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21次批示《北京日报》内参纪实
胡耀邦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担任中央重要领导职务的几年中,多次批示北京日报社编印的《内部参考》。
据从1979年4月至1983年2月不足四年时间里的不完全统计,竟有21次之多。我作为当时《北京日报》内参部的负责人、曾经的亲历者。现将有关情形记述下来,以飨读者,同时也是对胡耀邦的深切怀念。
关于支持、重视改革方面的批示
众所周知,中国的改革是首先从农村开始的。最有代表性的是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大包干”,开启了中国农村以包产到户为主体的多种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营体制改革。对此,全国人民瞩目,中央领导重视。北京郊区这方面的情况如何,同样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胡耀邦对《北京日报》内参反映的京郊农村改革问题做过三次批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怀柔县委改变了过去用90%的精力去抓仅占全县面积10%的平原,用10%的精力去抓占全县面积90%的山区的不正确做法,大胆支持符合山区特点、对发展山区经济有利的各式各样的做法,社队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得了明显效果。1979年晚秋.我和县委宣传部通讯干事郭吉东一起,深入到该县北部山区一些社队,采访到不少新做法实行后效果不错的事例。同时,也就某些政策问题与县委农村工作部部长李明瑞交换意见,进行探讨,然后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主标题,以《怀柔县落实山区政策的一些见闻》为副标题,撰写了一篇3700字的通讯。文章重点放在“八仙怎样过海,各显什么神通”方面,一共写了八个方面。其中“‘单干’十五年,粮食产量增加二十五倍多”这第一“神通”,介绍了该县北部山区汤河口公社东帽湾大队社员果永才一家实行“包山到户”政策后效果十分显著的情形。果永才一家九口人,两个半劳动力,住在离主村东帽湾大队
工,收的粮食、果菜交给生产队,年终全家参加集体分配。自己管理自己,果永才一家成了不是“单干户”的“单干户”,极大地调动了全家的生产劳动积极性。十几年里,果永才一家起早贪黑打坝阶、修梯田,可耕地由原来的六七亩扩大到30亩,光粮食产量一项就由原来的
这篇通讯稿,
在胡耀邦批示的“启发”下,我们对首都郊区农村改革加大了关注力度。在1982年9月中旬至1983年1月上旬,胡耀邦又两次在《北京日报》反映农村改革情况的内参上做了重要批示。
第一次批示是在
何谓“冰棍队”?“上”和“下”又是怎么回事呢?北京市最南边的大兴县南各庄公社石佛寺大队,是“全北京市拔了尖的穷队”。1979年这个大队改成了大队核算,“当年人均分配只有五元三角七分,劳动日值是四分七厘。由于一个壮劳动力干一天活的收入还买不起一根冰棍(当时一根冰棍五分钱),人们就给这个大队起了个外号‘冰
棍队’”。1980年初,有人将这个“穷队典型”向上做了反映,引起了市、县和公社三级领导的重视,有了“三给”:一给贷款;二给副业,帮助建羊肠加工厂;三给水,当年600多亩水稻收成好……这一年全大队增产增收,“人均分配一跃达到一百三十三元,劳动日值提高到六角六分……”1981年,就在大家都以为石佛寺摘了穷队的帽子,该与其他队“一视同仁”时,公社负责人不再驻队,贷款大幅减少,羊肠加工厂货源不足……这一年又正逢大旱,无法特殊供水,再加上“大队干部推翻了上一年的水稻生产奖励合同,水稻几乎没有收成”。“在跨空分配的情况下,全年人均分配二元六角三分,劳动日值二分,比1979年还穷了一筹。真是,上来得快,下去得更快!”“冰棍队”又回来了!这一期内参之所以引起耀邦同志的关注,或许与其中的一个数字差错有关,还真有点“因祸得福”的意思。
在刊发唐欣采写的上述内参的同时,我们还将北京市统计局关于京郊8个区县45个生产队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情况调查的简报编发了内参。情况调查简报表明:被调查的45个生产队中,实行当时效果较好的“联产到劳”责任制的仅有4个生产队,其他一些生产队有的实行的是“小段包工”“承包到组”,还有10个生产队未实行生产责任制,仍在“吃大锅饭”。这篇由简报编发的内参稿,除了内容翔实、对比鲜明,还有综合分析,《四十五个生产队仅有四个队实行“联产到劳”责任制》这一直白的标题也很醒目。这就是耀邦办公室同志说的另一期内参。这期内参的编号是第2849期,和“冰棍队”那期第2848期内参,都是在
胡耀邦的重要批示,引起了中共北京市委的高度重视。
以“大包干”为代表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农村推行的过程中,曾经出现反复,北京市丰台区也不例外。该区的卢沟桥公社郭庄子大队第二生产队有位“能人”叫赵明才,过去当过生产队长。1980年春,他去外地传授种菜技术时顺手学会了种蘑菇。1981年8月,他和另外一名女社员包种了
胡耀邦支持重视农村改革,同样也关注着城里工厂的领导体制改革。
第2760期内参中所说的工厂,是当时的北京电机总厂铸造分厂,是民主选举厂长的试点单位。全厂324人,复员军人牛树昆以238票当选为新厂长。一名普通工人之所以能出人意料地当选为厂长,正如耀邦同志讲话中所尖锐指出的那样,这个厂原来的党员干部严重“脱离群众,群众瞧不起”。据记者了解,选举之所以出人意料,一条重要原因就是:“职工普遍对原来的厂领导干部不满意,不少人的想法是,不管选谁,反正不能再让原来的领导当厂长了。”“铸造分厂过去曾经是先进单位,但是近年来干部作风上出了一些毛病,生产任务也完成得不够好,职工意见比较大。原厂长患肝硬变,已经半年多不能上班。原党支郜书记工作方法上主观生硬,喜欢个人说了算,群众还说他私心重。厂里生产上质量问题严重,亟待解决。当时厂长病休,党支部书记却请假回农村盖自家的房子去了,厂里留下三个副厂长,谁也不敢多伸手,指挥很不得力。”这样的党员干部,群众又怎么能信得过呢?
《一名普通工人出人意料地当选为厂长》一文在内参中属于“一事一报”类型。它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重视,做出批示,在以后的讲话中作为典型事例引用,并发出慨叹!而北京市委领导也在一次会议上将内参稿件读了一遍。由此可见,这期内参留给领导人的印象多么深刻!
关于务实担当方面的批示
从1977年8月至1979年6月,我们《北京日报》内参部不断关注着北京的“深挖洞”和二号线环城地铁迟迟不能建成的问题,先后采写了五篇稿件,在《北京日报》内参上陆续刊出:由我采写的《北京市人防工程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
在我们采写上述五篇内参的近两年时间中,正是中国进行拨乱反正的重大转折时期。正是在此政治背景下,我们的内参报道跟上了转折时代的步伐,促使“深挖洞”的转折,停止挖洞,将挖洞的钱转投到修建地铁上。我们在关注“深挖洞”的同时,对同样具有防空作用的北京环城地铁迟迟不能竣工进行了详细调查。在北京公共交通中占有十分重要位置的地铁二期工程,全长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建设处处钱紧,钱成了问题的关键。钱从哪里来?“暂停挖洞”,把省下来的钱支援环城地铁建设,尽管不能解决全部问题,解决一部分也好。就这样,钱把“暂停挖洞”与加快环城地铁建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也成就了前面提到的内参姊妹篇。实际上,内参姊妹篇先采写的是《广大群众和人防干部都要求暂停在地下挖洞》: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启发下,对于“深挖洞”这个劳民伤财的老大难问题,广大居民群众开始说“不”。东城区拐把胡同一居民住宅,因防空洞漏雨而引起塌陷,满院子居民愤怒不已,指着人防于部的鼻子说:“你们到处乱挖洞,浪费国家钱财,坑害居民百姓。”作为采访此事的记者,在干部每年参加一个月的劳动中,我曾几次投入到“深挖洞”的群众运动,对其“劳民伤财”深有体会。其中首都人防办公室副主任、北京卫戍区副参谋长张一民的看法和建议,对“暂停地下挖洞,支援地铁”作用重要。在近两年的人防工程采访中,我曾三次与他打交道。由于某种原因,前两次采访张一民都没有怎么敞开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第三次采访,算是打开了话匣子。他说:“群众反映的人防工程的问题,确实是存在的。我同意今后不要像过去那样无计划地乱挖防空洞了。”张一民说:“我初步考虑城市人防工程可以纳入城市计(规)划,可以结合修建地下铁道搞一些工事;也可以结合搞立体交叉建设地下过街道路;还可以在盖楼房的同时建地下室……这样的工程一部分可做人防工事用,省工省钱,质量也有保证。”另外,他提出的“暂停地下挖洞,将挖洞的钱转移到修建地铁上来”对我们启发很大。于是,我在采写“暂停地下挖洞”内参稿件的同时,顺着上年7月我们刊发《首都人民盼望环城地铁早日竣工》的内参并受到中央领导重视的思路,继续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采写“把环城地铁搞完”的内参稿件。这期内参稿件确定为正面呼吁的主题,标题就是前面提到的《能否少减一点投资快把环城地铁搞完》。文章最后再次提出“暂停挖洞,支援地铁”,把包括张一民在内的一些权威人士的建议明确提了出来:“如果国家资金实在太困难,能不能将北京的人防工程暂停下来,把今年人防2800万元投资拨给地铁。”
因我采写的上述两期内参是姊妹篇,在印发时我们仔细地做了技术处理,将《能否少减一点投资快把环城地铁搞完》一文,放在第2488期,时间是
导叶林更是直奔主题,明确提出:“将人防工程费用与地铁投资结合起来,先搞地铁。”至此,对全国影响很大并有带头作用的首都北京的“深挖洞”总算是不再进行了,很快全国城镇的群众性挖洞运动也逐渐停了下来。停止挖洞省下来的这些钱,后来用到地铁建设上,对于加快环城地铁建设进度还是起了不小的作用的。
关于关注基层方面的批示
胡耀邦关注基层方面的批示有两则,所涉及的单位,一个是城镇街道的居民委员会,一个是轻工业系统的工艺美术工厂。而批示内容的形成,一个是受“诱发”而起,深入思考;一个是举一反三,逐步延伸。
1979年8月,内参部主任王丰玉在上班的路上采写了一篇内参稿件,反映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中朝阳门外大街大打“标语战”的情形。稿件刊登在
按耀邦同志的思路,我们很快组成了由市委研究室李瑰、张元林二人参加,当时还是报社通讯员的陈星、曹建国(后都任报社记者)和我一共五个人的调查小组,以东城区、崇文区为主,对城市街道居委会的情况做了全面调查,并撰写了供于居民委员会情况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分三大部分——“解放以来居民委员会变化的情况”
“居委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关于改进居委会工作的几点意见”;同时带有两份附件:一份是居委会的工作任务多得吓人!》,再一份是《中国强居委会为什么走了下坡路?》。《调查报告》和两个附件在1979隼
记者唐欣采写了一篇稿件,主题为《北京景泰蓝在企业整顿中动了真的!》,刊登在
“仲勋、启立并丕显、劲夫、君毅同志:
“整顿企业就要这样真正的整。凡是经营管理问题很多而整顿又走了过场的,必须考虑要调整领导班子。凡是这样的企业而又有中央部门工作组的地方,还要适当地问问工作组的领导人是怎样工作的。
“要提醒一切工业战线的同志,严肃考虑这么一个问题,如果从今年开始的企业整顿基本流了产,所谓提高经济效益,学会现代化经营管理,也就成了空谈。
“还要使下面同志了解企业整顿不解决一定问题,党风社会风气的扭转也就无从谈起。因为社会风气的好坏是与我们厂矿企业风气的好坏密切联系着的。”
从转载在
整个批示,思考深入,全局意识,跃然纸上。
关于关心民生方面的批示
1982年,北京日报社内参部记者耳宝君被请去列席了一次解决建成的房屋不能尽快使用问题的中央书记处会议,这在新中国的新闻史上是极其罕见的。我时任内参部主持工作的副主任,对这件事的过程比较了解,作为历史的见证人,很有必要做些回顾记述。
1980年底至1981年初,老耳用了一个多月时间采写了一组四篇内参稿件,反映了北京市在朝阳新开辟的劲松、团结湖两个居民住宅小区建成的房屋不能尽快使用的情况。这一组四期内参作为连续性报道,它们分别是第2674期《条件齐备只等主人》、第2675期《新建商店多数没开张》、第2676期《新楼为何变旧楼?》、第2677期《建筑单位“屁股大、尾巴长”》。一期一个主题,四期内参反映了四大问题。这四期内参是
报社接到中央办公厅通知,按照领导批示精神,要求内参部把四期内参压缩成一份材料上送。因为材料要得急,我与张志华、耳宝君三人,停下手头所有工作,简单商量了一个大路子,立即勾画剪裁,排字工人随送随排,晚上加班加点,12日上午核校、复印、装订完毕,下午由我按时将材料送到中南海。记得出面接待我的是耀邦同志的秘书、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周杰。我做了简短汇报,他对这么快将材料搞成送到表示满意,并感谢报社同志。周杰还嘱咐我,回报社后
听招呼,材料有什么问题随时找要有人在。同时他还透露,书记处开会时可能请记者列席。
周杰透露出的意思虽然能让人听得明白,但真的能让写稿子的记者去列席中央书记处会议,当时我却有点不大敢想。不敢想象的事情还真的发生了。很快中央办公厅通知报社,让派一名同志于
思索后便说:“还是让写稿的记者去更好:一是中央办公厅的意思是让记者列席,又只能去一个人;二是写稿的记者了解情况,中央领导问起什么,能讲具体;三是让写稿的记者列席中央书记处会议,对本人对广大编辑记者都是个很大的鼓舞。”报社领导最后决定让耳宝君列席中央书记处会议。
在讨论中,耀邦同志针对一边建房子一边浪费的现象,深刻地指出:“反正不花自己的钱不心痛!”列席会议的邓力群更加深刻地指出:“现在为了房子什么性都没有了,什么党性、德性呀!”
对于如何解决劲松、团结湖的房子问题,新上任的中共北京市委第一书记
最后胡耀邦做了总结,他讲了四条:第一,不管中央的、国务院的,凡是建好还没有住人的房子,现在还在扯皮的,限在三个月之内住进人,不住人就由北京市没收。第二,所有中央机关和北京市,到底现在没有房子住或住房十分紧张的,究竟有多少?分配房子要尽量先满足他们,否则我们太脱离群众……第三,赞成老段提出的开展“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思想教育的讨论。讨论情况先在《北京日报》上报道,然后由新华社、《人民日报》报道,这是搞好我们党风的一项重要工作。第四,城市建设问题,另外组织讨论一次。
后来,北京市开展了“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大讨论,这除了为解决有关劲松、团结湖房子的具体问题打下思想基础,还对推动全市其他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
关于关怀青年人的批示
胡耀邦曾长期从事青年工作,担任中央领导后,他依然关心青年工作。
胡耀邦关心青年人的思想政治工作。11月底12月初,以年轻记者唐欣为主,我抽空辅助,完成了《有这样五个青年》的内参稿件的采写。文章具体而形象地描述他们的工作和成长经历,介绍了他们不同的思想状态,反映了他们对当时一些社会现象的看法。这些引起了耀邦同志的高度重视。文章于
文章的第二大部分——“一个转变了的青年”,讲的是北京工艺美术工厂青年工人杨军由后进变先进的故事。文章写道:“在‘四人帮’横行时期,有技术、能干的人并不吃香,小杨几次申请入团也没人理。相反,少数能说会道的人反而受重视、得表扬,有的还入了团入了党。”这次,耀邦同志的批语写在了这段话的右边:“现在是不是还有流毒呢?!”半是疑问半是惊讶。
这篇内参文章的第三部分——“一个‘思考者’”,介绍了一位在一家大型商场工会工作的女青年郭小惠的思想状况。她说,“我平时很喜欢研究社会政治问题,在这方面大量的事实使我对咱们国家未来的前途并不乐观”,看了一些报纸上宣传的所谓“真相”后来变成了“假想”,就不怎么相信报纸上说的了,“逢事还应该多独立思考”。但是,“由于我懂得太少,又得不到帮助,所以我感到自己只是个‘思考者’”。耀邦同志从关心基层青年人思想进步的角度,在小郭最后几句话的左边批写:“要深入研究团支部的思想工作!”
条条横线,处处批示,无不体现出胡耀邦对青年人的热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