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抗战与蒋介石的巅峰
1945年8月16日,蒋介石在重庆对中国国民发表广播演讲,宣告抗战胜利。
《时代》周刊驻中国记者白修德回忆说:
1945年8月,蒋安静地坐在重庆一间闷气的广播室里准备告诉中国人民战事也已终结。他和平日一样凝固地沉着。他的头顶剃得净光,不着丝毫白发的痕迹。他的咔叽军装上衣毫无瑕疵,不挂勋章,衣领紧扣在喉头,上有斜皮带勾扣着,一管自来水笔挂在口袋之上。广播室荡热,内中的二十个人汗流浃背,只有委员长看来凉快。他调整着角质框的眼镜,看了看面前桌子上紫红色的花一眼,慢慢地对着扩音器用高调而清爽的声音告诉人民仗已打胜。他说着的时候,室外的喇叭传播着这消息。街上人众认识了他明显的汽车,麋集在石砌的建筑之门外,他可以听到轻微的欢呼之声。
他的演讲历时十分钟。突然他的头颅低垂,失眠的眼眶陷凹处见形,在这一刹那的松弛他的平稳之外貌露相,紧张与疲劳在这胜利的关头显现在他人身上……
在公开场合的紧张与疲劳看来并非蒋介石的常态。虽然他领导一个贫穷落后的大国进行了长达8年的漫长战争,最终打败了敌人,但正如丘吉尔的回忆所说,他留下的公众印象,大多数时候“冷静、持重和敏捷”。这个人虽然已经盖棺,但还远没有到给他一个定评的时候,然而不管从哪个角度说,做为当时中国名义上的最高统帅,他带领全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都是他一生中最精彩的篇章。
窥抗战前夜的纠结
蒋介石日记近年来陆续公布。据称,蒋介石自1915年开始写日记,终身保持这个习惯,且1918年之后的日记大多保存完好,不仅为研究他的个人经历和心理提供了最佳的材料,也足以作为近现代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
九一八事变之后的历史为中国人所熟知。这里简要摘取1931年9月18日到1945年8月15日的蒋介石日记数段和一些演讲、训话和文章材料,可以看到这一段历史在蒋介石那里的反应。应该申明,在这段时间中的大多数时候,蒋均总揽中国政府的军政大权,其反应有公私两个方面的价值。
天灾频仍,匪祸纠缠,国家元气衰鄙以极,虽欲强起御侮,其如力不足何!
蒋介石日记·1931年9月19日
日军既占沈阳城,必不肯随便退出。余知日人对我东北之心理,宁使其东京或日本三岛全毁,绝不愿自动退出东北也。
1931年9月21日,蒋介石对国联公共卫生处长的讲话
非与之一战,对内对外,皆不能解决也。
蒋介石日记·1933年1月17日
在兵力绝不相等的国家,如日本同中国作战,即无所谓正式的决战,非至日本能占尽中国每一方里之土地,彻底消灭中国之时,不能作为战事的终结,两国开战之际,本以占领政治中心为要着。对中国作战,如以武力占领了首都,制不了中国的死命。
1934年12月,蒋介石化名“徐道邻”在《外交评论》发文,讨论中日关系
和平未到完全绝望之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
1935年11月19日蒋介石在庐山报告
以上各条见于九一八事变之后、卢沟桥事变之前。蒋介石一边继续图谋国内政治的统一,一边预计到中日之间将发生更加全面的战事,南京政府着手整备军事,为战争做准备。
突如其来的举国抗战
上周的专栏已经提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十年,中国的政治经济中枢在沪宁一线。这个政治经济轴心的统辖范围,沿长江上溯可以抵达安徽和湖北,向东南发展及于江西和福建,向南则覆盖湖南和广东、广西。距离轴心越近,对南京政府的向心力就越强,渐远则渐衰。北方经过中原大战,足以抗衡南京的力量,要么被打散(如冯玉祥),要么易帜归顺(如张学良),又或者表面臣服(如阎锡山),但当地军政格局延续军阀割据之势,并不在南京掌控之中。九一八事件之后,日本人盘踞东北,觊觎华北,形势日益复杂严重,更加削弱了南京对北方的控制。长江上游的云贵川各省,距离南京路程遥远,加上幅员辽阔,有天险可恃,南京虽然借助追击红军,安插军事力量逐渐深入这一带,但远谈不上控制当地军政事务。此外,西北有“三马”,康藏有土司,外蒙古和新疆也操于地方势力和苏联人手中。1934年长征结束之后,红军占据陕西和山西交界地带,并且逐渐向东扩展,游击范围离西安越来越近,最后与坐镇陕西剿匪的张学良部东北军防区渐呈犬牙交错之势(张学良与中共交通往来日渐增多,由敌对而结盟,最后才酿成了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
以上这幅图景,即是战前蒋介石和南京政府所面对的政治格局。1935年后,日本加快了蚕食华北的步伐,驻扎中国的日军醉翁之意不在酒,不断挑起事端,彼国内政治也日趋激进,内阁权力逐渐往右翼军人手上集中。中日全面开战的风险日甚一日。南京不得不中断了追求政治统一的进程,开始把原计划用于经济开发的资源挪用来加强军备。
倭寇已在卢沟桥挑衅矣。彼将乘我准备未完成之时使我屈服乎?……决心迎战此其时乎?
蒋介石日记·1937年7月8日
战事一起,则地无分东西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幼,均应抱定为国奋斗之决心,与敌做殊死战。如有中途妥协与丧失尺寸土地者,即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之罪人。军人守土有责,虽战至一兵一枪,亦必与敌抗战到底。
蒋介石1937年7月16日庐山国事谈话会上的讲话
此次抗战成败得失固难逆料,但统一局面必可因益见巩固。
蒋介石日记·1937年10月31日
只要我能抗战到底,则国际情势终必演变而日本终归失败也。
蒋介石日记·1938年1月12日
目观今日敌机轰炸武昌与汉阳之凄惨,以及人民与士兵死伤之悲痛实不忍心之至!战例:凡最高统帅必在后方者,不令其见闻军民在战场之惨景俾专心主持最高之战务,而无所动其心也。今余既任最高统帅而此身又不能不在前方指挥镇摄,且事必躬亲,此余处境之不同,不而已而为之耳。
蒋介石日记·1938年8月13日
我之兵员数量大过于敌。我军各期作战之初,约以三师人数抵敌一师。若就全局而言,我军几以八师或十余师人数与敌军一师对战,然若不能战胜敌军者,且取守势,故敌军用锥形战术,突破我正面之一点,即可动摇我阵地,此我军不敢攻势之误也。
蒋介石日记·1938年11月10日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日战事肇端,半年内两国军队先后会战于太原、淞沪、徐州和武汉,经过短暂整合的中国军队和国防力量,显然难以有效地抵挡优势日军的进攻。中国军队在短时间内折损了一半以上作战力量。从日记中可以看出,卢沟桥事变发生之后,蒋对是否立即与日本进入全面交战状态尚存疑虑。内政未靖、军备不整,当是他犹疑不定的主要的原因。
誓将日本拖入持久战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国民政府驻地先易于武汉,再易于重庆。
徒凭满腔热忱与血肉,而与倭寇高度之爆炸弹与炮火相周旋于今三年,若非中华民族,其谁能之?
蒋介石日记·1940年8月21日
呜呼,倭寇必欲毁灭我全家与绝灭我子孙者,乃如此之毒也。
蒋介石在浙江奉化老家和重庆住所屡遭日军轰炸后所记日记·1943年1月2日
河南灾区,饿殍在道,犬兽食尸,其惨状更不忍闻。天呼!若不使倭寇从速败亡,或再延长一二年,则中国势难支持。
蒋介石日记·1943年4月11日
随着政府前往西南内地,北大、清华和南开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于1938年迁往昆明。西迁的师生大抵走三条路线,其一从广州经海路抵达越南海防,再经滇越线进入云南;其二由广西出镇南关,绕道越南河内后乘火车到昆明;第三路则深入内地,从长沙出发,步行经湘西入贵州,最后抵达昆明。战争初期,中国军队执行防御作战任务的同时,空前的民族大迁徙也大抵沿着与上述路线相同的方向进行。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学校与不愿在日占区生活的国民,都纷纷从华北、华东和华南向云南和四川等地麋集,长江上的货轮日夜不停地将工厂和物资从即将沦陷的战区向西南转移,其中很多是国民党政府十年建设期间兴办的工业精华。机器在运输的时候分拆成不同的部件,又在西部的崇山峻岭中重新组装,生产消费品的工厂在长达数年的时间中勉强支撑着后方日常生活,内迁的军工企业也在缺乏原料的情形下勉力运作,美国的军事援助大量进入中国之前,这些工厂维持着中国军队的部分军需。
中日之间的军事对抗是沿着主要的交通线进行的。战争初期的几次会战之后,日本军队先后控制了津浦和京广铁路。这两条铁路是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从1938年开始,成了日本人的后勤补给和运兵线,而海军舰船还在源源不断地将军队从日本本土运到中国。
日本意图速战速决,短时间内迫使中国投降,但围绕长沙进行的旷日持久的战事,成了整个中日战争的一个缩影。武汉沦陷之后,日军从广州和武汉包抄长沙,意图打通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占领洞庭湖周边的稻米产地。中国军队则布下重兵进行防守作战,全力扼守这个通往大后方的门户。前期的拉锯战一直延续到1942年,中国军队曾将长沙烧成一片焦土,这种悲剧性的战术目的是防止日军长久占领此地。但这并不是长沙苦难的终结。两年后,这里又再次成了两国交兵主要战场。整个战争时间,长沙像一块磁石,一个漩涡,将双方数十万军队吸引到此地,厮杀数年之久,彼此都损失惨重。自西向东流淌的长江以及多山的西南地理为中国政府提供了战略纵深,战争最后如中国的战略家蒋介石和毛泽东等人设想的那样,逐渐陷入了旷日持久战的消耗战的泥淖。
这种没有尽头的战争是日本的噩梦,最终妨碍到日本军部的战争路线图的实施。对中国来说,虽然是战略上的必须,但也是一枚过于苦涩的果实。中国的经济和政治也因此被拖入到崩溃的边缘,直到1941年12月7日,才迎来了期待已久的转机。
中国独自对日作战4年半之后,日本袭击了美国太平洋舰队在珍珠港的军事基地,把美国拖入了战争。这次轰炸是一次教科书式的战斗行动,在战术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功,但在政治层面上,却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中日战事自此成了两大军事同盟之间决战的一部分。
蒋介石在第二天的日记中写道,“抗战政略之成就,本日达于极点”。从1937年以来,中国的战略目标之一就是使中日战争国际化,以促成一个太平洋上反日同盟。这个同盟是中国存亡的关键所在,但它的形成如此缓慢,几乎耗尽了中国的资源。
美国出兵大大加快了战争的进程。三年半之后,德国投降,欧战结束。美军掉转枪口,开始向太平洋战场转移。日本军部不得不筹划在失去本土的情形下作战。1944年,他们发起开展以来最强大的攻势,试图打通并控制从中国东北直至印度的大陆交通线,将中国和整个东南亚最富饶的稻米产地变成对盟军作战的后方基地。然而,尽管中国军队已经疲弱不堪,却仍然一如既往地不断粘着和损耗着日军的战力。
成为“新亚洲”的领袖
日军久久不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战事断断续续进行到了第二年。到了8月,杜鲁门命令美国空军向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了一颗原子弹。至少14人当即死亡,城市夷为平地。几天后,日本天皇宣布投降,二战由是而结束。
到了战争后期,作为同盟国对日作战的主战场,中国在战略上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国际地位也随之快速上升。在美国对日宣战之后,中国正式对轴心国同盟宣战,同时宣告这些国家与中国签订的所有不平等条约一律废除。随后,英美与中国进行了废除旧约、签订新约的谈判。1942年10月,废约谈判结束,外国逼迫中国签订的所有不平等条约均告废除。
蒋介石日记载:“此乃总理革命奋斗最大之目的,而今竟将由我手中达成,中心快慰无言以喻。”
1942年,中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在此之前,蒋介石已经经罗斯福的提名,成为盟军中国战区的最高统帅。在美国总统罗斯福看来,独立抵抗日本5年之久的中国已经证明了自己的重要性,因此足以与美英俄并列,成为国际社会的四强之一。
次年,欧洲战事发生转折,11月,中英美三国首脑在埃及开罗会晤,就战后对日作战和战后远东问题进行讨论。
这是蒋介石一生中唯一一次参加国际高峰会议,也是他作为中国政治领袖而在国际上得到认同的巅峰。丘吉尔在回忆录中说,“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蒋介石。他的性格给人冷静、持重和敏捷的观感。这时他的名望和权势都在顶峰。”
开罗会议后发表的宣言声明:日本攫取的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自此基本有了保证。
作为一战时期英帝国的海军大臣,丘吉尔始终不脱老派帝国主义者的色彩。他拒绝与蒋介石讨论收回香港的问题,在后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回忆录中,提到蒋介石的时候常常带着讥刺的语调。但说到1943年的开罗会议,他也不得不略带胸闷地承认,“在美国人眼中”,蒋“是世界重要角色之一,‘新亚洲’的领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