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耀邦

马国征:胡耀邦同志 二三事

发布时间:2024-01-02 17:55 作者:马国征 浏览:788次

我曾两度从事青年工作,一段是在共青团泰州市委;一段是在《中国青年》杂志社。两段时期团组织的最高领导人都是胡耀邦同志。

工作期间直接、间接接触到耀邦同志,现根据记忆略述如下。

 

到养牛班劳动,听取对自己“检讨”的意见

耀邦同志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十多年时间里,继承和发扬党的深入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经常召集团报团刊的负责人研究宣传报道工作,甚至亲自出题目,谈要点,讲思路,从而使团报团刊的文章切合青年特点,具有较强的指导性。例如苏共十二大以后,国际上掀起了一股反苏反共的逆流。党中央及时根据政治局讨论精神,先后发表了两篇重要文章《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树立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在此背景下,耀邦同志指导《中国青年报》撰写社论《中国青年的乐观主义》,紧密配合了当时的形势。

1969年4月,中央机关干部纷纷到农村的“五七干部学校”劳动锻炼。团中央系统的“五七干校”设在河南省潢川县黄湖农场,它是“大跃进”年代开垦的,周边用大堤围起来,号称“十里黄湖”。全体“五七战士”按军事建制编组,分为8个连队,直属校革委会和军代表领导,连下面为班。除劳动外,继续开展活动。当时有一个精神,对检讨比较深刻的“当权派”可宣布“解放”。耀邦同志的书面检讨已经发到各连队,一般评价还可以。耀邦同志为了广泛听取意见,打起背包步行到各连队同大家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八连在偏远的白虎岗,我们这个班是养牛班,负责饲养和放牧。七八个人同住大牛棚(一边是牛圈,一边是用土墙隔开的宿舍),耀邦同志用一天

时间在我们班,白天参加铡饲草料等劳动,晚上同大家促膝谈心,听取意见。大家除提了一些意见,主要向他提出了若干问题,他都一一耐心作了回答。耀邦同志这种深入群众的作风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不计较下级的过激行为,

主动关心训斥过他的学生工作安排

“文革”前,耀邦同志已经调任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因对“四清”运动的认识和做法上与西北局负责人发生严重分歧,受到多次批判,后仍回到北京。1966年初,团中央负责指导北京市中学的“文化

大革命”,并派出了工作组。耀邦同志参与指导了此项工作。后来中央决定批判“资反路线”,团中央领导因而受到批判;接着全面揭批团中央“路线错误”,耀邦同志又是首当其冲。在运动发展过程中,“革命群众”敦促耀邦同志身边工作人员出来亮相,揭发问题;如不认真揭发,就会被认为是“保守派”,甚至是“保皇派”。当时耀邦同志身边一位资历较深的秘书就对另一位资历较浅的年轻秘书说:“人家说我们‘保’,我们就‘保’到底吧。把这一段挺过去,我们帮耀邦好好写一份检讨书,争取通过。将来耀邦分配一个新的工作,我们还当他的秘书,为他服务……”随着运动的发展,那位年轻的秘书坐不住了,他到团中央全体机关干部大会上揭发资历较深的秘书如何压制他的那些话,并十分激动地说:我这个小秘书不再受他控制了,奴隶要翻身,奴隶要造反,我决心反戈一击,揭发问题。他的这一行动“促进”了耀邦身边工作人员和了解情况的人起来揭发问题。“文革”结束后,这位年轻秘书调回某省工作。耀邦并未因他当年的过激行动而耿耿于怀,相反,对他依然很关心,帮他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团中央某单位有一个附属的职业学校,“文革”中一批学生无法安置,他们一起来到“团中央五七干校”,和耀邦同志在一个连队劳动。有一天,耀邦同志从水井边挑了两铅桶清水,迈着沉重的步子前行。正好遇到这批学生,他们用调侃的语气问耀邦同志:“你能挑得动吗?”耀邦随口说:“那你们帮我挑好了!”哪知引来一片训斥的声音:“我们能帮你挑水,我们能代替你改造世界观吗?……”对此,耀邦同志泰然处之。

后来这批学生经过劳动部门安排,被分配到江苏泰州市一些工厂工作。到了1972年6月,我在“五七干校”劳动3年之后,军代表考虑到我与家庭分居多年,同意联系让我回江苏工作。我被分配到省人事局工作。耀邦同志这时也回到北京休息,等待分配工作。我曾给他写信汇报近况,并寄了些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请他指正。耀邦得知那批干校在校学生正在我的家乡工作,离北京较远,不太方便,于是给我写信,要我尽可能帮助他们调回北京与家人团聚。后经一番努力,这批学生陆续调回北京,他们都非常高兴。

 

常引用对联、古诗表达乐观情怀

胡耀邦同志1930年参加革命,长征到达延安,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曲折的经历和丰富的实践铸造了他乐观的情怀。他常常号召团员、青年要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在《团章》里原来就有一段对团员的要求“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有知识,守纪律,勇敢、勤劳、朝气蓬勃,不怕任何困难。”记得上世纪50年代初期,他在一次向大学生作报告时,特别提出建设时期我们仍然会遇到各种困难,但正如毛主席所说:有困难,有办法,有希望。我们要有足够的精神准备去战胜困难,不要指望幸福像孔雀一样飞来。他还意味深长地将南唐李煌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改为“问君能有几多愁,小小的困难低什么头!”经这一改,精神境界完全不同,原来一派低沉衰飒之气一下变为勃发向上的精神!

在“大跃进”年代,人们干劲高涨,工作大有起色,但也暴露了严重问题。党中央及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克服各种困难。这期间耀邦同志曾到江苏调查研究。在一个地区的党政、团干部大会上,他作了一场生动的报告,特别提出要正确对待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并非常动情地回忆了红军长征途中一段刻骨铭心的往事在过雪山时,白雪皑皑,一片迷茫,狂风大作,步履艰难。这时同他一起跋涉在山坡上的一位红军干部,由于对前途失去信心,竟开枪自尽了。耀邦同志深情地说:他怎么也不同我商量一下,我无论如何要劝他坚持就是胜利,多么可惜啊!其实过了雪山,前面的路就好多了,但他没有等到这一步。耀邦同志用这个故事启发大家要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前途要充满信心。他还激动地朗读了前几天在南通考察时看到狼山顶上的一副对联:“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四望,海阔天空。”他热情洋溢地说社会主义事业的前景就是海阔天空呀!这次报告对大家启发鼓舞很大。

在团中央“五七干校”还有一件事可以反映耀邦同志对革命、对人生总是抱着革命乐观主义态度。1971年,原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杨海波恢复党的组织生活后,即将分配到浙江省一所大学工作,此时他已

有50岁,耀邦同志也将近60岁,都不算年轻,何况当时“文革”尚未结束。耀邦同志特地抄录了宋朝韩琦的咏菊诗句“莫嫌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赠给杨海波以共勉。他用菊花比喻人生,菊花开在秋天,远不及春天繁花似锦、妮紫嫣红的灿烂影像,但人们不要因春去秋来群芳飘零而悲观,要看到那迎风怒放、经霜不凋的菊花,它的丰姿和劲节更加可贵啊!耀邦同志借诗言志,勉励逐步进入老年阶段的同志要珍惜时光,壮心不已,努力多作贡献。后来耀邦同志调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果然实践了当年与海波同志共勉的诺言,干出了一番成绩。

我得知耀邦同志抄诗互勉之事后很受鼓舞,于1975年10月作了一首“七律”,奉赠耀邦同志。

敬赠胡耀邦同志并序

耀邦同志复出主持中国科学院工作,着力整顿,振兴事业,卓有成效,特作七律一首奉赠。

黄花晚节记英姿,又见青春焕发时。

万里长征留战绩,廿年远景赖驱驰。

宏图大业惊天地,老骥壮心续史诗。

展望科研新气象,指挥若定胜熊罴!

       来源:《钟山风雨》2006年第3期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