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0月21日 胡耀邦为夏庇若追悼会送花圈
中国人民久经考验的真挚朋友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战士
夏庇若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
新华社北京10月21日电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战士、中国人民久经考验的真挚朋友、英国共产党老党员迈克尔•夏庇若同志追悼会今天下午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
夏庇若因心脏病突发,于9月29日凌晨逝世,终年七十六岁。
夏庇若同志1910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三十年代初在伦敦经济学院学习时就参加了工人运动,1934年加入英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英共伦敦区委书记、斯的浦尼市市委书记和英共建筑师委员会书记,在工人群众中有很高的威望。1949年底,他应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邀请,由英国共产党派遣来华协助开展对外宣传工作,先后担任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和新华社专家。
今天,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正中放着夏庇若的遗像,遗像前放着他的骨灰盒。礼堂两侧摆着胡耀邦、邓小平、李先念、邓颖超、万里、杨得志、胡乔木、胡启立、邓力群、薄一波、陆定一、姬鹏飞、程子华、黄华、康克清、杨成武、吕正操、周培源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宣部、中联部、新华社和首都各新闻单位送的花圈。
胡乔木、胡启立、黄华、周培源、钱学森、吴冷西、曾涛,夏庇若的亲属和生前友好以及首都一些新闻单位的代表近四百人参加了追悼会。
新华社社长穆青怀着沉痛的心情致了悼词。他称赞夏庇若“三十七年来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把自己的全部心血贡献给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他说,夏庇若帮助新华社培养出了一批对外宣传骨干。他在同中国同志的共同工作中表现的一丝不苟、勤勤恳恳、严于律己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
穆青说,夏庇若同志在做好新华社专家工作的同时,还著书撰文向世界各国人民介绍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就。1951年,他怀着强烈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正义感,先后两次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进行战地报道,为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穆青说,十年动乱中,夏庇若同志横遭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迫害,被非法监禁达五年之久,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但他始终保持着对中国革命事业的耿耿丹心,坚信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必胜。夏庇若同志这种对革命事业忠贞不渝的精神受到邓小平、胡耀邦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赞扬,赢得了中国人民的尊敬。北京市政府已批准追认夏庇若为北京市荣誉市民。
穆青说,三十多年来,夏庇若同志为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为促进中英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为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一个英国人,夏庇若同志深深地热爱并怀念着自己的祖国,但是他把自己的后半生无私地奉献给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这种高尚的国际主义精神将永远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
追悼会开始前,胡乔木、胡启立同志会见了夏庇若同志的夫人刘静和和他们的子女,以及专程从英国赶来的夏庇若的亲属。
(《人民日报》1986年10月2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