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兴:那是大跃进的年代,从“徐水要创造五大奇迹”的宣传到连高级干部都会饿肚子的现实……
离北京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徐水县,徐水县现在有名的一个特产是小驴肉。但是在1958年的时候,这个县可是闻名全国,因为这一年的2月4号下午3点到晚上7点,伟大领袖在这里呆了整整四个小时。他来到一个村庄的一片棉田,那是密得走不进入的棉花树,他还看了一颗结了上百个棉桃的丰收棉花,大为兴奋。
1958年8月,河北徐水县南梨园乡大各寺庄农业社
领袖听县里汇报说,徐水今年粮食产量达到12亿斤,相当于全国六亿人口每人两斤,非常高兴,就问县里干部,粮食打多了怎么办?干部们说,换机器,做酒精。领袖不以为然,他说,全国那么多县,大家粮食都丰收。你们可以多吃啊,一天吃五顿,也可以少种些粮食,半天干活,半天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搞文化娱乐。
领袖的鼓励使得这个县更加亢奋,这个县一个副书记在领袖走后一个报告会上,提出徐水要创造五大奇迹:养出4000斤重的猪;亩产十万斤的谷子;单个重100斤的南瓜;亩产两万五千斤的高粱;亩产一百万斤的甘薯。真的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我们今天读的这本《大跃进亲历记》,其中有28篇大跃进亲历,记述者有一般干部、大学生、也有当时就有一点地位的知识分子。他们从不同的侧面记录了那段历史。
其实,这段历史在1981年通过的“党的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已经有了定论。
决议是这么说的:因为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就在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
不过,文件总是干巴巴的,这本书里,有许许多多鲜活的事例,可以作为印证,徐水就是一个例子。
除了种地,养猪也搞大跃进。
山东五莲县有一个大众报社,记者突然接到一个公社的电话说,这个公社养猪场放了高产卫星,一头母猪一胎竟产下36头猪崽。这个记者多少懂一点,知道母猪一胎最多产十二三头猪崽,36头,闻所未闻。他到现场一头头数,结果真的数出了36头。
结果,过了三个多月,这儿又放了大卫星,另一头母猪生了62个猪崽,创历史最高纪录。记者又去数,还是有这么多。直到一年多以后,大家都吃不上饭了,开始反思,大反浮夸风,才调查出来是把好几头母猪下的猪崽放在一头母猪身边,猪场领导并且告诉所有工作人员,谁走漏风声就处分谁,甚至开除。
实际上,这和亩产十万斤是一个性质的问题。
农业大跃进,工业也要大跃进。超英赶美是当时的口号,既然超过老牌资本主义,就要工业大跃进。工业的一个标志就是钢铁,一位记者亲身经历了大跃进时的大炼钢铁,他记录了这段历史。
1957年11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大跃进的开路先锋”,就是把工业大跃进放在重要位置。有领导同志提出,两年就可以超过英国。领袖看了这个报告以后,亲笔批示说,超过英国不用15年,也不用7年,只要两年到三年就可以了。主要是钢,只要1959年达到2500万吨,我们就在钢的产量上超过英国了。
实际上,中国1957年钢的产量,不过535万吨。
我特别清楚地记得,1958年的指标是1070万吨,等于要翻一番,而2500万吨,是又要翻一番。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开始了全民炼钢。当时的特色是“小、土、群”就是小锅炉炼钢,土法上马,群众运动。一时间全国几千万人上阵,到处建起了小高炉。没有原料怎么办?到处去找废钢铁,其实哪儿有那么多废钢废铁,把农民的做饭的锅都拿出来了。而炼出来的土钢是没有用的,因为质量根本不过关,都是废品。
就是为了面子,为了数字,不惜代价。
大跃进还有很多的故事,比如说大食堂。安徽亳县是曹操的老家,全县13个人民公社,1345个生产队,建立了4700多个食堂,房子绝大多数是占用社员的住房,食堂由生产队长或者会计负责,炊事员抽调农民。一家一户做饭被严令禁止,社员的锅碗瓢盆也都集中起来,实际上大部分锅进了炼钢炉。全村的老老少少在一起吃不要钱的大锅饭,食堂刚刚成立时,一般是随便吃,吃饱为止,这种浪费是可想而知的。
食堂的日子不太长,有的只有一个月,或者两三个月,就坚持不下去了,只能停火。这样的吃法加浪费,有多少粮食也不够。
比如说体育也要大跃进,扫盲也要大跃进,除四害也要大跃进。也就是说,各行各业都要大跃进,根本不顾客观规律。
这样,浮夸风影响了农业收成,大炼钢铁占用大量人力,也影响了农业的收成,大食堂再浪费大量的粮食,大跃进的后果很快就显现出来,就是饿肚子。
现在很知名的资先生当时还是个年轻人,她写了一篇文章收在这本书里,写的就是饿肚子。1956年到1959年她在国外工作,回国以后正好尝到了大跃进的后果,就是通常所说的“三年困难时期”。
那个时候,她以为一个人有二十多斤粮票,一个月足够用了,但是因为没有油水,她的饭量大的自己都吓坏了。这时候她又怀孕了,她对怀孕的记忆只有饥饿,而且空前的馋,平时那种不吃肥肉不吃羊肉种种的毛病一扫而光。她的孩子出生以后取名叫陈丰,因为她先生姓陈。
这个名字有什么出处呢?当时孩子的父亲下放农村,征求老乡的意见起什么名字,老乡们起的名字都是“满仓”、“满屯”,有粮食能吃饱是最朴素的向往。最后,老公说以“满仓”为参考系。最后取了一个稍微文雅一点儿的“丰”,所以她有时候跟女儿开玩笑说,你差点叫陈满仓。
从事外交工作的,会有一些外事场合,但是,他们常常饿得面有菜色,领导要求外事活动时,一定要化妆,以免被外国人笑话。但是。脸顾上了,肚子不一定顾得上。资先生记得有一次周总理主持一个外事活动,是冷餐会,当服务员端着盘子走过来,不管多大的领导都会涌过来,顷刻间杯盘一扫而光。资先生亲眼看到周总理不动声色地走过来,轻声地对一些高级干部说:注意点吃相。
实际上,饥饿的人是顾不上吃相的,这一点,大概只有饿过的人才知道。
1958年我6岁,还不太懂事,但是之后的三年困难时期吃不饱我是有印象的。看了这本书,我看到了饿肚子的原因。书中有一句话我记住了,就是记住教训,千万不要再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了。
这本书是2008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这家出版社是代表国家的顶级出版社,书的质量不是问题,2018年这本书第二次印刷,但是,现在市场上也不多了。
来源:周老师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