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开放

章立凡:上海绅士李平书

发布时间:2010-12-14 19:29 作者:章立凡 浏览:121次
以保境安民为宗旨的地方自治精神,一直为上海士绅所遵循
 

上海市民自发纪念静安区“11·15”大火中死难的同胞,举国同悲,也令我想起一个人——上海地方自治运动的领袖人物李平书,他也是上海救火联合会的创始人。

李平书(1854-1927),生于江苏宝山高桥镇(今上海市浦东新区)一个中医世家。1886年以优贡获朝考一等后,赴广州、香港、澳门、西贡、新加坡等地考察政治经济。1900年后入张之洞幕,历任湖北武备学堂总稽查、提调。1903年转任江南制造局提调,兼中国通商银行总董,轮船招商局、江苏铁路公司董事。

李平书是中西文明对撞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知识精英。他曾襄理《字林西报》笔政,逐日发表时论,介绍西方,对比探讨中国积贫积弱的成因。他研习传统中医学,名列晚清一代名医,曾与名医陈莲舫创立医学会、中西女子医学堂、南市上海医院(今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他大力兴办实业,曾涉足保险、垦牧、面粉、水电、交通等众多实业。

针对当时流行的学习西方坚船利炮的“强国理论”,李平书曾剀切分析其本末倒置的错误:“今之言西法者,但言其电线之捷,开矿之利,与一切船之坚、炮之巨、枪之快,以为富强即在于是,而不知此皆其皮毛也。”他指出,西方之强在于“上下通情”,中国之弱出于“上下隔阂”,主张从改造国民性、改革政治制度入手,推动社会改良。

上海开埠以后,市民社会成长迅速。李平书热心公益,是上海地方自治运动的首倡者,对上海旧城市政的近代化贡献巨大。1883年,他考察英租界自来水公司后,率先将这一新设施引入城厢和法租界。1905年,他与地方士绅集议创设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推行地方自治,并出任领袖总董。该局董事以上各职均由选举产生,任期届满改选;相关章程条例的制订及通过,亦遵循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具备民主自治的基本特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后,总工程局改称自治公所,李仍任原职。

李平书希望通过地方自治开启民智,推广政治文明理念,与租界建设一竞高低。他曾撰《上海三论》,讨论上海之过去、现在与未来,并抒发其理想:“十年后,法政讲习所、乡约演讲所分区遍设,加以改良之新戏曲、新弹词感移人心,无论上等社会、下等社会,人人知公益之当先,私利之当后。其进化如此。他如消防队、义勇队保卫地方,并佐巡警所不及。若此者,在他年为已熟之果,在今日为方萌之芽,爱护此芽而勤于灌溉,必有发达之一日。”

在李平书主持下,总工程局接收城厢内外道路、路灯管理权,统一巡警编制,兴办地方初等教育及慈善机构。四年中开辟修建道路60多条,桥梁50多座,又新辟、改建城门,疏浚河浜,修筑驳岸码头。民初在南市创办电车公司,是为上海旧城有轨电车之始。

1907年,李平书在上海推行禁烟运动,并联合五家体育会组成南市商团公会,自任会长。同年8月,组织上海救火联合会,当选首任会长。自1866年中国第一支近代化城市消防队在上海公共租界成立以来,租界消防一直与世界先进国家同步,但不负责租界以外地区;华界消防起步于1882年,民间各救火团体各自为政,组织、装备落后。上海救火联合会将华界划分若干火政区,建立了火警钟楼,统一调度消防团体,提高了救助效率。

上海商团及救火会虽为民间守望相助型组织,但配有相应装备,也具备准军事团体功能。辛亥革命爆发,各省纷纷独立,上海同盟会领导人陈英士与立宪派的李平书达成共识。在随后的两派联席会议上,陈的“上海首先发难”动议引发激辩,在众望所归的李平书支持下,起义方案获得通过。11月3日上海光复,李平书以自治公所的名义发布安民告示,接管地方行政;11月6日,出任上海军政府民政长及江苏省民政总长。两天后,自治公所改名市政厅,上海出现了有史以来第一个地方自治政府。

李平书一生淡泊名位,虽参与革命,其出发点“以保全地方,勿伤民命为要义”。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陈英士在上海组织讨袁军,李平书联合上海县各社会团体组成上海保卫局,采取了中立立场。这种以保境安民为宗旨的地方自治精神,一直为上海士绅所遵循。

章立凡:现代史学者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