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冉:为毛泽东诗词配画的傅抱石文革墓地被毁 子女挨整

发布时间:2012-02-13 20:53 作者:周冉 浏览:98次

本文摘自《文史参考》2011年12月下半期 作者:周冉 原题为:傅抱石:“笔墨当随时代”的困惑

傅抱石没有出生在书香门第,却有与生俱来的艺术家气质。那些带有时代标签的艺术品还是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这到底是艺术妥协于政治的表现,还是政治环境下孕育出的艺术之花,也许是令所有画家和看客都困惑过的难题。

11月17日,北京瀚海秋拍中,傅抱石在上世纪60年代创作的《毛主席诗意册》从1亿元起拍,以千万元阶梯持续加价,经过数轮竞价,以2.3亿元成交,成为本场最高价。

艺术从来不可能遗世独立,她总是最真实地反映他所诞生的年代。毛主席诗意画是傅抱石最重要的一类代表作品。这些极富时代特色的书画作品,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

仿制“赵之谦印”声名大噪

傅抱石出生于1904年,本名长生,他出身贫寒,父亲是南昌街头的一个修伞匠,家里跟艺术根本不沾边儿。

长生从小就在父亲做生意的这条街上打零工,跟着裱画店老板学看画,在刻字摊学刻字,很快显现出这方面的天赋。长生在邻居的帮助下完成高小学业,考上师范学校学习,还有了正式的学名--傅瑞麟。师范学校是免费的,但母亲孱弱多病的身体,却成了17岁的傅瑞麟心头一块实实在在的心病,他必须想办法挣钱。傅瑞麟开始利用自己最擅长的技艺,仿制印章。毛头小子傅瑞麟仿的“赵之谦印”,居然瞒过了很多行家,因为质量高,傅瑞麟得到一笔可观的收入。

制假虽然利润丰厚但毕竟不是光彩的事,没多久傅抱石就被曝光了,很多买到假货的人都愤怒抗议,事情闹到了学校。但傅抱石幸运地遇到了一个可以包容他的校长,他非但没有因为这件事被开除,反而因此名声大噪。

因为很喜欢石涛的画,他自号抱石斋主人,后来干脆改名傅抱石。研究石涛是傅抱石一生的重要工作,对于偶像,他不是简单模仿,而是主张学习古人的创作精神,借鉴古人对大自然的感情,这种思想后来也体现在他的画作中。

后来,傅抱石干脆打出抱石斋主人的旗号,以自己的名义刻印,开门迎客,求印者络绎不绝,他们全是冲着他造假高手的名声。18岁的傅抱石靠自己的力量摆脱贫困,顺利从师范学校毕业。

“贵人”徐悲鸿与郭沫若相助

1930年,傅抱石被保荐到师范学校教书,也是在这一年,他结识了当时中央大学艺术系主任徐悲鸿。

傅抱石没有大学文凭,在母校教书处处受到同事的排挤,生活并不如意,他听说大画家徐悲鸿来到南昌,便带着一包袱画,特意去请教。徐悲鸿惊异于这个年轻人的才华,鼓励他出国深造。可傅抱石只是一个穷教员,哪有钱出国,徐悲鸿当场表示“经费困难,我给想办法”。

徐悲鸿拜访了当时的江西省主席熊式辉,请他资助傅抱石出国留学,将自己创作的巨幅国画送给熊式辉:“就算你们买我一张画吧!”熊式辉终于答应,但资助款额只有一千五百元,不够去法国留学,只好改去日本。

1933年,而立之年的傅抱石赴日本东京帝国美术学院留学,拜师于著名美术史家金原省吾,学习美术史和雕塑。留学日本期间,傅抱石拜见了因“四一二”政变而流亡日本的郭沫若,二人自此建立了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正是在郭沫若的反复鼓励和热情帮助下,傅抱石在日本举办了首次个人画展,并把自己多年的篆刻作品结集出版,郭沫若还为傅抱石的篆刻集《摹印集》题写了书名。

傅抱石对郭沫若十分敬重,每逢郭沫若生日,他都会或大或小地画上一幅画,以表祝福。五六十年代,郭沫若身居高位,也正是他保护了傅抱石免祸,帮助其提升政治地位。

1935年6月,母亲病危,傅抱石没拿到毕业证书就离开日本回国,之后因为经济问题未能再回到日本继续求学,他的老师金原省吾不得不将毕业证书邮寄给他。一回国,傅抱石就被徐悲鸿安排到中央大学任教。

傅抱石与徐悲鸿并没有实际上的师承关系,但交往甚密,然而二人在艺术理念上竟完全相悖。傅抱石不同意徐悲鸿的所谓改良中国画的观点,而是主张完全尊重中国传统艺术。

打破笔墨约束独创“抱石皴”

傅抱石早年主要是师法古人,留学日本后,研究吸收了日本人的画法,以横山大观、竹内栖风、小杉放庵等人的作品为主。他作品中的大片墨色横刷纵抹,都以大片颜色覆盖。

抗战爆发后,傅抱石应郭沫若之邀,曾短暂加入过国民党。1938年,傅抱石进入国民革命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后随三厅撤至重庆。在重庆,傅抱石迎来了他艺术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当时他携全家住在重庆沙坪坝金刚坡,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上常题有“金刚坡下山斋”。

入川八年,是傅抱石画风大变的一个时期,他的山水画取材大都来自于现实生活,表现金刚坡下、成渝道上的当下美景,反映巴山夜雨的情景意趣,他自己说:“画山水在四川若没有感动,实在辜负了四川的山水。”

傅抱石作画,行笔快而富有激情,惯用长锋羊毫散锋画法和破墨点法。在用大斗笔画泼墨时,常常一口气画下去,直到黑枯锋散,却不再蘸墨和水,使纸上的效果由水分极大的泼墨,渐渐转向散锋乱皴渴墨,这种只从真山石感受效果出发的皴法,是傅抱石独创的,人称“抱石皴”。这种皴法以气取势,磅礴多姿,自然天成,也成了傅抱石“打破笔墨约束的第一法门”。金刚坡后的傅抱石已然是大师了。

当年徐悲鸿聘任傅抱石时,曾告诫美术系的负责人说:傅抱石只宜教美术史,他的画虽好,但不宜教学。傅抱石不仅是画家,还是位美术史家,他的《中国美术史》全稿数十万字,卷帙浩繁、史料丰富,是其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

认罪书老手,指导别人“写作技巧”

傅抱石为人豪爽,讲话常常无所顾忌。50年代,各种运动不断,三反五反、思想改造、反右运动,每一次傅抱石都是重点打击对象。特殊时期,大家讲话都特别小心,傅抱石却“屡教不改”。在学生眼中,傅老师中长身材,面白皙,经常穿一身半旧洗褪色的长衫,右边口袋里总装着香烟和火柴,显出一副不修边幅、落拓不羁的学者风度。

那时候他曾在人前大讲自己和张道藩、陈立夫的关系。一次在一场关于篆刻的讲演中,他竟然举例齐白石为蒋介石刻印,说“蒋中正印”四个字刻得好极了,听的人都出了一头冷汗。后来有人问他为什么一定要举这个例子,傅抱石不明就里地说:“我谈得那是印章的艺术啊!”

刚开始时,一开大会傅抱石就呼呼大睡,鼾声震天。因为曾在国民党的最高学府国立中央大学任教多年,傅抱石一直没有获得政治认可,各种检讨不断。他无所顾忌的言谈和行为,也让他常常成为被揭发和斗争的对象,傅抱石时常需要写深刻的“认罪状”,一到运动就写,一写就很多页,以至于他写的认罪状竟然比发表的论文还多。

因为轻车熟路,傅抱石成了写交代材料的老手,还热心指导比他年轻的宋征殷“写作技巧”,告诉他要怎么写才会过关,用什么语言才算合格。不仅如此,傅抱石还在好友的批斗会上坐在第一排给对方打气,在众目睽睽下给被批斗者递上清凉油。如果不是郭沫若的保护,傅抱石这种大大咧咧的性格,在那个年代下场可能会很惨。

傅抱石的长子小石当时是中央美院的学生,思想积极,却被打成右派下放劳动,最后造成右手残疾。渐渐地,傅抱石为人处世开始小心谨慎,身心疲惫,他曾无可奈何地自叹:“何以至今心愈小,抵因以往事皆非。”这段时期,傅抱石有一幅《平沙落雁》,画面寥廓,意境悠远,一人望着茫茫大江自在弹琴,似在向大江和天空诉说胸中苦闷,应是画家的自我写照。

傅抱石忙于应付各种政治运动、政治检查,根本无暇过多从事创作。为了适应政治形势的需要,傅抱石也曾有选择地创作若干政治题材作品。早在1949年,傅抱石就曾画过一幅用朱砂重彩表现海陆空三军的新年画,歌颂了人民解放军,却失去了自己的风格,他试图加入到时代艺术潮流中,但结果并不精彩。

高喊“笔墨当随时代”风行美术批评界

儿子傅二石说:在父亲傅抱石的作品中,其中有一类就是“构写前人的诗,将诗的意境移入画面”,如以屈原、李白、杜甫、辛弃疾等古代诗人的诗词为题材。

1950年,47岁的傅抱石开始以毛泽东诗词为题材作画。当江苏省国画院的画家们都全力奔赴工农业生产一线体验生活、采风写生的时候,傅抱石正全神贯注进行《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诗意》的创作,体现出与众不同的政治敏锐度。

《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诗意》为傅抱石带来了广泛的声誉。傅抱石是新中国美术史上最早探索毛泽东诗意山水画创作的画家。如今,大多数研究者也肯定了他在这个题材方面的开创之功。

瀚海拍卖中天价成交的几幅毛泽东诗意画,便是这个时期的作品。《毛主席诗意册》共八开,每开33×46.5厘米,创作于1964-1965年间,八开册的内容分别为“韶山诗意”、“芙蓉国里尽朝晖”、“虎踞龙盘今胜昔”、“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寥廓江天万里霜”、“登庐山诗意”、“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风展红旗如画”。这一时期,傅抱石的作品中没有了文人的忧郁伤感,取而代之的是光明向上,“一看就知道国家生活在光明的时代里。”

对于这种转变,傅抱石自己很是认可。1958年,傅抱石拜访时任中国文联主席和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时说:“'不食人间烟火'这句话,害了我大半辈子”。

1959年,傅抱石观赏贺天健画展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说:石涛不止一次地说:“笔墨当随时代”,脱离时代的笔墨,就不成其为笔墨。贺老的成功处,我想就在这儿吧。他还大声疾呼:“思想变了,笔墨不能不变。”“脱离党的领导,脱离群众的帮助,笔墨!笔墨!我问您有何用处?”

“笔墨当随时代”一语自傅抱石使用后,从此风行于美术批评界,艺术家创作毛泽东诗意画的风气也刮遍全国。有观点认为,大量的毛泽东诗意画,真正接近诗人气质情怀的却很少。过于强烈的个人崇拜,造成了艺术家无法以平常心看待毛泽东诗词,也就无法设身处地感受和理解诗词所蕴含的真实意境。因为总在力图表现出毛泽东诗词的宏大气势,画法相对单一,这些作品又往往显得强悍奔放有余而精妙含蓄不足。

从1960年开始,已经较少描绘“时代标签”性的作品,而是以他习惯的诗意化的方式来表现新事物、新生活。他的一些表现现实生活、生产建设的实景写生作品,多是在建设工地上的速写,仅作为绘画创作的素材。

1960年9月,傅抱石率领江苏国画工作团开始了二万三千里的旅行写生。在长达三个月的旅行期间,这批江南画家瞻仰革命圣地,参观祖国建设成就。傅抱石的“韶山组画”走红,画韶山、画延安、画其他革命圣地,成了中国画家们描绘的主要题材,画家们开始由一般意义上的风景写生,转变为专门以革命圣地为题材的创作。

从1950年初直至1965年9月去世,傅抱石将当时发表的36首毛泽东诗词全部进行了诗意的诠释,而他的毛泽东诗意画不下一二百幅,事实上,毛泽东诗词也为傅抱石的个人创作提供了一个适合的舞台。这些画中最著名的,要算悬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他与关山月合作的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

好画都是醉后而作

傅抱石得意作品上常印有一枚方章:往往醉后,他的好画皆是醉后而作。傅抱石作画前必须一瓶酒下肚,作画时也要喝上几口。他家中有一口大缸半埋地下,装满泸州大曲。抗战时期,由于烦闷,傅抱石有时从早上睁眼到晚上睡觉,不吃不喝,入口的只有大曲。

1959年7月,傅抱石与关山月一起应邀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幅山水《江山如此多娇》。那时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粮食供应都十分紧张,哪还有酒喝。喝不到酒,傅抱石一点创作灵感都没有,用他自己的话说:“没有酒,连笔都拿不动,挥不开。”

没办法,傅抱石只好写信给周恩来“要酒”。周恩来特地派人给他带来好酒,《江山如此多娇》才顺利完成。但这幅画他并不满意,因为长期画小画,他认为最后的成品反而不如他之前画的小稿。1961年,国家经济好转,傅抱石也有了好酒,他到北京提出想重画这幅巨作,但周恩来考虑傅抱石年纪大了,画这样的大画很耗费精力,就说:“我看算了吧,这一张已经很好了。”据说当时傅抱石从南京坐火车到北京,一路上酒不离身,火车到站后,卧铺下堆满了酒瓶。

书画史上,饮酒作画的名家也不在少数,吴道子曾为了一壶美酒,无偿为寺院创作壁画。王羲之书写自己最得意之作《兰亭序》也在微醺之时,醒来后这位大书法家发现,自己怎么也找不到原来的感觉,此般佳作必为偶成。

1963年时,友人劝他为身体着想少饮酒,他说:“悲鸿只活了五十八岁,明人大画家唐寅还不如悲鸿,我今年已是虚度六十了,即使死也不算短命。”1965年,傅抱石身患高血压、心脏病,医生已禁止其饮酒,但没用,因为没有酒就没有傅抱石。他作画时“左手握玻璃杯,右手才能落纸。”这一年,傅抱石应邀为新落成的上海虹桥机场作画,作为享誉全国的大画家,主人给予了热情招待,每日觥筹交错,加重了病情。回到南京家中没多久,傅抱石突发脑溢血身亡,死时只有62岁。

傅抱石死后不到半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中国美术界遭到史无前例的打击,很多画家不是坐牢就是被打成“右派”,甚至被活活打死。死去的傅抱石被江青点名,他在雨花台的墓地被捣毁,家被查抄,子女挨整。

傅抱石没有出生在书香门第,却有与生俱来的艺术家气质。他生性随意,把酒当歌,却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难得地保留了自己特有的那份细腻和美好。那些带有时代标签的艺术品还是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徐建融说:“傅抱石有幸而早逝,如果天假其年,他的艺术又将成为怎样的一种面貌,实在不能不让人担心。”笔墨当随时代,这到底是艺术妥协于政治的表现,还是政治环境下孕育出的艺术之花,也许是令所有画家和看客都困惑过的难题。

推荐 推荐0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服务号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