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兴:“史料的发现真是让人惊心动魄”,“戊戌变法的另面”让我们看到改革历程的云波诡谲
读《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
读这本书,首先想告诉读者的是,如果不是对戊戌变法小有研究而且希望进一步深入其中的人,建议不买这本书,因为史料太多不好消化。但是,如果有兴趣又有能力,并且想知道在中国近代史上十分重要的那段历史的全貌的人,可以买下来仔细研读,而且,这本书是可以传代的。
书名是《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作者茅海建。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大事件,所以,研究者甚多,研究的时间也很长,但是,过去的研究,从康、梁角度出发的居多,这也可以理解,因为他们两个文化人留下的文字记载多,再就是一般来说,不论从研究者角度还是大众角度看,康、梁都是正面形象。尽管也有一些历史学家对康、梁的一些说法提出了质疑,但毕竟没有新的大量的史料可供其另辟新途。
历史肯定是多面的,茅海建在非常熟悉这一面的情形下,跳出了康、梁的角度,从更多的视角来看这场失败的变法。
主要是他发现了新的史料。
茅海建这样说:在我研究戊戌变法已达十年之后,阅读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所藏“张之洞档案”,史料的发现真是让人惊心动魄。
为什么这么说?
他从中国的学问大家陈寅恪的论述中找到了灵感。
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和晚清重臣张之洞同属一个政治派别,也是戊戌变法的重要当事人。陈寅恪认为,他的祖父陈宝箴是从实际经验中得知,须借重西法改旧法。而康有为是从“今文”经、“公羊”学中推导出“孔子改制”之说,这有着思想渊源的不同。这一评论很有意义,但是缺少史料支撑,即便是他的祖父陈宝箴和父亲陈三立,也没有留下多少有价值的文字。
现状是,戊戌变法的主要推动者康有为、梁启超,政变后避往海外,完成一系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著述,也成为后来研究戊戌变法的重要史料。毫无疑问,康、梁是当事人,他们的著述自然有着很高的价值,但他们著述的目的,不是为了探讨历史的真相,而是其政治斗争的需要,故在其著述中有着诸多作伪。康、梁作为政治活动家,此类行动自有其合理性,但给今日历史学家留下了疑难,若信之,必有误,若不信,又从何处去找戊戌变法的可靠史料?
茅海建教授
但是,茅海建有一天却读到了“张之洞档案”中关于戊戌变法的大批史料,一下子就感受到追寻多年的目标突然出现时那种心动加速的感觉,他喜出望外,立即放下了手上的工作,改变研究计划,专门来阅读与研究这一批材料。
“张之洞档案”的主体部分,是上世纪50年代由张之洞曾孙张遵骝赠送给近代史研究所的,另有一些是近代史所图书馆历年购置、收集而入藏的,总计492函,内有两千余册及数以千计的散页。当然茅海建最感兴趣的,是涉及戊戌变法的史料——该类材料的数量虽不很多,但也有数百上千之规模。
从这些档案中,可以看到很多机密文件,可以直接说明戊戌前后清廷政治的内情,还有一些文件似乎说明不了什么,但是和其他文献印证来看,也很有价值。我看这本书,看到了清朝末年官员之间以及和朝廷的各种关系,错综复杂,张之洞当时的很多通信,记录了他对朝廷变化的蛛丝马迹的关切,他对本集团内其他官僚的嘱咐,以及他的主张,我们可以看到张之洞和黄遵宪的关系,和陈宝箴的关系,以及他们这个集团对康、梁的负面看法,从中,也可以看到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茅海建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说过,他阅读“张之洞档案”最为突出的感受是,这批史料给今人提供了观察戊戌变法的新角度:
他认为,张之洞、陈宝箴集团是当时清政府内部最大的政治派系之一,也是最为主张革新的团体。他们对康有为、梁启超的看法,对变法的态度,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戊戌变法是体制内的改革,须得到体制内主要政治派系的参加或支持,方有可能得以成功。当人们从“张之洞档案”中看到张之洞集团以及当时主要政治人物对康、梁所持的排斥乃至敌对态度,似可多维地了解变法全过程的诸多面相,并可大体推测康、梁一派的政治前景。
我读这本书,还有书以外的几点感觉。
其一是茅海建的治学方法,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史实重建”,虽然最基本的方法是考据,但是考据不是目的。
其二是平淡平常平和的,没有太多的华丽色彩,也无需那些枕中秘笈;有着一颗平实平静的学术之真心,力行恒久。
其三是深耕细作,茅海建在戊戌变法这一领域和当时的人物时间上下功夫,很多成果是我们看得见的,例如他的著作《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戊戌变法史事考》、《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等等。
在我的印象里,很多史实流传甚广,但是他善于辨伪存真,例如戊戌变法时期的袁世凯告密问题。关于这一问题,以往的说法是维新派在形势危急之时求助于袁世凯,动员他起兵包围颐和园、捕杀西太后,袁佯装答应,旋即告密叛卖,致使慈禧太后还宫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清算维新派。茅海建经过细致的考证,指出事实并非如此,袁世凯告密实际上发生在戊戌政变之后,当初遭遇维新派的求助之后,袁更多的是犹疑不决、意存观望,因而并没有立即采取行动,直至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完全控制住局势以后,袁看到维新派败局已定,急欲解脱自己,才决定向上级告密。这段史实解读,袁世凯的形象无疑更加真实、更加鲜活,而且也符合其在晚清官场中浮沉的经历。
茅海建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书呆子,他有丰富的情感。他说过这样一件事情:我心中最为温暖的,也是我多次说过的,是我一次去陈先生家,刚入门就听到陈林林在说,爸爸,今天的西瓜太小了,茅海建来就不够了。
他的老师是著名学者陈旭麓。
来源:新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