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阳:邓小平关于我国共同富裕道路的基本战略构想(中)

发布时间:2012-03-14 21:47 作者:王占阳 浏览:148次

10.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须突出地解决共同富裕问题。邓小平指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搞共同富裕。我们要的是共同富裕,这样社会就稳定了。社会稳定,才能发展经济。”“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

11.实现小康后就要着力推进分配制度改革。他在南方谈话中提出:“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后又进一步指出:“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

12.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要逐步转变政府经济职能,从抓生产建设转向抓分配。邓小平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这实际就是要从根本上调整和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内涵和外延。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也各不相同。改革开放初期,还是计划经济为主,企业主要是政府的,基础设施又很薄弱,政府的首要经济职能自然是抓生产建设。但到市场经济初步形成、基础设施也已相当完备时,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就应转向解决更紧迫的也是市场经济自身不能完全解决的分配问题了。这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内涵。

13.实现共同富裕关键是公平分配。邓小平指出:“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邓小平还提出:“要研究提出分配这个问题和它的意义。”这实际就是提出了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方面展开和实现新的思想解放的重大任务。通观邓小平著作,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最重视的实际不是公有制,而是公平分配。

14.实行“差距适中”的市场社会主义分配制度。马克思设想,在计划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先实行按劳分配,再实行按需分配。邓小平则看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分配实际是按生产要素分配、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的混合体。于是他从市场经济的实际出发,转而提出了市场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大原则,这就是:收入分配的“差距太小不行,太大也不行……我们的政策应该是既不能鼓励懒汉,又不能造成打‘内仗’。”这就指出了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根本方向。

15.政府主要依靠实行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推进共同富裕、防止和克服两极分化。实行分配制度改革,政府应当和能够做什么?邓小平的答案是实行社会主义的国民收入再分配。他在论述这种未来的共同富裕之路时所强调的,始终都是公平公正的再分配,而不是按劳分配,这就指出了政府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和共同富裕的主要努力方向。

16.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和共同富裕要掌握分寸,既不保守也不冒进。邓小平指出:“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把目标定得不切实际,也不能把时间定得太短。”实现小康后推进分配改革,并不是要立即实现共同富裕,而是要以合理制度保障国家继续走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上。

作者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政治学教研室主任、教授(本文上部分见3月1日本版)

推荐 推荐0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服务号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