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刚、詹东港:胡耀邦对青年团自身建设的探索与贡献
[ 摘 要 ] : 加强青年团的自身建设,提高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直接关系到青年团自身的兴衰成败。在主持团中央工作期间,胡耀邦在中共中央的坚定支持下,对如何加强青年团自身建设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经验,充分发挥了青年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重要作用。
[ 关键词 ] : 胡耀邦 青年团 探索 贡献
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青年团的工作,加强党对青年团工作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强对青年团工作的领导,时任川北区党委书记、川北行政公署主任的胡耀邦于 1952 年被选调入京,受命主持青年团中央的工作,先后担任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共委员会书记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一书记。在主持团中央工作期间,胡耀邦在中共中央的坚定支持下,对如何加强青年团自身建设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经验,充分发挥了青年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重要作用。
一、 坚持正确的建团路线,“巩固地向前发展”
在中国青年运动上,中国共产党一直认为应当建立一个能够团结和教育广大青年的核心组织。然而,回顾中国青年运动的历史,在组织问题上却有两次不同的教训:一次是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只强调先进性的一面,而忽视了群众性的一面,结果产生了关门主义,成了第二党;一次是抗日战争后期的青年抗日团体,因为缺乏先进组织作骨干,结果流于形式而松懈无力。正是在总结和吸取这两次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 1949 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成立之时,中共中央在建团决议里就明确规定,青年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如何贯彻这一正确的建团路线,一直是青年团上下努力探索和为之思考的问题。胡耀邦认为,坚持正确的建团路线,必须“既反对把青年团变成狭隘的青年组织,也反对把青年团降为一般性的群众性团体”, [1] 即坚持青年团的先进性与群众性的辨证统一。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青年团走上了健康的发展轨道,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团的组织和发展团员的工作紧张而有序地开展起来。
1953 年,在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耀邦针对建团四年来的情况,提出青年团在组织工作中仍存在着不少实际问题,要求予以改进。他认为,青年团“已经建成了一个全国性的有广大群众基础的组织”,但是由于在短时间内青年团组织发展极快,出现了一些值得引起足够重视的不良倾向和缺点。“有的地方发展团员时追求数字,降低标准,以至一部分团员并不具备团员条件,甚至还有个别坏分子混入了团内。有些团员入团后,没有及时编入支部参加团内生活接受教育,有些支部还处于涣散状态,广大的团员和团的干部虽经过一定的工作锻炼,但他们所受到的思想教育和组织训练不够,经验不足”。 [2] 为此,胡耀邦指出:“在今后团的发展工作上,必须贯彻执行巩固地向前发展的方针。在已经有了相当数量的团员的情况下,应该特别注意发展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因为,“青年团是一个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青年团是在青年中必须有一定的数量。但是,仅仅有庞大的数量,而没有一定的质量,是不能够在青年中发挥先进作用的”。因此,胡耀邦主张,青年团“必须根据团章规定,吸收那些在实际斗争中表现具有社会主义觉悟,联系群众的青年入团。在今后一定时期内,团员在全体青年中所占的比例虽然还可以稍微提高一些,但是不应该有激烈的上升了”。同时,“机关、学校、工厂、农村的情况不同,团的发展比例不应该到处拉平”。 [3]
在领导青年团巩固地向前发展团的组织时,胡耀邦尤其注重青年团的基层组织建设。他认为“基层组织最经常最直接地联系着广大青年群众,党委和上级团委向团员和青年提出的一切指示、口号、计划,都要通过基层组织去实现”。在胡耀邦看来,“健全基层组织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有一个好的领导核心”。因此,他主张“要挑选那些思想好、作风好、热心为青年办事的年轻党员和团员担任团支部的领导工作。各级团组织都要重视培养提拔年轻干部的工作,应当选拔那些思想作风好、政治上肯干、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干部,不断充实各级团的领导机关”。同时,为进一步健全和加强基层组织,把工作扎扎实实地做到每个基层组织上,胡耀邦倡导开展“四好”团支部(思想政治工作好、活动开展好、组织生活健全好、联系群众作风好)活动。他指出:“实践证明,创造‘四好’团支部的活动,大大活跃了团的活动,加强了团与青年的联系,提高了团的战斗力,是加强团的建设,带动一切工作的中心环节。”因此,“各系统各方面团的组织,都要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有计划地扎实地开展这项活动,并且实行“一带一”或“一带二”的办法,使‘四好’团支部逐年增加,逐步发展”。此外,在青年团巩固地向前发展的过程中,青年团还必须保持自己队伍的纯洁性,要善于整顿团的组织。在整顿团的组织之时,必须对三种不同类型的人加以区别对待,“对于混入团内的坏分子和退化变质分子,我们应该予以揭露和斗争,把他们清除出去;对于在阶级敌人的欺骗和腐蚀下犯有错误的干部和团员,要本着治病救人,惩前毖后的精神,动员他们‘洗手洗澡’,认真改正;对于同阶级敌人作斗争中立场坚定,爱憎分明,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干部和团员,应该及时予以表扬,并注意选拔他们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 [4]
二、重视提高团员的质量,加强团的干部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青年团的一切工作,归根到底,都要通过团的组织和广大团员去努力实现。因此,在加强青年团的建设过程中,如何保证和提高广大团员的质量在其中占有显赫的位置。胡耀邦认为,之所以强调团员的质量,是因为“青年团要团结教育青年一代,就必须首先把先进青年组织起来,经过他们去影响青年群众中的中间和落后部分。如果把青年团降低到一般青年团体的水平,那么,它就不能站到青年群众的前头,就不能担负起团结和教育青年一代的巨大任务”。 [3]
同时,“青年团的先进性,最经常、最直接、最大量地还是从青年团员的身上具体体现出来,群众常常根据团员的思想和行动表现来看待团的组织”。 [4] 在胡耀邦看来,保证和提高团员的质量,关键是要不断提高团员的思想觉悟。为此,一方面,青年团要重视对广大团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地以共产主义的精神、党的政策、人民政府的法令和作一个青年团员的全部条件去教育广大团员,提高广大团员的觉悟水平,以增强青年团的战斗力。使团员不但具有专门的业务技能和科学知识,而且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善于自己的个人利益服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善于把他们在不同工作岗位上所从事的日常工作与完成国家建设的伟大任务联系起来,并善于经过自己的日常工作去实现国家建设的伟大任务”。 [2] 另一方面,要健全团内组织生活,以加强对广大团员的监督。
在重视提高团员质量的同时,胡耀邦也非常重视青年团干部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在 1952 年调任团中央第一书记之时,青年团的规模发展极快,团的各级组织迅速遍及全国,一个全国性的先进青年的群众性组织正在初具雏形。胡耀邦很快发现,必须加快培养、训练团的各级干部,特别是加强基层干部的培养,以保证青年团正确而行之有效地开展工作。他指出:“随着革命工作的发展和国家建设时期的到来,我们有责任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干部。这就是说,要在团的组织中培养大批新生长起来的忠实于党和人民事业的、朝气勃勃的优秀干部。”他强调所培养的团的各级干部“不仅忠实于党和人民的事业,而且通晓自己所在部门的业务,懂得根据自己所在部门的具体条件进行团的工作”。为达此目的,胡耀邦认为:“除应该把团校办得更好,使它更切合实际以外,主要是靠各级团的组织经常给干部以具体的指导和帮助,特别是指导他们认真地总结工作经验和切实地组织他们进行各方面的学习。” [2]
为推动青年团干部的快速成长,胡耀邦不仅循循告诫青年团干部要成为青年的表率,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打破常规勇于创造的精神,而且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和体会,向广大青年团干部传授自己长期思考和琢磨的如何干好青年团工作的五字法,即“干、看、读、想、写”。他指出:“ ‘干’就是要努力工作,特别要认真工作。‘看’就是要经常到下面去,到青年中去,同青年谈话。青年分布在各个方面,不断地往下跑,看一看,问一问,跑得多,看得多,就增长了见识,增长了理解力。‘读’就是要抓紧时间读书,有计划地读书,要读理论,读科学,读业务知识,学习文化。‘想’就是要思考问题,做了工作,读了书,就要想,就会发现问题,就可以总结经验。‘写’就是要随时把自己的经验教训、学习心得写下来,这样就能积累知识和经验,促使自己更快地进步。” [5](P308- 309) 在胡耀邦的组织和指导下,青年团迅速开办了 30 多所各级团校,培训了一大批专职干部,截止 1955 年,全国培训各级团干部达 50 万人。新干部的成长壮大,充实了团的干部队伍,使青年团在建国后的短短几年里,能够成长为在党的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组成的全国规模的群众性组织,为青年团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三、健全团内民主生活,倡导“朝气勃勃,实事求是”的作风
自上而下地把团内民主生活健全起来,是青年团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战斗力的必然要求。胡耀邦在 1953 年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就明确指出:“经验证明,只有有了健全的民主生活,才能够使广大干部和团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也只有健全的民主生活,才能够在自觉的基础上加强团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2] 因此,活跃和健全团内的民主生活,是胡耀邦加强青年团自身建设的一个着力点。通过对全国各地各级团组织的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和仔细分析,胡耀邦发现,在对待团内民主生活上,一些团组织存在着两种走极端的错误倾向:一种是“右”,把团内民主生活“当作例行公事,不接触团员当中的实际问题,不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把团内民主生活简单地理解为“满足团员文化娱乐的要求,误以为这就是‘青年特点’,这就是‘生动活泼’”。一种是“左”,团内民主生活中“只有批评、检讨,没有别的活动。而这种批评、检讨,往往又是不管问题的大小,都提到所谓‘思想高度’上来。以为批评得越凶就越好,帽子戴得越多就越有‘原则’”。
为此,胡耀邦强调指出,正确的团内民主生活“第一是认真学习和讨论党的重大政策,讨论国内外的大事,讨论单位的工作,提出各种有益的建议和批评。这样就会提高团员的思想水平,就会增强团员对国家的主人翁感和共产主义自觉性;第二是认真地讨论青年群众的要求和意见。加强团员的群众观点,密切团组织同团外青年的联系;第三是要讨论团员的思想上、工作上和学习上的问题,加强团内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这种批评应该力求恰如其分,做到从团结的愿望出发,通过批评,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 [3] 同时,为了保证团的组织有正常的民主生活,克服有些基层组织不在工作中发挥团员的积极性以及少数人包办一切的毛病,胡耀邦主张:“在所有的基层组织中,都要定期召开全体团员大会或团员代表大会,改选基层组织的领导,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同时,各级团委还要经常有准备地、恰当地召开一些工作会议,和定期举行代表会议或代表大会,用这种依靠群众的方法来总结工作和改进工作。” [2]
在关注健全团内民主生活的同时,胡耀邦一刻也没忘记青年团的作风建设。他深知,作风是一种无声的号召,无形的精神力量。青年团作风的好坏,对祖国广大青年的团结和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早在 1952 年调任团中央书记后不久召开的团一届三中全会上,胡耀邦便旗帜鲜明地指出:“团的工作是人民的一种事业,团的干部应该成为青年的表率。因而,保持和发扬团内那种朝气蓬勃、踏实苦干的优良作风,防止和反对那种个人主义、形式主义的作风,乃是开展青年团今后工作的重要关键之一。” [6] 因此,在胡耀邦主持团中央工作期间,重视青年团的作风建设,积极倡导一种良好的青年团的作风,一直是他关注的工作重点之一。经过十几年的工作实践和长期思考,在 1964 年召开的青年团“九大”上,胡耀邦代表团中央向大会所作的工作报告中明确将青年团的作风归纳为八个字即“朝气勃勃、实事求是”,并作出相关的理论阐述和解释。
在胡耀邦的极力倡导下,“朝气勃勃、实事求是”的作风深入人心,青年团中央“机关的同志,不分男女大小,也不论资格深浅,对所有的团中央书记处的领导人,包括耀邦同志在内,都是直呼其名,不加官衔,绝对没有某某书记、某某部长的称呼。在工作上,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同志之间,也是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团结协作,亲密无间。整个机关就像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毫无等级和衙门习气,是最没有官气、民主和谐的一个机关”。 [7]
从此,“朝气勃勃、实事求是”成为青年团的优良传统作风,并一直延续至今。
[ 参考文献 ]
[1] 胡耀邦 . 把我国青年引向最伟大的目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发言 [J]. 中国青年, 1956 , (19).
[2] 胡耀邦 . 团结全国青年在建设祖国的伟大行列中奋勇前进 [J]. 中国青年, 1953 , (14).
[3] 胡耀邦 . 团结全国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J]. 中国青年, 1957 , (11).
[4] 胡耀邦 . 为我国青年革命化而斗争 [J]. 中国青年, 1964 , (14).
[5] 张黎群,张定等 . 胡耀邦传 ( 第 1 卷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05.
[6] 胡耀邦 . 在毛主席的亲切教导下把青年工作更加推向前进 [J]. 中国青年, 1952 , (17).
[7] 胡启立 . 我心中的耀邦 [J]. 炎黄春秋, 2005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