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南:解放前的清华民主墙
清华梦影之一
解放前,清华只有一栋女生宿舍,名静斋。 四栋男生宿舍,斋名分別为:新、明、善、平。这五栋宿舍的斋名,大概是取自《大学》里的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国治而后天下平”。四栋男生宿舍集中在一起, 明斋居中, 善斋、平斋和新斋分居左右。 明斋后面就是全校唯一的一个学生大食堂。 全校男女生每日三餐都在这里用餐,这是必到之地,每天都要一而再、 再而三的必到之地。大饭厅向南的一面墙壁,包括窗户,便成了最理想的信息集散地。大字报、 中字报、 小字报、 壁报和漫画,什么都有。同学们关心时局、政局、战局, 正所谓“风声、 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面民主墙是当时学生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战场。
民主墙上,随你指点, 任君评说。可以落款,也可以不落款。落款可以真名实姓,也可以虚名假姓。 笔名、 学号、社团名和宿舍号, 也都可以用来落款。民主墙无人管理,谁爱写就写,谁爱贴就贴。写不写,写什么,贴不贴,贴在哪里,那是你的自由。不要批准,无须注册,无人阻挡,更无人敢揭撕。所以有人说,那时的清华园真像个小解放区。何以见得?有当时的大字报至今犹存的实物为证。
饭前饭后是民主墙前活动的高峰时刻,同学们在这里张贴、观看和议论。周末和假日,有校外来人观看,本校教职员工也来观看。 我保存的这张照片,展现了当时民主墙的一角 。前面站立的是前来看大字报的清华训导长、机械系教授禇仕荃。 他愿意在看完大字报后,在民主墙前摄影留念,以无言的姿态,表示了对身后大字报的支持和校方不干预的态度。 大字报写的是:“我们赞成罢课”,下面是一大片签署的学号。 另一张写的是:“我们要走进城去,喊出人民的痛苦,向人民高呼出我们奋斗的决心,我们建议游行!” 。从大字报的内容及观看人的春末夏初装束,可以判断出,这是1947年5月20日“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前夕的民主墙。< 照片待补 >
毛泽东说,学生运动是内战的第二战场。第二战场的烽烟,常常是首先出现在民主墙上。1946 年10月11日,国民党军队进占华北解放区重镇张家口,蒋介石得意忘形,立即下令召开国民代表大会。11月15日会议开场,12月25 日通过伪宪法。12月24日晚是圣诞夜, 驻平美军海军陆战队第一师的皮尔逊,在东单广场强奸了北大先修班女生沈崇。 无耻的暴行激怒了中国人民,民主墙上一片愤怒的抗议声。12月30日,北平学生举行了“抗议美军暴行大游行”。两天后,1947年1月1日,也就是蒋介石为庆祝伪宪法出笼,下令全国放假三天的第一天,民主墙上贴出了题为《恭祝宪法完成》 矛头直指蒋介石的大字报。一时围观如堵,耻笑声不绝。我保存了这张大字报的照片。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算来已64年了。 照片已发黄, 幸而字迹仍清晰。嘻笑怒骂,讽刺挖苦,也是战斗。奇文共赏,照录如下。其中一些词句,也许今天的年轻读者已不易了然,故作了一些注解。
恭祝宪法完成
一元肇始,万象更新。祥云呈瑞,紫气东来(1)。五百年必有王者兴(2),六十载而有蒋公出。 神圣英武,继秦皇汉武之余威;睿智聪明,岂敬瑭(3)世凯(4)所可望其项背(5)。先安内而后攘外,史籍昭然(6);由白相(7)而登主席,千古奇迹。呜乎盛哉!集代表于一堂,嘘声震耳;费国帑之亿万,皆大腾欢。运筹帷幄(8),曹锟(9)自叹弗如;琵琶遮面,青衫几曾泪湿(10)。许身革命,一心还政于民;是非功罪,自有史家评断。历时四十余日,宪法再成。开万
世之伟业,奠洪基于永固。自生民以来,未有如斯之盛者也!
吾侪黎庶(11),涕泣之余,诚惶诚恐,山呼万岁而赞之。其文曰:巍巍蒋公,功在民国。弈弈神采,万众依归。披荆斩棘,一统中华。我武维扬,三军解甲。民情熙治(12),万象回春。诚既明兮又以武,六十老翁兮复何求?身体力行兮礼义廉(13),威震四海兮五六七(14)。放假三日,以资庆祝。漪欤盛哉,阿彌陀佛!
筹 安 会(15)
正义联合会(16)
中正(17)元年元月元日
(1) 传说老子出函谷关,关令尹喜见有紫气从东面来,他料必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青牛而来。后人因以紫气东来为祥瑞。此处是反语。
(2) 语出《孟子,公孙丒》。意为历史每过约五百年,必定会有很有能力的贤者出现。
(3)石敬瑭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卖国贼。后唐时为河东节度使,镇守太原,却向敌人契丹乞降。后得以攻灭后唐,被册封为帝,建都洛阳,史称后晋。石敬瑭割幽燕16州与契丹,并年献帛30万匹。称契丹王为父皇帝,自称儿皇帝。
(4)即袁世凱
(5)项是后颈,背是背脊,意为石敬瑭和袁世凯的卖国程度,还在将介石之下,远不及蒋介石。
(6)蒋介石当时的政策是把全力剿共放在第一位,对日则采取妥协,先安内后攘外政策,首见于1931年7月23日,再见于1932年庐山五省清剿会议。
(7)上海方言,白相是游玩。白相人则为游手好闲的人。
(8)运筹是策划,帷幄是军中帐篷。引申为:在密室中策划机要事情。
(9)曹锟是袁世凯培养出来的直系军阀首领。掌大权后,于1933年逼黎元洪总统下台,以五千银元一票收买国会议员,选他为大总统。
(10)语出白居易的《琵琶行》:“...犹抱琵琶半遮面...江洲司马青衫湿。” 此处喩蒋介石遮遮掩掩,让伪国大代表捧他为总统,他在暗中高兴得不觉流下眼泪。
(11)黎庶=黎民=老百姓,吾儕黎庶=我们老百姓。
(12)熙治是清明安宁。民情熙治是说,老白姓生活在清明安宁之世。此处是反语。
(13)1934年2月,蒋介石在南昌,一面剿共,一面为控制人民思想和巩固统治,提倡新生活运动,自任新生活运动促进会会长,标榜礼义廉耻。解放前,上海最高建筑物国际饭店的楼顶上,即树立了这四个大字。此句有礼义廉,而“无耻”。
(14)此句有五六七,而独“忘八”。
(15)筹安会是袁世凯恢复帝制的御用组织,杨度为理事长,鼓吹君主立宪,自称其目的是“筹一国的治安”。因以“筹安会”为名。
(16)沈崇事件发生后,北平学生成立了“抗议美军暴行联合会”,国民党则于同时搞了一个与之对抗的“正义联合会”。
(17)蒋介石字中正,正好作为年号。<照片待补>
以下是另一张大字报贴出前后的情况:
1948年8月,北平特种刑事法庭公布黑名单,第一批249人,其中清华32人,第二批74人,其中清华27人。8月19日,特刑庭发出传票。8月20日起,国民党军警及所谓人民服务大队以抓人为名,包围了清华园4天,最后也只好按学生自治会提出的6个条件,徒手入园检查。结果连一个名单上的人也没有找到,草草收兵。此时,以报导学生运动为主要内容的清华旬刊也被迫停刊。国民党以为,清华园从此可以太平无事了。可是,事与愿违,暑假过去,民主墙上照样热气腾腾。新选出来的学生自治会决定,要有自己的喉舌, 打破新闻封锁,刊物出版不了,出版《大字报》,以大字抄写的形式,贴在民主墙上,内容有国内外要 闻,学运消息,评论等。那时的教育部,为推行电化教育,发给清华一台美制飞歌牌收音机(多可怜,一台收 音机,就叫电化教育)。同学们把它领下,收听国内外广播,包括新华社的广播,择要选用,作为《大字报》消息来源之一。
1945年12月1日,国民党在昆明枪杀了四位参与反内战、争民主活动的老师和同学:潘琰、于再、李鲁连和张华昌。各地师生奋起抗议,是为 “一二,一” 运动。
1948年12月1日是“一二,一”运动三周年纪念日,我作为《大字报》的编辑,为这一期的《大字报》写了一篇评论,和同学们一起抄写,把这一期的《大字报》贴出去了。在写、抄、贴完后,意犹未尽,我想把这篇评论,贴到社会上去。那时我正为上海的《展望周刊》写稿,正一连刊登了四篇:《华北王的苦挣》,《是谁不要安定》,《南行声中话迁校》,《梁山道上行人多》。于是,提笔写了第五篇《此时此日一二,一》,临时取了个只用一次的笔名:周铃, 把民主墙上那篇评论全文引用进去,让清华民主墙留下历史的烙印。
时光流逝,一晃已是64个寒暑。偶然忆及,前尘梦影,少年情事,涌上心头。谁承想,下面所附的当年《展望周刊 》的一篇通讯及其中引用的一则清华民主墙上的评论,多年后,竟还在箱底。翻出来,思绪万千,仍能让我回忆起:那峥嵘的岁月, 那风起云涌的民主墙。
此时此日一二,一
(清华园通讯)
周玲
(写于1948年12月2日。载于1948年12月18日上海《展望周刊》第3卷第7期。刊出前5日,即1948年12月13日,解放军进抵清华园外,开始兵临北平城下。)
风沙漫天,大地冰封.北国此刻已是冬的季节。清华园里的落叶早给扫叶人扫得不知去向。静寂的园子显得份外的安谧。“一二,一”又在这个季节开始的时候来到了清华园。在今天缅怀起三年前当年的情景:民族大敌递出降书,政协召开前夕,前途一片灿烂远景,曾感奋了多少中国人。一日复一日,一年复一年。
世事沧桑,几经变幻,到如今,极目中华大地 ,真是那堪回首话当年。
年年此日,岁岁此时,住在清华园里的人总忘不了这一天。在北国晴朗的高空下,远向西南的一角遥祭。
云天万里,关山重重,遗志未竟,而战火越烧越红。人人惋惜,千载一时的良机,在人们不智慧的抉择下,终于永逝。而身受目睹的人,更忘不了那沸腾了的山城。洒在高原上的鲜血。当时所不需要的,事实上是更多的存在了。死者言犹在耳,生者能不内疚?
三年来,世界在变动,中国也在变动。在变动中,这一个日子又来了。是时日的久远冲淡了人们的记忆?是鼙鼓震天吸引了注意力?是多年现实麻痹了心灵?是....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三年后的今天,反而会看不见许多悲戚的面孔,带着内疚的表情。而在过去的两度的今天,是抬头就看见的。没有了任何纪念仪式,除了中午听见沉重凝缓的钟声 ,一下下地自闻(一多)亭传出。人们低着头,将默祝、誓言,借西北风而飘向西南。此外,似乎是忘却了这一个日子。我找不出这些改变的原因。当我正在怀疑人们对于血肉的记忆会消失得这样快的时候,猛抬头,看见学生自治会贴在民主墙上的《大字报》,又觉得我的怀疑似乎是多余的:
[三年前的'一二,一“,在反内战争民主的旗帜下,我们倒下了四个最英勇的旗手。从这一天起,手榴弹炸醒了每一个沉睡的人,血光也照亮了人们的眼睛。这一天的历史告诉人们:是谁要进行反人民的战争,是谁不要民主,是谁要残杀手无寸铁的青年学子。
三年来,我们含着眼泪,怀着最深的仇恨,曾经两次的度过了这一个沉痛而又悲愤的日子。我们时刻没有忘怀过躺在西南高原天空下的伙伴们。踏着血迹,紧跟着这面旗帜,全中国学生一直走到了”六,二“。
历史也是够无情的。今天我们已经没有了任何幻想,争民主的队伍找到了确切不移的方向。方向摆在每一个人的面前。今天我们带着仍然免不了悲痛的心情来遥祭。但此刻的心情又是兴奋而又满怀着希望的。
因为,血债血还的日子就在明天。]
愿北风将这些话语,吹向滇池水边,烈士墓旁。<照片待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