俱破烂,孩子全身丝挂丝,柳挂柳,容颜个个憔悴,皮包骨头,他心酸了。他正朝孩子们问情况,房里出来个50 多岁的妇女,形容枯槁,瘦得可怕,头发蓬乱。妇人见来了几个干部,便哭了起来。这妇人叫黄明先,丈夫刘明发是个蔑匠,贫农根子,1958 年病故。黄明先体弱多病,又遇上三年困难时期,拉扯三个孩子好艰辛啊!胡耀邦静默地倾听着黄明先的哭诉,他像早两天在中和甘露亭访贫那样,又一次揪心了。他从口袋里摸出10 元钱和10 斤多粮票送给黄明先,“大嫂,这是我的一点心意,收下吧,请相信,你家的日子一定会好起来的,一定!”他嘱咐随行的地方领导要安排好这一家的生活。

事后,当黄明先知道了这位好心人就是胡耀邦时,她逢人总要激动地说:“咯是我平生见到的最慈和的一个干部,我可是连茶都不记得筛给他呷哟!”黄明先的两个男孩长大后,记着胡书记的恩情,都先后参加了人民解放军报效国家。

耀邦同志的工作回程排得满满的。虽是到了黄花冲,他也无暇打听一下外婆家的现状,也抽不出空去姐姐家转一转,返回五神岭,去他儿少时代常住的将军庙里看了一眼,就驱车往文家市了。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