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7月19日 胡耀邦为张令彬遗体告别仪式送花圈
我党优秀党员、我军后勤工作卓越领导者
张令彬同志在京逝世
新华社北京7月19日电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军后勤工作卓越领导者张令彬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987年7月14日在北京逝世。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驻京部队指战员500余人,今天下午前往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沉痛地向张令彬同志遗体告别。
中共中央委员会、中央顾问委员会、中央军事委员会、国防部、中央组织部和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中央军委纪委、海军、空军、二炮、国防科工委、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北京军区,以及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党政机关等单位,送了花圈。
赵紫阳、邓小平、李先念、陈云、胡耀邦、徐向前、聂荣臻、乌兰夫、万里、习仲勋、杨尚昆、姚依林、陈丕显、王震、薄一波、王平、王首道、伍修权、刘澜涛、江华、李一氓、肖克、陆定一、耿飚、姬鹏飞、黄镇、黄火青、程子华、王鹤寿、韦国清、彭冲、王任重、叶飞、廖汉生、张爱萍、康克清、杨成武、陈再道、吕正操、蔡畅、李井泉、肖劲光、何长工、傅钟、谭政、李达、李志民、李聚奎等送了花圈。
杨得志、余秋里、秦基伟、宋任穷、李德生、宋时轮、陈锡联、段君毅、洪学智等,参加遗体告别仪式并送了花圈。
张令彬同志1902年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在青少年时期,就接受进步思想,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1925年参加平江县农民运动,担任区农民协会特派员和区农民自卫队队长等职。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8月,正当大革命处于低潮时,他毅然参加了秋收起义,跟随毛泽东同志上井冈山。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和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斗争十分残酷、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积极组织筹措各种作战物资,胜利地完成了后勤供应任务。
抗日战争时期,他任中央军委直属金库处处长,军委供给部军人合作社主任,军委副官处副官长,第18兵站部副部长兼政委,军委供给部部长、经济建设部部长,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军后勤部部长。在长达八年的艰苦抗战中,为保证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他任冀热辽军区后勤部部长,财经办事处副主任,热河省财政厅厅长,东北政委会冀热辽办事处副处长,冀察热辽军区后勤部司令部副司令员、司令员,天津军管会接管部部长,军委总后勤部军需部部长。他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军委的方针政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张令彬同志长期担任总后勤部副部长职务。他为加强我军后勤建设,建立健全后勤工作体制和各种规章制度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文化大革命”中,他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深恶痛绝,在遭到打击排斥的逆境中,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74年挂职休养后,他仍然十分关心党和军队的建设事业,坚决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在身患重病期间,他还对加强党风建设和军队后勤建设积极提出建议。
张令彬同志曾被选为党的第九、第十、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张令彬同志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共产主义事业,他党性强,作风正,识大体,顾大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襟怀坦白,光明磊落,谦虚谨慎,团结同志,公道正派,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勤勤恳恳忘我工作,作风深入踏实,生活俭朴,严格要求自己的亲属,他极其重视保持革命晚节,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向组织提出,对他的丧事要从简办理。张令彬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
(《人民日报》1987年7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