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俊新等:粤军将领为红军长征让路 建国后成“历史反革命”被杀
本文摘自《红广角》2012年第8期,作者:叶俊新 马志康 官碧红,原题:为红军长征开方便之门的严应鱼将军
长征壮举可歌可泣处甚多,而湘江一役,红军八万锐减为三万余,审之则无不咋舌汗津。湘江仅为蒋第四道封锁线,在粤北的前三道红军缘何能“18天无战事”胜利通过呢?是中共能“坐天下”三大法宝之“统一战线”发挥了极大威力!何长工也因成功地进行“罗塘谈判”而在党史里记上了重重一笔。上世纪八十年代“罗塘谈判”真相由何长工在《粤赣风云》披露后,经多方努力,在谈判中作了特殊贡献的平远人严应鱼(严碧生)也终于沉冤昭雪,获得过“建功固宿”文虎勋章的辛亥革命元勋、孙中山革命政策的忠实执行者、抗战将军严应鱼的形象逐渐在平远人民和热爱民族统一的爱国者心中高大起来。
1965年,郭沫若莅临平远,现场题词毛泽东《清平乐·会昌》赠平远县委(现为省一级文物),其可谓意味深长。该诗背景是在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最艰难时,中央苏区北东南三面均连连失利,而何长工为司令员兼政委的粤赣边区却“风景这边独好”,这真是个奇迹。在第四次反“围剿”中,中央苏区达到鼎盛时期,其势力发展到平远石正等地,1933年8月28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密令》称:挺进平远大柘罗浮,将这一地带造成游击区域,即已把时属平远的大柘、石正、大信(罗浮)三区和此线以北的东石、八尺、仁居、差干等区乡与寻乌一起划入了红22师发展范围、粤赣军区第二作战分区;而到1934年的南方战线,“敌我”双方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表面上大军开进轰轰烈烈准备战斗,而实际是小打小闹中互通有无“盐上米下”等搞边境贸易。以平远为例,在粤赣省时期,不仅石正、东石经常有红军活动,在平远大柘、八尺、仁居、差干等寻平边境山区,挺进游击队也活动频繁。根据《平远县志》,民国期间平远河有木船621艘运行,来往于赣南至平远县大柘、坝头圩、差干圩、长田圩等陆运大米、食盐、黄豆、布匹、火柴、煤油、杂货的挑夫3000余人、马120匹、骡350匹、驴50匹,当时,每天从坝头圩运出食盐10万多公斤。大量证据说明,平远等地是中央苏区反“围剿”提供给养、开发钨矿、发展出入口贸易以及统战工作重要门户。平远作为中央苏区南大门最前沿,当地党组织和革命群众很好地履行了职责。中央苏区南方前线粤赣省后期仅有红22师几千人的正规部队,何长工等执行统战政策及战略战术,无疑给平远等地革命注入了活力。“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毛泽东词既真实再现了“南方战线统战和谈的稳定局面”①,也为极端困难中的中央苏区寻找出路。
为打破蒋军封锁,1933年4月和9月成立的粤赣军区和粤赣苏维埃政府均指出其主要目的和责任是“开发钨矿、发展出口入口贸易”。根据《何长工回忆》:周恩来要求他接任粤赣军区去当司令兼政委的任务“一是要建立一个巩固的后方;二要注意同南线对手、广东军阀陈济棠的统战工作。陈对蒋介石来说是很顽固的地方实力派;三是补充前线;四是供给给养”。在南方搞统一战线如此顺利成功,自然非中共一厢情愿,不单有陈的利益取向,具有民族大义的陈前方将士的配合也是极其重要的原因,而在1933年后直到抗战期间一直驻防在粤赣闽边区的严应鱼其地位作用更是举足轻重的。从历史文档和回忆资料分析,严应鱼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及“三大政策”的忠实执行者。
一、严应鱼在辛亥革命中“建功固宿”
严应鱼(1888~1951),字碧生,平远县仁居城南村人,其故居小树庐, 2008年被广东省政府批准为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严应鱼与姚雨平、林震等革命志士交契,很早就加入同盟会。1908年,姚雨平到平远中学,发展同盟会会员有“数百人之多”。此年,严应鱼考入广东陆军速成学堂炮兵科,其刻苦训练,射击特优,期间由其日本教官介绍赴日本士官学校进行了短期培训。毕业后,任广东新军见习官并参加了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1911年,为响应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姚雨平任广东北伐军总司令进行北伐,严应鱼任混成协炮兵营副营长。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但南北和议未成。姚雨平奉大总统命率粤军于1月上旬沿津浦铁路北进,讨伐清廷,渡长江时,又颁渡江誓师文,军威雄壮。姚派林震为前敌总指挥,设总部于蚌埠东站。粤军北进至江苏之固镇,与清军张勋、倪嗣冲所部发生遭遇战,大破之,追至宿州城外,复与清军大战。敌方骑炮占优势,但粤军英勇杀敌,以一挡百,从拂晓战至下午3时,清军大败,退出宿州,粤军乘胜追至徐州南之夹沟,后一战而克徐州,北追30里,张勋败走济南,革命军军威大振。其他各路北伐军,同谋大举,京津震动。清廷觉大势已去,难以恋战,清帝宣统乃于2月12日宣布退位,南北和议遂成。中华民国建立之初,财政困难,有时国库仅剩“10块银元”之说。固镇、宿州、徐州三战为和谈壮威,意义甚为重大。
在跟清兵张勋部作战中,林震所部严应鱼“在各种距离中,指挥炮兵射击,命中率高,清军以彪悍之态势临我,而无法迫近我阵地,反为我步兵还击而溃散”②,严屡立奇功,破格晋升为营长,并获“建功固宿”二等文虎勋章。不久,北伐军改编为第四军,严应鱼升任二十二师炮兵团团副。北伐军自行解散后,严应鱼先后在徐树铮、陈宦等部及番禺警察大队任职。
二、严应鱼是响应统一战线的“有功人员”
陈济棠主粤时期,严应鱼在陈部任职,曾兼广东军事学校(燕塘军校)教官。1933年任独一师第二旅少将旅长,驻防粤赣闽边境。蒋介石发动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后,1934年夏,严部奉命开往筠门岭。
民国平远县长秦庆钧是严应鱼至交,根据《严应鱼夜述与红军谈判停战的经过》介绍:粤军与中共联系紧密,陈济棠属下的严应鱼旅,“多是武(平)、平(远)、寻(邬)的子弟兵,与苏区的红军不无香火因缘,现在虽严厉对垒仍不愿互相残杀”③ ,下面是《何长工回忆》关于“罗塘谈判”的记录,从中可看出严应鱼及其将士作出的特殊贡献:
“ 一九三四年九、十月间,忽然周恩来同志的通知,要我急去瑞金有要事相商。……根据目前党的统战策略思想及政策,我们准备与陈谈判。在场的军委副参谋长叶剑英同志,兴致勃勃地嘱托……,周恩来交给何一封由朱德亲笔写给陈济棠第八师师长黄质文的信:‘黄师长大鉴: 兹应贵总司令电约,特派潘健行、何长工两君为代表前往寻邬与贵方代表幼敏、宗盛两先生协商一切。予接洽照拂当感!专此顺致, 戎祺 ,朱德手启 ,十月五日’” 。
“来到筠门岭赤白交界处的羊角水附近,天色已晚,前来迎接我们的是对方陈济棠独一师二旅长严应鱼(严碧生)的心腹特务连连长严直率全连和严旅长的四名轿夫等,并派旅参谋长韩宗盛负责接待和保卫工作。严连长同我一见面就悄悄地讲:‘何先生,我听到了你们的宣传,看到了你们的宣传,是啊,我们与贵军都是炎黄子孙,真不愿意看到中国人打中国人!’为掩人耳目,他们还为我们专门准备了两顶花轿,每遇岗哨盘问,连长就高声说,‘这是司令请来的贵客’,把他们喝令回去,故一路畅通无阻。经过轿夫的跋涉,轿子抬到罗塘镇一处寂静的山村,在一幢崭新的两层小洋楼门前停下了。这里是独一师二旅所在地。我们被安排在楼上,对方谈判代表住在楼下。翌日,在楼上一间不大的会议室里,密谈开始了。经过连来带去三天三夜的谈判,终于达成了以下五项协议:一、就地停战,取消敌对局面;二、互通情报,用有线电通报;三、解除封锁;四、互相通商,必要时,红军可在陈的防区设后方,建立医院;五、必要时可以互相借道,红军有行动事先告诉陈,陈部撤离 40华里,让红军通过。红军只借道而行,保证不入广东腹地。红军人员进入陈的防区用陈部护照。”
根据原平远县长秦庆钧1985年7月4日撰文说明:“陈济棠与红军协商停战,双方都由代表出席商谈,正面人物都不出名,由代表们全权处理。红军方面潘健行、何长工代表朱德,陈军方面,杨幼敏(系师部参谋长)代黄旭南师长;韩宗盛(系旅部参谋长)代表严应鱼旅长。当时是严应鱼告诉我的。《羊城晚报》印得不清楚,后来我托朋友在北京借得何长工原本,复印了几页回来。”
下面是严应鱼轿夫李春霖(李被严带回平远定居)关于“罗塘谈判”何长工形象描述:“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割禾的时候(那时的水稻只产一季,生长期长,要秋后才能收割)。一天,严碧生要特务连连长严直带领全连和我们的两顶轿子去筠门岭羊角水接客。从旅部罗塘到羊角水差不多三趟路(粤赣边俚语,一趟为十里)。我们吃过午饭动身,到那里等了一阵那边的人才来。走在前面的是个大个子。严直把他领到我的轿前介绍说这是何先生。我请何先生坐了我的轿。还有一个人想不起了他姓什么,坐了李绍记的轿。起轿后,由特务连前后护卫着向罗塘飞走。一路上,严直咋咋呼呼的,不让歇气,差点累死。何先生走的时候,又是严直带着我们送他们到原来的地方。分手时,何先生握着我的手说:谢谢你,老乡!说完还掏出一块光洋送给我。那时军队发饷,只有当官的才发大洋。我们当兵的发的都是‘双毫’镍币,这块大洋我好久好久舍不得用。”④
依秦庆钧回忆,严应鱼言谈中极为反对蒋“攘外必须安内” 政策,“周恩来、朱德利用蒋、陈间的矛盾,运用统战政策,向陈宣传中国人不要打中国人,同胞不要互相残杀、枪口应一致对外的道理”。在红军顺利通过粤北三道封锁线的“粤北18天”,“始终两方都未开过一枪”,“当时负责指挥警卫旅少将副旅长兼第二团团长黄国梁,系增城人,与叶剑英系云南讲武堂的同学,极不愿意碰到相打,接到这互不侵犯指令,心情舒畅,多方设法饬属避免与红军接触,让红军安全通过”。
依据1992年4月17日《南方日报》报道,根据广东省高级法院杨秀珍审理:1934年10月,伍伯藩任国民党独一师第6团团长,坚决执行陈济棠部与我工农红军签订的5项停战秘密协议,为江西工农红军突围长征让路,工农红军胜利通过其防区。他还奉严应鱼旅长之命,送给红军200箱子弹及食盐等,这对我工农红军和中央机关的安全转移,起到了重要作用。1934年10月,严应鱼担任伍伯藩所在的国民党独立一师旅长。当时,他令其所部忠实执行与红军签订的停战协议,为江西工农红军突围让路,其所起作用重大,据此,杨秀珍认为严应鱼应属有功人员。
三、严应鱼是抗战将军、开明绅士
孙中山先生富有民族大义,后期高举反帝大旗,“联共”,关注民生,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历史证明严应鱼是孙中山政策的忠实执行者和社会实践家,爱国绅士。
1985年2月26日秦庆钧撰文反映:“我之喋喋不休欲为严案平反,以其影响统战——三胞工作甚大。严自日本军官学校毕业回国后,即在燕塘军校任教官,他的同事及学生现在还多在台澎金马。例如现在台湾赫赫有名的余俊贤(平远人)亦是严的学生,严保其入陆大的。又如台湾的李扬敬是严的拜把兄弟亦是上司。在美国的李汉魂与严交情亦厚。1945年我在平远时,日寇拟由猴子岭进攻兴梅,李曾派严为梅蕉平埔守备区少将司令。”
1986年1月24日,《中共广东省委落实统战政策领导小组办公室(86)号落政字17号》文件对严应鱼的评价是:“严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北伐战争、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都做过一些有益于国家民族的事情,这主要是:1、1934年严当陈济棠粤军独立师第二旅旅长时,曾奉陈济棠令派代表与我红军谈判,并派警卫连连长迎送和保卫参加寻乌谈判的红军代表何长工、潘汉年等同志,谈判后即遵照协定放开渡口让红军主力突围,同时送了一些食盐和武器给红军;2、1945年2、3月严任兴梅地区少将总指挥,受李汉魂委派率领团队在猴子岽与盟军配合堵击日寇有功;3、蒋介石发动内战后,严辞职在家,没有参加内战;4、1949年严响应李洁之和平解放兴梅地区的号召和其内兄温蒲乡一道与中共游击队代表黄戈平同志签订和平解放平远协定,并指使其侄(警察局长)严若寰起义,令其长子严江强辞去常备中队长职务,促进平远县的和平解放。严又曾任燕塘军校教官,其学生同事现多在台澎和金门任职并有一定地位。据此看来严是一个爱国志士,对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统战对象”⑤。
1936年 6月,粤桂军联合发出通电,以“北上抗日”收复失地为名,揭起反蒋旗帜,称为“六·一事变”。蒋介石对陈济棠部属采取分化、收买手段以搞垮陈。蒋要曾养甫携一万光洋,以师生、同乡的关系,面见严应鱼,劝他反陈。时任第一集团军第十一师师长的严应鱼予以拒绝。陈下台后,严部为蒋收编,令严为广东省潮惠师管区司令,严托病不就,去职还家。严家居期间,充分利用本县资源,走实业救国路,先后办起了炼铁厂、造纸厂、樟树油厂和香菇木耳作坊,产品在抗战初期畅销赣、粤、闽边境。
1944年冬,广东省政府迁至平远。经姚雨平介绍,省府主席李汉魂请严应鱼出山,委任他为梅(县)、蕉(岭)、平(远)、(大)埔守备区指挥部副总指挥兼第七战区长官司令部驻平办事处主任,少将衔。严与县长秦庆钧联合中共游击队,协同保卫平远等地。日寇北犯丰顺,严应鱼奉命率四县地方团队一万余人开赴猴子岽,配合其他部队与日寇作战,严炮再显神威,奋战五昼夜,歼灭敌人五千多人,迫使日寇退回潮汕⑥。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严应鱼辞职乡居,经营实业,关注民生,勤俭持家,激励子弟读书,言传身教。严应鱼故居小树庐门联:“小成就验学友;树楷模示子孙”,横额:“诗书根底”“孝友渊源”。前厅横屏严应鱼亲书治家格言:“俭可养家,勤能补拙。唯俭与勤,持家要读。泛爱圣言,兼爱墨说。至理所同,儒墨何别?人贵有恒,教人前哲。容凡至颓,不常作辍。主敬存诚,此心仍彻。处事泰安,家庭团结。明知数义,保无倾诉。示我子孙,奉为圭皋”。
严应鱼热心家乡文化教育及公益事业。1935年倡修平远县志未果,便将清嘉庆二十五年知县卢志孤本翻印行世,并亲为序,此举对保存本县文献,功劳甚大;由严兴建了“茂培小学”,还捐建平远二中校舍、仁居小学藏书楼、仁居城南小学前堂等;由严参与捐修的仁居东门青云桥,而今健行。
1951年4月,严应鱼因“历史反革命案”被判处死刑。1982年,何长工发表《难忘的岁月》,第一次将重要历史事实披露于世,接着秦庆钧著文回忆当年严应鱼与自己联床夜话时的谈话内容。1991年7月,平远县人民法院正式宣告对严平反。
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严应鱼将军平反20周年之际,笔者得悉,解放初的平远保卫科长李先生已八十高龄,看到真相后痛心疾首,令其子每岁4月必到将军坟前祭拜。其子感慨万分作诗《悼严应鱼将军》而祭,虽不甚合平仄,但也情真意切,故录其下,以表达平远人民对将军的怀念之情:
菊月风高到仁居,青云桥上望云吁;
小树庐前怀旧远,只身来悼严应鱼。
将军功绩史册存,早有心愿谒君坟;
俗务缠身不由己,梦里时常催访寻。
无名花草满山冈,亲手采来放墓堂;
凭吊何需有仪式,黄烟一样可作香。
岁月轮回梦依稀,将军功绩莫忘遗;
三声冤枉音犹在,九一平反只觉迤。
野旷孤坟冷月昏,杜鹃咽啼摄人魂;
但愿将军早安息,人间自有正气存。
尘封史实已打开,青山含笑百花开;
盛夏响雷还骤雨,疑是将军魂归来。
注释:
①《何长工回忆》P309-327,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12月。
②《平远县志续编》,朱浩怀主编,1975年。平远档案馆。
③秦庆钧《严应鱼夜述与红军谈判停战的经过》,载于《南天岁月陈济棠主粤时期见闻实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22—424页。
④《对一段真实历史的求证———红军长征秘密谈判》,李正堂。而依据《何长工回忆》分析:朱德、陈济棠已采用专用密码互电,起初陈方代表如周恩来所言是杨幼敏、黄师长, 10月5日后最后确定的陈方代表应以朱德介绍信的“幼敏、宗盛”为准,“正面人物均不出名”,“宗盛”为严应鱼参谋(或书记员)韩盛乡,代表严应鱼,两位黄师长均回避或没到。
⑤平远档案馆,1986年档案。
⑥《平远名人传略》2005年出版;《平远县志》1992年出版
⑦姚雨平《新军起义前后及辛亥三月二十九日之役的回忆》及朱浩怀主编《平远县志续编》:“平远虽一片片小县,而先后加入同盟会的不下数百人”。参阅平远统战部资料:1988年10月,广州黄埔军校同学会在册平远籍有4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