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永远铭记他,人民永远怀念他
—— 纪念胡耀邦诞辰101周年座谈会在京举办
11月20日,胡耀邦生前的身边工作人员自发组织的胡耀邦诞辰101周年座谈会在全国人大会议中心举办。胡启立、顾秀莲、郑必坚等老同志和胡耀邦的亲属胡德平、胡德华、李恒等应邀出席了座谈会。
胡耀邦生前的作风至今影响着会议的组织者,座谈会的发言没有当今司空见惯的排序,与会者团聚像一个大家庭。
第一位发言的是在耀邦同志生前工作的中南海勤政殿警卫员孙志强。 孙志强在发言中说:回想在耀邦总书记身边的日子,他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他老人家为党和国家呕心沥血,常年吃住在办公室,经常工作到深夜。记得有一次修改文件,都熬到夜晚11点多了,大家劝先他回房休息,但还不到半小时,他又思考了一个问题,竟光着脚,穿着睡衣跑出来,告诉再加上几句关键内容。总书记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时时感动着大家。我86年河北肃宁探家回来,耀邦同志关切地问:“你家在肃宁啊,我在晋察冀时去过,属冀中军区,县城很小,还很穷吗?” 我说,改革开放以来好多万元户了,还有盖楼的。 他笑着说,“搞承包吗?包的彻底一点农民就有积极性了。”总书记与战士的对话,三十多年了,我记忆犹新。 我们一般晚上11点搞公共卫生和收暖瓶,总是习惯性的要看一下耀邦同志办公室,看他睡了没有,然而大部分时间灯是亮着;有时半夜在走廊里碰到他和李秘书散步,他还主动给我們推水车让路。有时候我们天还没完全黑就把走廊灯开了,耀邦和启立同志又把灯关掉节电。当年的勤政殿,就像一个温馨的大家庭,看到总书记夜以继日为党和国家操劳,我们没有理由不做好本职工作,我们也把工作岗位当家,把耀邦同志当我们的可亲可敬的家长。他每次外出考察或出访,我们每天都关注新闻联播,看他走到哪里了,得知他要回来时,我们把卫生打扫的干干净净很早到大门口迎候,首长每次下车后都像见到家人一样,高兴的和每个人握手。我们知识竞赛获了奖,他给我们签字勉励,朋友送给他的土特产,他让工作人员分享;他出访带回的双卡录音机放在我们值班室公用,勤政殿时常欢歌笑语,上下级之间其乐融融! 1989年耀邦同志突然离世,那些天我们无不以泪洗面,此后每逢4月15日和11月20日,我们就像怀念自己长辈一样想念他老人家。去年我和几位同事到共青城祭拜耀邦同志,我们给他老人家跪拜时,旁边的游人被我们的亲情氛围所感染,自发和我们一起行跪拜礼,他们说,现在像耀邦同志这样的领导不多了,你们曾为耀邦同志服务过,全国人民都感谢你们啊!
曾在耀邦同志身边工作的服务员张力在发言中说:1980年组织上调我到中央书记处办公地勤政殿工作,在耀邦同志身边工作时的经历虽然过去了30多年,却象是发生在昨天的事情,他工作时的场景和神情依然历历在目。作为国家领导人,他每天的日程都安排得满满的,有时甚至都不愿让吃饭占用宝贵的工作时间;他几乎没有休息日和节假日这样的概念,总是以办公室为家,常常到了深夜还在埋头处理公务;他对工作十分专注投入,常常因为国家大事紧锁眉头,陷入沉思,以至于工作人员走到他的身后,他都毫无察觉。我在勤政殿工作的三年的记忆里,耀邦同志除了出席公务活动外,几乎没有在饭桌上吃过一餐饭,通常是在茶几上简单地摆上普通的两菜一汤,一顿饭常常只是随便吃几口,便又埋头开始工作。有时为了能让耀邦同志吃得多一些,我就站在一旁和他说说话,分散他的注意力,好让他多吃上几口饭菜。一次饭后我半开玩笑地问耀邦同志:“您还记得刚才吃了些什么菜吗?”他笑着摇了摇头。我们知道,他哪里记得饭菜的好坏?他心里惦记的是工作,是责任,是国家兴亡。最使我难忘的,是 1981年在筹备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期间,由于持续不断的超量工作,耀邦同志患重感冒并发起了高烧,身体非常虚弱,但他仍然坚持自己动笔写稿、审稿。7月1日,人民大会堂万人隆重集会,耀邦同志在大会上精神饱满地做了一次热情洋溢、振奋人心、意义重大的讲话。但又有谁知道,当时的耀邦同志是带着38度以上的高烧站在主席台上!记得那天耀邦同志出发时,我曾问他:“您病了几天,还在发高烧,这次报告需要好几个小时,又是现场直播,您的身体能撑得下来吗?”耀邦同志微笑着说“没关系,你可以在电视上看到我的”。耀邦同志出发后,我仍然十分担忧,在他讲话时,我一直站在电视机前看着他,心里忐忑不安,两手攥成拳头,不知不觉中捏出了汗来。当他做完报告,拖着虚弱的身体回来后,还不忘问我:“小张,我刚才的讲话你觉得怎么样?能看出我生病了吗?” 耀邦同志从来都是这样一个忘我工作,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人。 耀邦同志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也要求家人处处以身作则。由于他工作繁忙,常年以办公室为家。家人来看望他时,耀邦同志都会特别叮嘱:如果留下吃饭,必须自付餐费。他清正廉洁的形象始终影响着他身边所有的人。如今,耀邦同志已经离开我们27年了,但他在我心中刻下的一切难以磨灭!我的耳边常常响起他那熟悉的声音,我的脑海常常浮现着他那慈祥的笑容。历史永远铭记他,人民永远怀念他。
工人日报原总编、曾任胡启立同志秘书的张宏遵在发言中说:我心中的耀邦,是具象的,鲜活的,有声音笑貌的耀邦。在勤政殿工作人员中,我的办公室是距耀邦办公室最近的。我那时一般晚上十二点钟前没睡过觉。每晚睡觉时,我都习惯性地掀开窗帘,看看他办公室,常常看到他办公室还亮着灯。心想,一个七十岁的老人了,还和年青人一样熬夜。一次晚饭后,警卫陪耀邦在瀛台散步,正在和我们几个同志碰上,耀邦停下来,问:“你们看怎么尽快把中国农业搞上去?怎么尽快让八亿农民富起来?” 他散步都在思考百姓的生计问题。 1996年,我到湖南出差,顺便去了浏阳耀邦老家,几间普通的土房,多年未曾修葺,显得很破旧。那天下着小雨,我们在他老房子前转,看見一个农民,戴着斗笠,正在水田耕田,乡人说,那就是耀邦的哥哥耀福;又走了几步,看見一个妇女背着背篓在打猪草,人说那就是耀邦的嫂子。 一代“皇兄”是农民!天下何曾有过第二人! 27年过去,耀邦于我,音犹在耳,容犹在目,教犹在心。他的思想、道德、人格、操守,对于我如春雨润物,不知不觉已悄然化为魂魄,凝成筋骨,融入血液和生命,成为终生的心灵指南和精神导师。正是从他身上,我懂得了,什么叫政治家,什么叫人民公仆,什么叫光明磊落,什么叫清正廉洁,什么叫赤子之心,什么叫寬厚仁义。 耀邦以自己的伟岸人格,在权力场重塑了一个参照系。透过耀邦,我们可以清楚地辨识:何谓政治,何謂权术;何谓高尚,何谓卑劣;何谓君子,何谓小人;何谓真善美,何谓假恶丒。这些年,面对世相千奇百怪,千姿百态,千变万化,我脑子里常常不自禁地冒出个问题:假如耀邦还活着,他会怎么样? 我想,他会为苍生百姓物质、精神、文化生活每一点改善而欣喜;他会为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每一点进步而开怀;他会为那种塌方式腐败而焦虑;他会为那些虐待人民、鱼肉百姓的恶政而发怒;他会为了解除民众的痛苦和磨难,为了让全国人民生活得更好,继续在山川、田野、边陲四处奔走;他会不断地向工作人员发出指令:哪里出了什么问题,你们赶紧去调查,去研究,去想办法,然后制定文件…… 总之,他会和人民在一起,同脉搏,共呼吸。
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曾任胡耀邦秘书的郑必坚在发言中说:胡耀邦有二个使我印象很深的特点,对新生事物的热爱和对青年人的热爱。郑必坚回忆了一个难忘的情景,有一年他随胡耀邦到山东,在黄河边遇到一群农村青年,胡耀邦热情地与青年人交谈后,意犹未尽,又带着青年们在黄河边高唱:“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 郑必坚说,与青年人在一起,耀邦同志总是格外高兴,显得格外年轻。 耀邦同志还有一个特点是对新生事物的热爱,他对新科技特别关注,当他了解了一项新科技,他会像孩子一样高兴。这是因为他深深懂得,这两点,代表着希望,代表着未来。
胡德平在座谈会发言中感谢耀邦同志身边原工作集体的真情厚意。他说:胡耀邦生前在北京工作过的几处办公地点中,勤政殿是家人去得最少的,他基本上住在勤政殿,我们都知道他工作太忙,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处理,还经常要夜晚加班,尽量不去打扰他。所以那些年他接触的最多不是家人,而是身边的工作人员,警卫人员,服务人员,是在座的各位朋友。他过世这么多年后,身边的工作人员还记着他的生日,还这么怀念他。他交了这么多知心朋友,他应是欣慰的。非常感谢大家。
胡德华、李恒也在发言中对胡耀邦同志身边的工作人员的深情表示感谢,并回忆了胡耀邦生前的一些生活情景和朴素家风。
座谈会从始至终充满着亲情的氛围,与会者在回忆和缅怀耀邦同志的交流中,仿佛又回到了难忘的八十年代,又深切感受到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