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耀邦

胡耀邦对青年团工作方法的探索与贡献

发布时间:2015-08-18 21:06 作者:陈志刚 浏览:127次

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青年团的工作,加强党对青年团工作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强对青年团工作的领导,时任川北区党委书记、川北行政公署主任的胡耀邦于1952年被选调入京,受命主持青年团中央的工作,先后担任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共委员会书记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一书记。在主持团中央工作期间,胡耀邦在中共中央的坚定支持下,怀着对党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政治使命感,对青年团以什么样的工作方法来调动青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带领广大青年更好地完成党赋予的光荣任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经验,充分发挥了青年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重要作用。

一、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是青年团的基本工作方法

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战胜敌人,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胜利的一大法宝,也是中国共产党同人民保持密切联系,获得民众广泛支持,永葆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源泉。“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到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1]胡耀邦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指出:青年团作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是党进行青年工作的主要渠道,同时“青年团不论过去、现在、和今后,都只是青年群众中的一部分,……青年团并不是生活在青年孤岛上,它处处和成年人联系着,和不同的生产组织联系着”[2]这就决定了“青年团为了团结全国青年建设社会主义,不仅要根据新的形势确定当前青年工作的具体任务,而且一定要有正确的工作方法。青年团应该采用的工作方法,就是党中央和毛主席所经常教导我们的群众路线。”[3]

在胡耀邦看来,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青年团必须努力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要善于代表和维护广大青年的利益。合情合理的利益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和目的之一。如果一个组织不能代表其所属成员的合情合理的利益诉求,就很难得到所属成员的认同和拥护,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导致组织自身的解体和垮台。青年团代表和维护青年利益,既是青年团自身的宗旨,也是党的重要要求。胡耀邦认为:“青年是人民的一部分,人民的整体利益就是青年的最大利益和根本利益;离开了人民的整体利益,就谈不上什么青年的特殊利益。但是,青年又是整个人民当中的一个特殊的部分,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和特殊要求。合理地照顾青年的特殊利益,适当地满足青年的特殊要求,使青年更积极地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这也完全符合人民整体利益。”因此,“青年团要名副其实地当好党的助手,要真正成为团结青年群众的核心,就既要教育青年服从人民的整体利益,又要在服从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努力代表青年的合理要求和正当利益。”为代表青年的合理要求和正当利益,胡耀邦提出了“两个凡是”即“凡是在目前条件下应该办到和可能办到的,青年团就要积极地加以争取;凡是能够用青年自己的力量解决的,青年团就要积极地组织青年自己动手解决。”并指出:“有些要求虽然合理,但是在目前条件下有苦难,暂时无法办到的,就应该把国家的真实情况告诉青年,解释这些要求为什么不能够满足。”对于青年提出的一些不合理要求,青年团“也应该向青年作恳切的解释,或者组织青年进行讨论,用群众自我教育的办法分清是非,而决不应该采取不闻不问甚至加以压制的态度。”

第二,要在一切工作中贯彻说服教育、积极引导的原则。为了贯彻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胡耀邦认为,青年团必须纠正两钟错误的工作方法即采用强迫命令的方法来完成任务以及向青年说假话。他严正指出:“用这种强迫命令的方法,有时即使也勉强地完成了任务,却损害了青年的积极性,也损害了团和群众的正常关系。”“对青年进行任何的教育,都必须用真实情况作基础,而不允许欺骗。”他强调:青年团“在引导青年去完成一个任务之前,必须向他们详细说明这个任务的意义,说明完成这个任务的可能性和困难,说明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具体方法。特别是要运用典型示范的办法,宣传先进的事例和先进经验,来鼓舞青年的勇气和信心,帮助他们找到前进的正确道路。”第三,必须根据青年的特点,适应青年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来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针对青年团工作的现状,胡耀邦实事求是地指出了青年团的缺点和问题所在,“团的活动范围太窄,内容过分单调。有的同志常常只注意了生产,而忽略了业余生活,只注重了正课的学习,而忽略了课余的活动。在业余和课余的活动当中,也往往只根据少数积极分子的情绪办事,对于多数人的爱好和兴趣就很不注意。”强调必须根据青年的特点,适应青年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来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指出:“丰富青年的生活,开展适合青年兴趣和爱好的各种活动,这正是对青年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不违反集体利益的原则下,我们应该承认和重视青年的不同的爱好和兴趣,应该想办法加以满足。”同时,“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采取志愿结合的办法去倡导多种多样的活动,而不要事事具体化,事事求一律。只要有健康的内容,那么活动的形式越多,越有选择的自由,就越能够适应广大青年的要求。”4

二、重视和加强青年的统一战线工作,巩固和扩大全国青年的大团结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敌人,夺取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要胜利,没有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5在和平建设年代,统一战线对团结各族人民,调动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发挥着重要而巨大的作用。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得力助手和后备军的青年团,能否在自己的工作中贯彻和运用统一战线,关系着青年团工作的成败。因此,胡耀邦自从1952年开始主持团中央工作以来,一直十分注意同广大青年群众建立密切的联系,注意加强对青年的统一战线的工作。他指出:“为了建设我们的祖国,我们必须坚定地执行党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策,把各种不同信仰、不同阶层、不同民族的青年团结起来。”针对青年团工作的现状,胡耀邦认为青年团虽然已经显示了它在广大青年中的核心作用,但并不意味着青年团组织同广大青年群众的联系已经很亲密,已经没有问题了,“我们有不少的团的组织和团员,还有一种宗派主义的情绪。有些青年虽然承认我们的同志在政治上是先进的,是热心公共事业的,但是他们同我们并不亲近,不太愿意把真心话讲给我们听,他们同我们的某些干部和团员之间还有隔阂。”6以此为着力点,为加强青年团的统一战线工作,以巩固和扩大全国青年的大团结,胡耀邦对青年团工作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意见:

首先,要正确处理好与团外广大青年的关系。为此,青年团必须注意:第一,青年团的干部和团员绝不能对广大团外青年采取傲慢态度。针对青年团实际存在的“有些同志,常常自以为高人一等,以先进分子自居,看不起团外青年。他们轻易地伤害别人的自尊心,喜欢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等不良现象,胡耀邦指出:“这是一个很危险的现象。骄傲自大,这是一个人落后的开始。”“一个青年团员虽然在政治上可能比别的青年稍高一些,但决不可能在一切方面比团外青年高明。团外青年有很多长处,我们必须虚心地向他们学习。”第二,青年团要善于同广大团外青年合作共事,不要有包办代替,排斥别人的作风。胡耀邦认为:“青年团员在全国青年当中只是一个很少的部分,如果不同广大青年合作办事,就不可能有任何象样的成就。”同时,“团内同志的意见,总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同团外同志一起商量办事,才容易把事情作得更好一些。”因此,青年团的干部和团员,“在工作中应该主动地征求团外青年的意见,邀请他们参加团内的会议,听取他们的批评和意见。”胡耀邦批评了青年团有些同志,“只能同思想相投的人相处共事,对反对意见的人就不能容忍”,鲜明地指出:“我们要学会从反对的意见中吸取合理和有益的东西,来改进自己的工作。对于像我们这样的一个组织来说,听不到反对和批评的意见并不是什么好事,却是一个极大的危险。”

其次,要正确对待和处理青年的错误言论与行为。针对当时社会上有些青年由于各种原因而对社会主义有抵触情绪,有时发表不利于社会主义的议论,甚至做出了一些错误事情。胡耀邦认为:对待这些青年,青年团“不应该采取粗暴简单的态度,更不能把他们的错误同反革命分子的破坏行为混淆起来。”“对于残余的反革命分子,要保持足够的警惕,要进行坚决的斗争。但是对于一般青年的错误的议论和行为,却要进行具体的分析。”“分析它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研究怎样才能最合理、最有效地说服他们。”胡耀邦并对青年团的工作作了深刻的自责和反省,认为:“青年的错误往往同我们各方面工作中的缺点、同我们对青年思想教育工作做得不够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不应该歧视他们,不应该简单地责备他们,而应该耐心地帮助他们。”只有这样,才能使犯错误的青年从中受到教育,以达到提高觉悟,增强团结的目的。

再次,要继续巩固和扩大各民族青年间和各民族青年内部的团结。各民族团结友爱,既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生动体现。胡耀邦强调:“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加强各民族青年的友谊和团结,对于增进我国各民族大家庭的和睦友爱,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青年团一方面“要在广大青年中广泛地进行民族团结的教育,继续组织各民族青年的互相参观、访问和联欢活动。”另一方面“要教育青年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树立相互学习、互相帮助的兄弟关系,特别要教育汉族青年反对大汉族主义的倾向。”同时,“要耐心地帮助和培养少数民族青年干部,使他们逐渐在发展本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的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最后,要加强和归国华侨青年以及不同宗教信仰的青年的团结。新中国成立之后,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广大华侨纷纷回到祖国,特别是数以万计的华侨青年,千里迢迢从海外回到内地,积极参加新中国的建设。针对有些华侨青年由于回国不久,对于社会主义的新事物不是很熟悉,其生活作风也同国内广大青年有所不同的情况,胡耀邦指出:青年团“应该用对待远方归来的亲人的态度,去关怀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进步,使他们从青年团员身上感受到兄弟姐妹般的温暖,从而巩固地树立起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而奋斗的志向,”此外,胡耀邦也注重青年团和各种不同宗教信仰的青年的团结,认为:“尽管我们青年团员和信仰宗教的青年有不同的世界观,但是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感情,并且同他们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团结起来。”7

总之,在胡耀邦主持青年团工作期间,在调动青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带领广大青年更好地完成党赋予的光荣任务的过程中,不仅青年团工作搞得生动活泼,而且先进集体、青年英雄模范积极分子纷纷涌现、人才辈出,如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刑燕子、周明山等,较大地鼓舞和带动了成千上万的青年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洪流之中,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认同。胡耀邦一生热爱青年、关心青年、关怀青年一代的茁壮成长,他对新中国青年团工作方法的探索与贡献,必将永远镌刻在历史丰碑之上,为后人所敬仰和尊崇。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6.

2】胡耀邦.团结全国青年在建设祖国的伟大行列中奋勇前进[J].中国青年,195314.

3】【4】【6】【7】胡耀邦.团结全国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J].中国青年,195711.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57.

 

作者简介:

陈志刚(1982—),男,硕士,江西南昌人,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共党史与党建。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