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从学潮领袖到大学校长
8月刚刚送走谢韬先生,9月3日李昌先生又走了。近几年,李昌先生不如谢韬先生引人注目。但让谢韬成为大陆政治思想焦点的《炎黄春秋》杂志,其顾问班子正是杜润生、李昌、于光远、李锐四位前中顾委委员。
李昌享年96岁,一生可称波澜壮阔。他三十年代就读于清华大学,正逢中华民族危亡之秋,毅然投入一二九学生运动,他先后被推选为清华大学民族解放先锋队大队长,北平民族解放先锋队总队长和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全国总队长,成了一代学潮领袖。他在此期间加入中共,又赴延安任中央青委组织部长。中共建政后,担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成为胡耀邦的搭档。1956年,中共召开八大,他作为一二九运动的代表,当选候补中央委员。文革后期,和胡耀邦一起整顿中国科学院,起草《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的汇报提纲》,在反击右倾翻案风中又一起挨批。“文革”结束后,他再度主持中国科学院工作,参与调整科技、教育和知识分子政策,创办中国第一个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他全力支持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参加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此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呼吁为1976年天安门事件彻底平反。在中纪委书记任上,率先提出精神文明建设,提议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防止少数人或个人独裁,保护改革人士,维护雇工党员的党籍,加快农村经济发展。1989年胡耀邦去世,他十分悲痛。因反对镇压学潮,加上女婿万润南是民运名人,成为整肃对象,和杜润生、于光远、李锐一起在中顾委挨批,暂缓党员重新登记,直到一年后陈云发话才过关。李昌晚年继续为政治改革呐喊。直到中共十六大时,已经90岁的他还向中央建言,删去宪法中的无产阶级专政,恢复公民的迁徙自由权利。赵紫阳去世,他不顾官方阻拦,执意去赵家吊唁。
1935年的学潮和1989年的学潮,成为李昌一生的两个分水岭。前者把他推向政治前台,后者把他挤到政坛边缘。时事造英雄,学潮出栋梁,这几乎成为中国现代史的规律。前一次学潮的领袖,反对镇压后一次学潮,正是学潮领袖的本色。学潮领袖,往往都有出任大学校长的梦想。五四运动的学潮领袖傅斯年曾经出掌北京大学、台湾大学,罗家伦曾经出掌清华大学、中央大学,都书写了教育的华章。李锐、李慎之都有当大学校长的愿望,而没有实现的机会。李昌是幸运的,他从50年代到70年代,先后出掌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他爱教育,爱学生,不拘一格降人才。特别是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11年间,把这所原来并不起眼的学校,办成了国内著名的高等学府。他享有教育家的美誉,赵紫阳在80年代初曾提议他出任国家教委主任,只是胡耀邦需要他到中纪委任职才作罢。
数年前,我因为帮助李昌夫人冯兰瑞联系回忆录的出版,几次到他家拜访。好友范泓为他作传,也邀我和李昌老一起就餐。当时他的听力已经衰退,只能听他侃侃而谈,无法和他交流。但他对国家前途的关切,仍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李昌走了,中共党内民主派的重镇又少了一位。呜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