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顶住压力 实现价格闯关
1978年12月,广州芳村最先开放河鲜、蔬菜、塘鱼价格,开放部分水产品市场。广州经济体制改革即以此为突破口,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而当时决策过程是怎样的?曾任广州市市长、广东省省长的朱森林有过如下回忆。
广州价格改革有个过程,有一些是前任搞的,从梁灵光到许士杰、叶选平,后来才是我。习仲勋一到广州,就知道广州供应匮乏,“四季如春没菜吃,鱼米之乡没鱼吃”,怎么得了?所以很自然就想从供应问题上做文章。当时有一件事对习仲勋同志刺激很大:市民把兑不了的鱼票(五毛钱)寄到他那里。仲勋同志很有体会,就从副食品、蔬菜开始放开价格。所谓价格放开就是要利用价格杠杆调节农副产品价格,解决物资供应不足的问题。当时广州虽没有把它放在价值规律这个高层面上来认识上,但是实际的操作是按价值规律来办的。
价格放开,与群众关系非常密切。我在从化县任革委会副主任时,对此深有体会。广州当时要求过年供应每户一只鸡,各级供销社要保证负责把鸡收上来,上交到市里,然后供应市民。为完成任务,我与供销社人员一起拿着秤、鸡笼,跑到农户家去收购。因为收购价低,农民不愿卖,卖也是卖瘦鸡。两者关系紧张,闹得“鸡飞狗走”。
价格改革是逐步推进的,当时还没有上升到理论。我们在操作时注重实际,慢慢形成一套办法,这办法在广东是最早的。广东改革不是先从农村改革开始,而是先从城市价格放开开始的。1978年芳村最先放开河鲜、蔬菜、塘鱼价格,此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召开,这是广东最早的改革。1981年到1983年,全市蔬菜、塘鱼、水果等价格陆续放开。到放开猪肉价格时,政府采用补贴方式,把市民因价格上涨造成的损失补回一些。
1984年11月,广州蔬菜价格全面放开,价格上浮,加上天气影响,菜价上涨较大。市民情绪波动,反映强烈。有人说怪话:“形势大好,白菜三毛。”(原来5分钱一斤)有些人甚至写信告到中央,震动中南海。我听许士杰讲,胡耀邦、赵紫阳曾亲自打电话来广东询问情况。但长痛不如短痛,广东和广州不顾“阵痛”,顶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成功实现了价格“闯关”。经过一段时间放开价格之后,价值规律发挥了杠杆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副产品普遍增多,价格逐步回落,并日趋稳定。不仅农民增加了收入,市民也得到实惠。广州价格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全国反响很大。
(摘自《朱森林:广东改革开放若干问题的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