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昊平:小岗村父子两代“从分到合”的土地改革试验
昨日,十七届三中全会闭幕,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农村改革将被进一步推进。而在9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视察安徽小岗村,肯定当地的土地流转试点。
小岗村的严德友支持、推动土地流转已有10余年。他发现,与父亲30年前推动“分田到户”相比,这次变革更为复杂,它将涉及农村金融、城乡户籍等诸多现实问题。
10月8日下午,费孝通提写的“凤阳县小岗村”牌匾下不时有人拍照。
在村口对面,80亩的葡萄园是另一个被关注对象,几十名农户的田地被集中,由严德友统一经营。
严德友在试验农村土地的又一次变革。
他出身“改革世家”,父亲严俊昌是30年前掀起中国农村“分田到户”的带头人之一。
而此次严德友的变革路径和父辈正相反,他要将农村闲散的土地流转集中,统一经营。10多年的试验中,严德友发现由分到合的流转之路并不好走,尤其是在率先“分田”的小岗村。
更多时候,严德友担心的是,这样的做法游走在政策边缘。
直到9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视察小岗村,允诺“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严德友的心才稍稍安定。
两次变革曾流产
严德友、沈浩欲在小岗村推动土地流转,但在“走回头路”的论调下,两次努力落空
刚过了葡萄收获季节。严德友算了一笔账,如今他一亩葡萄的年收益最少在2000元,而以前种水稻和小麦的收益只有五六百元。
通过土地流转,严德友葡萄园规模扩大至180亩。
严德友想要尝试土地流转变革是在11年前。当时他还不清楚,要推动这项变革,会面临多大阻力。
1997年,严德友担任小岗村的党支部书记,发现粮食产量已达到极限,要想再靠“包干式”的独立耕作难以增产增收。
而且,小岗村和其他农村一样出现打工潮,导致农田闲置。
1999年,村里派了十几人外出学习技术,他们便开始四处打工。随后愈来愈多的人外出务工,有人开始将家中的田地交给别人种。
“我就想把这些土地做精做透。”经过多方联系,严德友找到投资商,准备在小岗村租用600亩地,发展观光旅游业。
一切谈妥后,却遭到几个大包干带头人的反对,严德友说,他的做法被认为是走回头路。
“我也承认曾经大包干给农村带来好处。”严德友记得在分田到户的第二年,他就能天天吃小麦馍,那一年小岗村生产队的粮食总产13.3万斤,相当于“文革”期间年均产量的4倍,人均收入400元,是前一年的18倍。
“但时代不同了。”严德友说。
此后一个县人大副主任到小岗村调查此事,最终因为小岗村的特殊性,这个方案被搁置。
和严德友同样遭遇改革阻力的还有沈浩。
他是安徽省财政厅下派至小岗村的党委第一书记。2006年,沈浩准备推动成立一个养猪合作社,发展现代农业。采用的办法是,村集体向农民反租土地再租赁给企业。
此后,媒体大量报道。社会上还出现了小岗村要“走回头路”、“重返大集体”等论调。
时任安徽省委主要领导看到报道批示省里成立调查组。这次,小岗村的土地大规模流转计划再次因“小岗村敏感”而流产。
撕开土地流转的口子
严德友于2001年以每亩500元/年成功流转80亩土地种植葡萄,现小岗村流转土地近600亩
当小岗村尝试土地流转受挫时,其他省市农村的土地变革正在悄然兴起。
在更南方的浙江省,出现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到2001年底,浙江共流转耕地326万亩,农村土地流转涉及村数占总村数的66.4%。
凤阳县也开始动起了土地流转的念头。
2000年,县政府联系邻近的长江村,帮助小岗村发展农业,考察后确定建设一个葡萄示范园,并需要流转80亩土地,还允诺给予农户每亩1000元的补贴。
但这个计划直到2001年都未能顺利推进。原因是村民有顾虑,怕如期拿不到租金,也怕葡萄园经营不好,最后影响耕种。
凤阳县委将严德友调回小岗村担任村主任,抓葡萄园工作。届时,严德友已是邻镇板桥镇党委副书记。
由于是本村人,加上父亲的威信,严德友很快说服村民,以每亩500元/年的价格流转土地,租期20年。
小岗村土地流转的口子开始被撕开。
2005年,一养猪场又从一些村民手里租了200亩地。此后,又有一个双孢菇培植项目被引进。至今小岗村的这3个项目已流转土地近600亩。
严德友说,其实土地流转是出于现实需要,很早就有村民将自己种不了的地租给别人种,当时只认为是单纯的互助关系,其实也就是流转的最初形式。
小岗村村民徐家成在80年代就把家里的3亩地租了出去。改革开放分田地,徐家成全家6口人分了30多亩地,可4个儿女年岁小,干不了活。徐便将地租给邻居。他说,当时没人愿意将地转给别人,还是观念问题。
融资难成为拦路虎
严德友想扩大流转规模,但农信社、农业银行均不能满足其贷款需求
今年,小岗村委会就土地流转的意愿向全体村民做了一个调查,90%以上的村民同意土地流转。
严德友现在的愿望是再租些地,扩大规模,但发现自己没有那么多钱。
严德友曾想过从金融机构贷款,但发现村里除了邮储银行———一个只存不贷的机构,就只有农村信用社了,“农业银行想都不用想,根本不可能给我们贷款。”
他去了小溪河镇的农村信用社,得到的答复大失所望,最高只能贷两万,那对严德友不能起任何作用,而且贷款周期只有一年,每个季度还一次利息,种葡萄至少需要三年才有收益。
最终,他从亲戚朋友处凑了一些钱解决生产需要。
对于融资问题,凤阳县正在做一些探索。
今年6月份以来,凤阳县开始试点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资金互助合作社吸收社员的存款,并向社员提供借贷。
目前经过县政府审核的资金互助合作社已有42个。制约资金互助合作社发展的一个关键是,合作社只能吸收社员内部的互助资金,不能吸收外面的存款。针对这样的情况,凤阳县政府制定了政策,在有担保的情况下,合作社可以向银行贷款,获取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今年,安徽省第二家村镇银行落户凤阳县,但这个股份制企业不能吸收县外资金,县委书记马占文说,县里正在谋划做些政策突破,以吸收县外资金,“招商引资能向外面突破,这个怎么就不能突破呢。”
对于这些尝试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严德友觉得现在还不好说,他还处于观望等待状态。
将尝试宅基地置换
凤阳县已出具初步方案,并准备将小岗村全村土地进行整理,以便土地流转的深化
凤阳县委书记马占文对小岗村的土地流转一直予以关注。他说,土地流转问题背后还涉及到农村很多其他问题,比如建立合作组织,增强谈判能力。
允许大规模的土地流转之后,一个担心就是大资本下乡盘剥农户,这就必然要求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建立合作组织。马占文说,这样才能保护好农民利益。
目前,小岗村的土地流转还是处于较浅层次的承包、租赁。而对于抵押、宅基地的流转等法律有严格限制的问题,还没有涉及到。
凤阳县委书记马占文说,县里已准备在小岗村进行宅基地置换试点工作,目前已有初步方案。
方案将建设集中的居住区,仅此一项就能省下1300到1400亩的建设用地。这些土地将被量化为每户的股权,作为农村的土地财产性收入。
如果顺利实施,今后这些土地所产生的利益将留给农民,而不像过去那样进了政府的腰包。
节约的土地可以建设工业区,既能发展工业,也能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
凤阳县为小岗村制定的另一个计划正待安徽省国土资源厅的批准,准备将全村8700多亩土地进行整理,平整的土地既有利于流转,又可以增加土地,据测算,通过土地整理,小岗村能增加260多亩土地,这些将留给村集体。
昔日的“改革先锋”严俊昌也体会到时代的变革。他的几个孙子目前都在外打工,他们对爷爷说以后到城里买房子不回农村了。
“看来以后土地要自动集合到一起了。”严俊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