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开放

被秘书推一下 高岗开枪自杀失败

发布时间:2008-11-06 19:08 作者: 浏览:69次

核心提示:1954年,毛泽东和党中央揭露了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在揭露和批判高、饶反党联盟问题时,毛泽东对高岗的批判是很严厉的。当时,毛泽东有两个心情,一是认为在党的高层不应该出现这样的问题,出了这样的问题,说明建国后,我们的一些干部、尤其是一些高级干部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他们产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他们开始争权力、争地位了,这使毛泽东在震惊之余十分恼怒。二是他过去一直十分相信高岗,可是高岗却在背后搞阴谋。正如毛泽东后来所说的,他“对于高岗、饶漱石,长期没有看出他们是坏人”。毛泽东自己感到,他对出现高、饶事件,是有责任的。

尽管毛泽东对高岗分裂党、搞阴谋的问题十分气愤,也很恼怒,但他出于对干部的爱护之心,还是要挽救高岗的。由于高岗拒不承认自己存在分裂党、搞阴谋的问题,迫不得已,毛泽东只好决定将批评高岗的范围扩大,在中央全会上公开批评。但扩大归扩大,毛泽东最后还是要挽救高岗的。而高岗却死心塌地,对抗组织对他的批评、帮助和挽救,还于1954年2月17日以自杀行为表示他的对抗情绪。2月17日高岗自杀未遂。

1954年2月17日,揭批高岗问题的高级官员座谈会刚进入第三天,便发生了高岗自杀未遂事件。

这天上午,高岗软硬兼施地将值班警卫矫洪良的手枪连同子弹一起要了过来。矫洪良目送高岗上楼后,赶紧到值班室给卫士长白俊杰打电话,报告了这个情况。

白俊杰直奔值班室,找矫洪良了解情况。不一会儿,高岗的秘书赵家梁、董文彬和高的夫人李力群都聚到一起,研究应对的办法。大家的意见是:高岗力气大,不能硬来,要采取软的办法把枪要回来。他们商定,先把高岗稳住,摸清枪在甚么地方,再设法弄过来,在此之前,他身边一定不能离人。于是,他们轮流上楼,以谈工作为由,缠住高岗。

高岗上楼后,走进办公室,坐在椅子上。他把手枪从口袋里取出,放入书桌抽屉,顺手从抽屉里拿出一份信稿,认真翻阅,亲自写上抬头“毛主席”,署名“高岗”及日期“二月十七日”。他又端详一阵,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把信稿装进一个信封里,信封上写了“毛泽东”。接着,他拿过一迭印着“中央人民政府计划委员会”的信笺纸,提笔给周恩来写信,请求周照顾他的妻子儿女。这是一封托孤信,信文很短,不满一页纸,字迹工整。高岗把这页信纸装入另一个大信封,封面写上“周总理”。

做完这一切,他站起身,走出办公室,经过起居室、卧室,进入洗手间,动手刮胡子。不慎,刮破了左下巴,流了很多血。他将血擦洗干净,匆匆忙忙之中,手指也沾上了血迹。他急急忙忙回到办公室,把两个信封涂上胶水,封起来,放进抽屉,又抓出手枪放进裤兜。

高岗把两封信交给警卫,说:“不要交秘书了,直接给王兴悦(机要通讯员),马上送出去。”

在此前后,好几个凑到楼上去的人,都被高岗支使走了。现在,楼下的赵家梁、董文彬和李力群一看这两封信的信封上沾着斑斑血迹,大吃一惊,也顾不得信是写给谁的,一致同意马上拆阅。先拆致毛泽东的信,再拆致周恩来的信──是一封托孤遗书!大家感到情况紧急,必须把问题挑明,制止高岗的自杀行为。于是,所有的人,包括白俊杰、矫洪良等人,都紧跟着跑上楼。

赵家梁跑在最前面,一到楼上,就一边激动得落泪,一边举着信说:“我犯了错误,拆了你这两封信。但是,你绝不能这样做呀,不能呀!”

说着,赵抢步上前,站到高岗的坐椅边上。高岗先是一惊,接着就说:“不啦,不啦!烧掉吧,烧掉吧!”

其他人也紧跟着进了楼上的房间,他们从赵家梁手里接过信件,走到壁炉前烧信。

赵家梁仍很激动,拉着高岗的手,流着泪说:“你千万不要自杀呀!”

就在这时,高岗突然从右边裤兜里掏出手枪,迅速地把枪口对准自己的右太阳穴,扣动板机,“砰”的一响,大家都惊呆了!

高岗掏枪时,赵家梁本能地侧转身,伸出右手去阻挡。就在高岗扣响扳机的瞬间,赵用右手推了一下他的臂肘。枪响了,子弹向斜上方飞去,打在后面的墙上。所有的人都跑上来,把高岗手中的枪夺了下来。

于是高岗自杀失败。时为下午13点45分,人们都还没吃午饭。

毛泽东得知高岗自杀未遂的消息后,十分关注这件事。他指示中央有关部门,对高岗要特别保护,还同意了周恩来做出的对高岗实行隔离审查的意见。毛泽东和周恩来都是出于对高岗的一片好心,怕他再出问题。隔离审查,就是为了保证高岗不出危险。隔离期间,对高岗的待遇是十分好的,他不但在生活上仍然保持国家副主席的水平,而且还照样阅看中央文件,各种书报。为了和缓一些,毛泽东还决定,批评、帮助高岗的座谈会停开一天。后来接着开的座谈会上,大家对高岗批评的口气也放得轻松了一些。大家着重于分析和帮助,上纲的说法少了许多。座谈会后,中央决定让高岗停职反省,在家里写书面检查。那时,中央也没有向全党传达高岗的问题,在中央内部,对高岗批评的调门也逐步降低了。

毛泽东对批判完高岗后如何处理他的事情,是有考虑的,并且已经有了基本打算,他打算在批判之后,高岗也有了初步检查时,还要安排高岗的职务。当然,不会再让高岗当那样大的官了(即国家副主席、东北人民政府主席、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但是,还要保留高岗的党籍,不但保留党籍,还要让他当中央委员,在党内给他安排适当的职务。安排什么职务呢?毛泽东考虑,建国后,高岗自恃有功,骄傲自满,生活腐化,争权夺利,已经脱离人民群众,辜负了人民、特别是陕北人民对他的重托和期望,因此决定安排高岗去陕西省当省委副书记兼延安地委书记,让他到地方去接触人民、特别是陕北人民,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高岗改过之后,再提拔上来,还是要用的。毛泽东十分爱护干部,对高岗也是如此,他爱高岗的才干和能力,也考虑到高岗过去有功,今后还要使用他。
由于中央批评高岗的气氛和缓了,高岗的心情也一度平静下来,他自恃过去有功,仍寄希望于风头过后自己再当高官,因此,那时,他十分注意看报纸,他主要是看报纸上陆续发表的地方选举产生的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名单中有没有自己的名字,如果有自己的名字,他就有希望还当高官。当1954年8月中旬报纸上把全国各地选举产生的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名单发表完毕时,高岗仍然没有看到自己的名字,于是他绝望了。他认定自己再也不能当高官了。他决定再次自杀。1954年8月17日,高岗吞服大量安眠药自杀身亡。

当毛泽东得知高岗自杀的消息后,十分震惊,也十分痛惜。他仔细地询问道:“人死了吗,”他是希望高岗还活着,像上次那样自杀未遂。当确知高岗已死时,毛泽东问:“怎么死的,”工作人员回答说,是吃安眠药死的,还在检查。毛泽东听后,沉默良久,说:“遗憾,终于留不住他。他这个人,斗争性太强,性格过于刚烈。”在毛泽东身边丁作的叶子龙说,高岗是自绝于党。毛泽东说:“话是那样讲,但党内斗争死了人,总是不好的。”毛泽东还对叶子龙说,本想让他(指高岗)还当个省委副书记,去陕北,保留党籍、中央委员,让他回延安工作,他也会愿意的,可是,迟了一步,没来得及讲。如此结局,我觉得遗憾。这事怪我啊! (史料参见杨尚昆:《回忆高饶事件》,载《党的文献》2001年1、2期合刊,以及张聿温:慨亡联盟——高饶事件始末》第465页)毛泽东指示中组部,高岗的子女由组织抚养,还指示中央办公厅,对高岗自杀问题,要向苏共中央通报。

虽然毛泽东对高岗自杀感到遗憾,但他处理高、饶问题,是处理得对的。为了让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吸取教训,毛泽东在1955年3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发表讲话时,专门谈了高、饶的问题,其中特别提到骄傲情绪是危险的。他说:“不要逞英雄。事业是多数人做的,少数人的作用是有限的。”他告诫全党的高级干部,要“永远保持谦虚进取的精神。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