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稻海千重浪
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站在讲台前,给300多名孩子讲述当年开荒种水稻的故事。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他讲述了20多年,讲了多少场他记不得了,听他讲课的孩子小学毕业上了中学,中学毕业又上了大学,可脑海里还装着他的故事。这位老人就是沙井子村当年垦荒青年突击队队长李培环。
李培环深有感触地回忆说:
“1956年的正月初十(2月21日),黄骅县从七区抽调一部分优秀青年组成了垦荒先遣队。他们每人带上一本垦荒证,坐着马车、骡车来到了沙井子村一望无际的芦苇滩上。为后续垦荒大部队搭建房屋。所谓的房屋不是砖房,也不是土坯房,而是地窝棚。先用粗木棍支起人字架,上披苇草,里面平整好,地面也垫上苇草,人就住在上面。说实在的,还不如原始人住的山洞暖和。
冬天苇地上面冻了薄薄的一层,不足20公分厚,人睡在上面,被身子下的热气一烤就化了,地铺就塌下去了,就得重新搭。我们在10天内搭了50多个地窝。
正月二十日(3月2日),1000余名青年男女带着铁锨、镐头开进了芦苇荡,住进了地窝棚,当天晚上,鹅毛大雪从天而降,有一些地窝棚被压倒了。女队员吓得哭了起来,男队员帮助女队员修好了窝棚,人们在寒冷中熬过了一夜。”
李培环回忆说:“开荒那阵子,可真是又苦又累,不分白天黑夜的,每个人都是一身臭汗,吃的是三合面窝头(小米面、玉米面、黑豆面),早晨吃咸菜,中午是红萝卜汤,晚上是青萝卜汤。我们一锹一锹地把苇地翻过去,拣出苇根,平整好,接着开支渠,挖斗渠。在60天的时间里,开挖了10000亩稻田地,平均每人6天开一亩地。这稻田南北长16里,东西宽7里多。接着请农业技术员讲水稻的栽培方法,育秧、插秧,当年亩产达600余斤。第二年,稻秧长势喜人,到秋天,金灿灿的稻穗压弯了稻杆,垦荒队员(此时已成立沙井子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挥镰收割,像山一样的稻捆堆满场院,脱粒后一称,亩产达1023斤,就是除去瘪(biě)子也有1000斤。我们向国家交售180余万斤。”
沙井子村远近闻名了,河北省沧州地区在这里召开了庆功大会,社员在场院里搭起了戏台子,两边贴上了沙井子村解放前后和开荒前后的对比展览。河北省委省政府送来了庆功匾,沧州地委曹专员牵着一匹枣红马,马身上披红戴花,这匹马奖给沙井子高级社,社副主任蔡万发高兴地从曹专员手中接过了枣红马。会场里还有一头生产队养的大猪,足有300斤重,一个小伙子骑在上面,记者给照了像。庆功会由高级社指导员(书记)况奇峰主持,李培环代表青年突击队表示了决心,上级领导讲话祝贺。
会后,况奇峰代表全体社员给毛主席寄去了二斤用黄须菜籽磨的面和2斤大米,表示沙井子人民在旧社会吃野菜,在毛主席领导下吃大米。他们在信中向毛主席汇报了农业社艰苦创业的经过和发生的巨大变化。不久,中央办公厅发来贺信说:“希望你们继续努力,把农业生产搞的更好”。
1958年3月12日,人民日报记者金凤发表了《渤海滩上的鱼米之乡》一文,4月,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社会主义之花》一书,共青团中央给沙井子村互助社团支部颁发奖状。奖状上写着“奖给在1957年组织青年开荒改造盐碱地获得显著成绩的共青团黄骅县沙井子互助社支部”。中央及河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来了,他们祝贺沙井子人民取得的丰硕成果。
沙井子互助社的千斤万亩田是青年垦荒队员的汗水浇涛的,做为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十分高兴,他手下有这样一批敢于拼搏、开拓的共青团员,他不仅给他们颁发了奖状,还要亲自来看望这些好青年。
8月上旬,正是绿油油的水稻灌浆时,胡耀邦来到沙井子村,已经是晚上了。沙井子村早已准备好了大米、鱼虾、螃蟹,还有新鲜蔬菜。大米是自家产的,鱼虾是在大港水库捞的,螃蟹是稻田地里养的,一抓就是一大筐。一会儿,用柴草烧成的饭菜就摆上了桌。真是米甜鱼香,胡耀邦连说真是鱼米之乡。
第二天上午胡耀邦走到田间,察看水稻长势,绿油油的稻田长势喜人,微风一吹如同海洋中的波浪,他高兴地一气走了10多里,真是好大一片稻田,丰收在望。他高兴地在李培环的小本了上写上“远景好,远景好,乘风破浪向前跑。”
下午,胡耀邦又兴致勃勃地登上一艘大渔船游览大港水库,经验丰富的船工徐金横撑船,李培环和警卫们也上了船。船激起浪花,在浩瀚的水库中行驶,惊飞一群群野鸭。当时,北大港水库野鸭多得数不清,它们不仅吃水库中的小鱼,还糟蹋稻田,好端端的一片稻秧,被它们压倒了,秋后收割时,黑压压的一群野鸭飞来,抢稻粒吃,社员们都恨这群小畜牲,那时野鸭还不是保护禽类,社员经常打野鸭,保护稻田。
第三天早上,胡耀邦带着沙井子乡垦荒队员艰苦创业的美好记忆,带着他们美好的心情要回北京了,在村口他和社干部、社员挥手告别,鼓励他们再接再励,获取更大丰收。况奇崎、李培环和社员们站在土路上目送着车队一颠一颠地离开美好的沙井子村。
在垦荒队员们的辛勤汗水浇灌下,沙井子村的水稻年年丰收,真是风吹稻田千层浪。1964年大港地区开发大油田,黑油油的金子从地下喷出来了。为了保护大油田,国家把水引向了大海,水田改为旱田。但是当年段珍贵的记忆却永远留在人们心中。艰苦创业,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始终影响着年轻的一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