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耀邦

盛平:胡耀邦在中央党校为刘少奇鸣不平

发布时间:2014-11-21 18:34 作者: 浏览:74次

  ——胡耀邦是如何平反刘少奇冤案的?(之四)

发端于1977年底的中央党校“三次路线斗争”大讨论,时任中央党校副校长的胡耀邦,在涉及刘少奇的问题上,做出许多突破“十一大”框框的决定,引导学员们对刘少奇问题的思考。这实质上是为刘少奇平反做的启蒙工作,对全党反思刘少奇冤案乃至中央决定复查刘少奇冤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77109,中央党校举行开学典礼。叶剑英在大会上专门讲了一段有关党史的话:“我希望在党校工作的同志,来党校学习的同志,都来用心研究我们党的历史,特别是第九次、第十次、第十一次路线斗争的历史。”“我们要把被歪曲的历史重新纠正过来”。所谓第九次、第十次、第十一次路线斗争,分别指的是刘少奇、林彪和“四人帮”的问题。也就是要研究“文化大革命”的历史。

当时总结“三次路线斗争”和编写党史的任务,中央交给刚复校的中央党校承担,在胡耀邦亲自组织领导下展开。此前,根据胡耀邦的指示精神,党史党建教研室成立三次路线斗争专题研究小组。在与研究小组和《理论动态》的谈话中,胡耀邦多次谈到刘少奇冤案问题。

122日上午召开的中央党校党委扩大会议上,由于专题研究小组所提两个研究方案均被会议否决,胡耀邦提议,由哲学教研室主任、《理论动态》负责人吴江牵头,与搞党史的同志一道,一个月搞出新方案。完全按科学态度,研究清楚了,提交党委讨论。

1210,胡耀邦听取了吴江和研究小组的汇报,正式确定了搞一个关于第九、十、十一次路线斗争若干问题的讨论提要,并就写作内容进行了初步讨论。胡耀邦说:怎么研究,抱什么态度,是方法论。方法不对头,研究党史也要迷失方向。要有严肃的严密的科学的态度,从事实出发,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为什么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会发生这场“文化大革命”?这个问题大家要认真研究,搞清楚,努力写出有分析的有说服力的文章。评价“文化大革命”要看实际结果,要由实践检验,而不能依靠哪个文件、哪个人的讲话。要完整地准确地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体系,而不能断章取义,依据片言只语。搞一个研究讨论九、十、十一次路线斗争的文件。(见《胡耀邦思想年谱》上卷第120)

具体怎么搞,胡耀邦提出:文件名字就叫《讨论提要》,二万五到三万字。这是一件大事,明年一月中拿个初稿。

研究“三次路线斗争”,最棘手的就是刘少奇的问题。“文革”中刘少奇被扣上一大堆骇人听闻的罪名,受到全民大批判。

一个星期后,吴江负责的研究小组拿出一个新方案:将刘少奇的问题与林彪、“四人帮”的问题从性质上区别开来,前者属党内路线问题,而后两者则是反革命性质。胡耀邦赞同这个方案,当即决定以此方案为基础,起草《讨论提要》。

1977年底,胡耀邦被任命为中组部部长,同时兼管中央党校。1978118,吴江主持完成的提纲初稿报送胡耀邦。胡耀邦在百忙之中审读了稿子,于120作出批示:

路子是对头的。只是太简略了。应该意气风发地同时又严密周详地加以充实。现在大约14000字,可扩充到30000字。” (见《胡耀邦思想年谱》上卷第138)

胡耀邦提出:稿子先不上报中央,作为草稿先印发给第一期学员内部讨论,征求意见,然后将提纲连同学员意见一并上报中央,再考虑如何着手编写。

  提纲初稿如果直接报送上去,就有可能因为突破了“两个凡是”的框框而被否定。而首先在中央党校的学员中进行内部讨论,把大家的意见反映进来,文章做大了,就不会轻易被否定掉了。这个决定很高明。

根据胡耀邦的意见,研究小组在春季开学前拿出了新的修改稿,调整了某些章节,内容扩充到38000字左右。4月上中旬,《关于研究第九次、第十次、第十一次路线斗争的若干问题》(提要,征集意见稿)正式铅印下发第一期高级班、中级班、理论宣传班三个班次的807名学员讨论,征求修改意见。

经胡耀邦同意,《讨论提要》铅印时抹去了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扣在刘少奇头上“叛徒、内奸、工贼”的三顶帽子。《讨论提要》实际上大大突破了“十一大”的框框。

对于这个大胆的决定,学员们反映非常强烈。有的问:“为什么给刘少奇摘掉了‘三顶帽子'?”“为什么只剩半顶了?”有的问:“是不是中央有什么新精神?”有的问:“八届十二中全会决议还做不做数?”甚至有人当面质问,“谁给你们的权力?”也有个别学员提出:说刘少奇是叛徒,证据不足。

关于“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的问题,学员们的议论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刘少奇路线的起止时间如何划分?一些学员提出:“如果说建国后就有一条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那么刘少奇两次当选国家主席就不好理解了”。关于刘少奇路线的结束时间,《讨论提要》说到八届十一中全会就基本结束了。 

   (二)刘少奇路线有哪些内容?有些学员问:在“文革”中大批特批的东西,如“黑《修养》”、“黑六论”、“三自一包”、“四大自由”、“三和一少”、“工业七十条”、利润挂帅、物质刺激、管卡压、专家治厂、洋奴哲学、封资修文艺……,为什么没写?现在应怎么看? 

(三)打倒“刘少奇资产阶级司令部”的问题。许多学员提出:应怎样看刘少奇资产阶级司令部,有哪些成员?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对各地区各部门的控制程度究竟如何估计?走资派到底有多少?阴暗面到底有多大?“文革”中层层揪刘少奇的“代理人”,有没有这么多?还有“叛徒集团”的问题,都有哪些人?有些人还提出,看不出粉碎刘少奇资产阶级司令部非要采取“文革”这种形式不可。(以上见王海光《中共中央党校的“三次路线斗争”大讨论》)

鉴于这个《讨论提要》在学员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大家纷纷要求中央尽快甄别刘少奇一案,胡耀邦指示政治部以校党委的名义,将学员们的反映整理出来,连同《讨论提要》,一并上报华国锋和汪东兴,以便促成刘少奇平反。

参照第一期学员讨论中提出的意见和问题,党史教研室就《讨论提要》的修改,于1978823提出新的修改方案。1223,党史教研室将新的修改稿报送胡耀邦。

新稿不再提“刘少奇资产阶级司令部”,原稿中剩下的半顶“帽子”被彻底取消,所谓“资反路线”的问题也不再讲了。同时指出在揭批刘少奇路线中,“也曾产生了一些严重错误”,把本来正确的东西也给批判了,在各方面造成了严重后果。

1226,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开过,胡耀邦非常忙碌。他对修改稿批示说:

“我没有时间看了。可能问题多一点是如何评价刘少奇错误路线问题。(特别是林彪、四人帮夸大这次路线斗争)。这没有关系,拿给大家讨论去,议论纷纷,有好处。” (见原件。王海光文章注释)

三中全会对胡耀邦发动领导的真理标准大讨论给予高度肯定。在思想解放的大背景下,《讨论提要》修改稿印发给在党校学习的第二期学员讨论。在大讨论的过程中,学员们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更加解放思想。如胡耀邦事先预料的一样,刘少奇问题是这次讨论中议论最多的问题。大家总的倾向是,刘少奇反革命路线的提法是不能成立的。见注1)大讨论为后来刘少奇冤案的彻底平反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十一届六中全会《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的制定通过,起了历史铺垫的作用。

 

1:据王海光《中共中央党校的“三次路线斗争”大讨论》一文记述,讨论的主要意见为:1、根据毛泽东《炮打司令部》的大字报,就认定刘少奇有一个司令部,不符合实践标准;2、刘少奇“剥削有功”的天津讲话,无论从历史上的发展生产,还是从现在的引进外资,都不能作为罪状;3、关于1962年的右倾。当时国内形势确实严重,群众吃树叶,刘少奇的讲话是反映了实际情况的;4、关于包产到户的问题。包产到户是管理方法问题,不涉及所有制,不能叫资本主义道路。工厂可以搞计件工资,农村为什么不能搞包产到户?5、关于1964年的形“左”实右。刘少奇搞桃园经验是不对的,但还是属于具体工作的错误,不能称为路线错误;6、关于“四清”问题。“四清和四不清的矛盾”、“党内外矛盾的交叉”,是下面的提法,并不是刘少奇提的。今天看来也不全错。“二十三条”提出运动重点是整党内走资派,也并不是正确的;71957年以后,如果说反错误倾向,就应反“左”。1958年炼钢,不是在炼钢,而是在破坏。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刘少奇是右倾路线,还是在反对“左”倾路线?8、《修养》一书到底是红的?还是黑的?批“黑修养”,不实事求是;9、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问题,应该否定。派工作组是维持秩序,把它说成是镇压群众,不实事求是。不少学员还提出:第九次路线斗争,不是缺点的问题,而是根本搞错了,刘少奇是受害者。有的甚至还明确说:我们就是要给刘少奇翻案,刘少奇不仅不是错误路线,而且是正确路线的代表。实践证明,所谓刘少奇的错误,是正确的。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