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耀邦

胡耀邦执政党建设思想探析

发布时间:2009-05-22 21:26 作者:李俊 浏览:37次

摘  要:胡耀邦同志是我党卓越的领导人。在担任党的主要领导职务期间,胡耀邦同志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围绕着“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关键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涉及到党的思想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党内矛盾处理、党内民主发展、党风廉政建设等内容,形成了富有价值的执政党建设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胡耀邦;执政党建设

胡耀邦同志是我党卓越的领导人。在担任党的主要领导职务期间,胡耀邦同志积极参与制定和贯彻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为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多方面的重大贡献。在“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关键问题上,胡耀邦同志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形成了富有价值的执政党建设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于胡耀邦的执政党建设思想,学界的研究基本没有启动,已有的相关文章主要是回忆其在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和干部路线中的历史贡献,这显然是不够也是不应该的。因此,本文尝试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加强和改进党的新闻工作,着力改善党的思想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序推进,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而且要努力改善党的领导。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条反复强调的党建原则。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怎样改善党的领导,这个重大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不好好研究这个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坚持不了党的领导,提高不了党的威信。”[1](P271)按照党章规定,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而且“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2](P435)因此,加强和改善党的思想领导,是巩固党的领导地位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客观需要。党的思想领导,主要涉及到党与群众之间的“精神交往”过程,包括思想引导、政治宣传、理论研究、新闻舆论等多方面工作,每一项工作都不容忽视。作为党的总书记,胡耀邦同志高度重视党的思想领导,并且专门谈到了党的新闻工作问题。在他看来,党的新闻工作关系到舆论导向、思想统一问题,必须要坚定立场、摆正位置、准确定性。胡耀邦认为,“从最根本的特征来说,党的新闻事业是党的喉舌。”[3](P621)也就是说,党的新闻事业要代表党和政府讲话,要如实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要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来发表议论、指导工作。“党的喉舌”这一形象定位,在突出党的新闻工作至关重要的同时,也进一步澄清了当时部分新闻单位和个人存在的模糊认识。当然,新闻工作要扮演好“党的喉舌”,必须要勤奋工作,而且要善于工作、精于工作。胡耀邦认为,党的新闻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党的新闻工作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用大量的、生动的事实和言论,把党和政府的主张,把人民的各方面的意见和活动,及时地、准确地传播到全国和全世界……目的就是为了唤起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地为实现党的主张而奋斗。”[3](P630)显然,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更是一项光荣的工作,需要我们广大的新闻工作者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要重视方式方法,注重合作分工,避免“舆论一律”,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各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重点、不同的风格、不同的面貌”。[3](P629)针对新闻界长期议论的新闻特性问题,胡耀邦认为,党的新闻工作既有遵循新闻的一般规律,也要结合党的思想领导的特殊要求。前者要求党的新闻工作突出真实性、时间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后者要求党的新闻工作“要有鲜明的正确立场,要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党性,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P640)总之,胡耀邦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性质、任务、目的、方法等方面的重要指示,对于改进党的新闻工作,改善党的思想领导,推动现代化发展起到了积极导向作用。

二、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升党员干部素质和能力。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4](P526)干部队伍建设是党的建设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没有一支党性强、素质高、能力优、作风正的干部队伍,党和人民的事业不可能发展。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四个现代化”建设的繁重任务迫切地需要一支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干部队伍。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现在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不是四个现代化的路线、方针对不对,而是缺少一大批实现这个路线、方针的人才。”[1](P220)就当时干部队伍的基本状况来看,按照胡耀邦的分析,“最主要、最普遍、最大量的问题,不是别的,而是要以极大的努力来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3](P642)为此,胡耀邦提出了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方针和思路。在他看来,主要是坚持三项基本方针:一是要增强党性。党员干部必须要讲党性,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一个原则问题,必须要旗帜鲜明。“对于关系党和人民利益的是非问题,每个党员都应当坚持党性,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表明自己赞成什么,反对什么。”[5](P871)二是要增强业务能力。一方面党员自身要主动加强学习。要结合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努力学习本行工作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实际知识、管理知识和技术知识等。“我们学习的好坏,将决定我们的领导水平和工作水平,直接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5](P871)另一方面,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普遍轮训干部是提高干部素质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6](P53)要充分利用党校、干部学校、高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等渠道,结合岗位工作需要,科学制订教学计划,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干部的业务水平。三要增强同志之间的团结。“党的团结,党同人民的团结,是我们事业胜利的基本条件。”[5](P876)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要着眼于增强同志间的团结。一方面年轻同志要尊重、照顾老同志,向老同志学习。反过来,老同志要满腔热忱地选拔培养年轻干部,选好接班人,帮助他们成长。另一方面,广大党员干部要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监督,坦承相待,团结一心,建立起真正同志间的平等关系。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内矛盾,着力巩固党的团结和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一切事物都是在自身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的。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同样受制于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同样是在自身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7](P306)在胡耀邦看来,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内矛盾,是“我党建设的一大课题。”[3](P970)这个问题如果不认真对待,害怕矛盾、回避矛盾、甚至是掩盖矛盾,必将影响到党的团结和统一,影响到工作的顺利开展。他结合当时党情国情的新变化,认为党内存在的大量矛盾,按照矛盾的内容和表现形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工作上认识上不同意见的矛盾,另一种是个人利益同党和人民利益的矛盾。”[3](P971)对于前一种党内矛盾,胡耀邦认为总体上属于非对抗性的矛盾,但是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转化成对抗性矛盾。通常情况下,这类矛盾应该采取一种民主和宽容的方式加以解决。决策前要反复比较、充分酝酿,允许和保护党员发表个人意见。决策后必须保持步调一致,即便个人持有保留意见。至于工作中出现的偏差、失误,也是允许的。毕竟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成功的现成经验,探索难免受挫。但是一旦出现破坏党的组织纪律,拒不执行党委决策,甚至是公开对抗中央精神等恶劣情况,则必须采取一种严肃、严厉、坚决的方式处理,决不姑息,直至开除党籍。至于后一种党内矛盾,胡耀邦认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不能漠视、扼杀党员的正当个人利益,也不要把轻微的、一时一事的错误看成是重大、不可挽救的错误,毕竟定性为对抗性矛盾是相当严重的,而且这类矛盾事实上是很少的。判断党内对抗性矛盾的标准,主要是看他们是否严重违法乱纪、严重以权谋私,为了个人利益和本单位、本部门的小集团利益而严重损害党和人民利益。“这是一个大界限。抓住这个大界限,才能把这种带有对抗性质的问题同工作上认识上的不同意见和失误区别开来。”[3](P973)针对当时部分党组织存在的,不敢理直气壮地解决党内对抗性矛盾“软弱”状态,胡耀邦同志提出了严厉批评。他要求中央机关带头,认真健全各级党组织的政治生活,健全民主集中制,严肃党的纪律,避免“低级的庸俗的气味太多,政治的原则的空气太少。”[3](P974)此外,对于这类对抗性矛盾,胡耀邦同志还特别提醒,即便是已经定性,仍然需要慎重对待,不能武断地将其等同于敌我矛盾,将犯错的同志等同于敌人。

四、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着力推进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

党内民主政治生活是否正常,是衡量党内民主是否充分的重要标志。党成立以来的相当长时期里,党内政治生活总体上是比较生动活泼的,因而党的事业得到了健康快速发展。随着反右扩大化,特别是个人崇拜现象逐步发展,“左”的错误思想愈演愈烈,党内政治生活越来越不正常,最终导致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历史的严重曲折告诉我们,党内政治生活是否正常,首先是党中央和各级领导机构的政治生活是否正常,确实是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根本问题。”[6](P49)痛定思痛,胡耀邦决心下大力气恢复党内民主传统,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推进党内政治生活的正常化。在他看来,当时需要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
第一,要广泛民主,切实保障党员各项民主权利。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党内民主从本质上是指全体党员有权平等地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决定和处理党内一切事务。离开了党员民主权利的充分行使和切实保障,党内民主就无从谈起。为此,胡耀邦要求各级党组织必须切实保障党员的各项民主权利,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应当建立起正确的关系。下级必须尊重和服从上级的领导,但是有权发表意见建议;上级必须接受下级的监督,不能压制不同意见,而且对持不同意见的同志要坚决执行“四不主义”(不抓辫子、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装袋子)。“任何党员有权在党的会议上批评党内的任何个人直至中央领导人,不受打击。”[5](P870)真正营造一种能说话、敢说话、说真话的民主氛围,增强广大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第二,要正确集中,坚持集体领导,反对个人崇拜。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光有“广泛民主”,没有“正确集中”也不行。要“正确集中”,必须要坚持集体领导,反对个人崇拜。对于党的历史上由于破坏集体领导而导致个人崇拜、无政府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盛行的惨痛历史教训,胡耀邦深有感触,他强调“我们党必须由在群众斗争中产生的德才兼备的领袖们实行集体领导,必须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5](P869)他告诫全党,“个人崇拜这种根本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必须严肃批判,以后再也不能搞了。”[8](P560)同时,胡耀邦也指出,反对个人崇拜并不是否认杰出个人、领导人的重大作用,只是要实事求是评价,不应有任何的夸大。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引路人,党必须要坚持民主科学决策,进而指明前进的正确方向。因此,胡耀邦一再提醒,“凡属重大问题,都必须经过党委的集体讨论,作出决定,不能个人说了算。党委的决定,所有成员都必须遵守。各级党委都要实行集体领导、分工负责”。[5](P869-870)
第三,要改革干部制度,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胡耀邦坚决主张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认为这是防止党“蜕化变质”的重要举措,“是一件关系到党的政治生活的根本改革,牵扯到我们能不能长期安定团结的大事。”[9](P465)在他看来,党政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是滋生官僚主义、家长制作风、个人崇拜、个人特权等不良现象的重要原因,是影响党内政治生活民主化、正常化的直接因素,也是干扰党内干部新老交替、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障碍。“我们党的许多事情,都坏在干部终身制上”,“‘文革最后搞成那个样子,也是终身制造成的”。[9](P469)要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必须要逐步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轮换、离退休等相关制度。胡耀邦以他一贯的政治责任感,积极号召各位老同志“都能深谋远虑,把培养接班人这个极为重要的历史责任更好地担当起来” [5](P872),以“高度的革命责任心”推进新老干部的合作和交替,建立“第三梯队”,保证党和人民的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

五、狠抓党风廉政建设,着力增强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执政以后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党的作风,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必须要抓紧、抓实、抓好。“党风好不好,是党能不能站得住、发展和存在的问题。”[8](P575)进入历史新时期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在逐渐改变中国面貌的同时,也改变了党的执政环境,使党的建设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党风不正,老百姓反映比较强烈。对此,胡耀邦也坦承:“目前我们党确实存在思想不纯、作风不纯和组织不纯的问题,党风还没有根本好转。”[6](P56)在邓小平同志的关心和指导下,胡耀邦不失时机的亲自主持抓党风建设。他要求各级党委、每个党员都应该主动关心党风建设,坚决纠正不正之风,坚定不移地把党风搞好。“克服不正之风,是个原则问题,是不能动摇的。”[8](P570)结合当时的党风实际,他提出二条思路:一是要认真地、扎扎实实地在全党进行党性、党规、党法的教育,要“准备打一场搞好党风的思想教育的持久战。”[8](P583)要使广大党员懂得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二是认真联系实际,同现实存在的不正之风作坚决的斗争,而且要突出重点,先抓群众最不满意的、抓大案要案。鉴于当时干部队伍组成的特殊性,对于一般性的作风问题,胡耀邦认为还是以教育为主,“过去从宽,今后从严”。此外,针对当时少数领导干部甚至是高级干部中存在的以权谋私、贪污受贿、权钱交易等严重腐败现象,胡耀邦忧心如焚,亲自主持召开中央党政军8000人大会,号召中央机关要做全国的表率,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党的生命线。他一再告诫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到反腐败斗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贪污腐败、以权谋私能否制止,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大事,要用最大的决心、最大的毅力、最大的韧性,狠狠的抓。抓这件事不能讨好,不能怕得罪人,因为这对党的事业是绝对重要的。古话说,宁可一家哭,不可一路哭,反贪污腐败,我们宁可得罪个别人,不可得罪十亿人。”[10]耀邦同志的这番话,既体现了总书记为国为民的崇高情怀,也显示出惩治腐败的坚强决心。胡耀邦坚信,通过全党的共同努力,经过全面整顿党风,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够以更高大的形象出现在十亿人民当中,一定能够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我是有这么个坚定的信念的”。[8](P856)
限于个人识见所及,本文的分析难免挂一漏万。笔者认为,在我们将党内民主视为党的生命、人民民主视为社会主义生命的今天,学习、宣传和研究胡耀邦执政党建设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全面、客观地了解伟人的治党理论与实践,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史;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始终带领人民走在时代前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6]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7]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9]满妹.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10]胡启立.我心中的耀邦[J].炎黄春秋,2005,(12).

作者简介:李俊(1982-),男,湖北仙桃人,中共绍兴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讲师,主要从事党史党建研究。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