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剑:建立国共阵亡将士纪念碑——从尊重历史谈起
一个伟大的民族,一定是对历史充分尊重的民族。对历史的健忘,是一个民族不成熟的表现。选择性的健忘,更是一个民族缺乏智慧的表现。因为这不利于一个民族从历史中吸取以往的教训和失败。因而,尊重历史,始终是一个智慧民族必须坚持的品质。并且,只有尊重历史的人,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一个尊重历史的政党,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很长时期以来,由于对历史的尊重不够,对历史采取选择性记忆和对历史的随心所欲,导致了历史虚无主义,历史成了随意涂抹的小姑娘,所带来的是非混淆和民族的创痛也是十分显然的。改革开放以来,对历史的尊重得到一定程度提升,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例如,正是对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作用的肯定,才使得台湾现在的国民党人对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有更多的理解和认同,两岸才出现了目前良性互动的良好态势。1988年,蒋经国在去世前开放了两岸往来,人们认为有两个重要细节对其产生了影响,一是他看了大陆拍摄的电影《血战台儿庄》,二是看了中共港澳办提供的奉化溪口蒋宅的保护录像带,他认为中共的历史观开始有所变化,对历史采取了一定程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尊重了历史和历史人物,这对他产生了很大的触动。而这两个细节,关键词就是尊重。
只有尊重历史,尊重规律,包括尊重常识,中国共产党制订的各项政策,才会得到广泛认同和持久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在海内外才会有千军万马、山呼海啸和强大的凝聚力。
只有尊重历史,人们才会懂得宽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是需要学习的。宽容也是对原有常识的挑战。例如,20世纪中国社会有过多次内战和军阀混战。从今天角度看,内战或许仍有正义或分正义之分,但内战损耗的无疑都是国家和民族的元气。从国际视野考虑,兄弟阋于墙,只顾忙于自身的内战,就可能给他国以可乘之机。
联想到目前的中日钓鱼岛之争。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固有领土,但现在却被日本人实际占领,这种局面与中国的内战有密切关联。中国本是二战的战胜国,但可能是人类历史最可怜的战胜国,失去的领土没有得到返还又没有得不到战争赔款。1895年的马关条约日本获得中国2亿两白银赔款,相当于日本7年的财政收入,二战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人不仅1分钱都没有拿到,而且日本从来没有承认战败,日本从官方到教科书和媒体使用的都是“终战”一词。
二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败国被盟军占领,当时的中国政府也准备派军队占领日本;作为二战胜利的盟国,完全有能力收回琉球群岛和钓鱼岛,当时美国人也曾考虑将这些岛屿的所有权和管辖权归还中国。可是,忙于内战的中国人已经顾不上这些领土,原准备派往日本占领军派到了内战前线,完全可以索取本属于中国自己的领土,也无精力顾及,牺牲最大的中国人既得不到赔偿也没有拿回本属于自己的领土,中国成了一个只有牺牲而胜利者权利几乎很少得到落实的战胜国。
中国作为人类历史最可怜的战胜国,当然不能完全指责他人,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人自身内战所致。
从国家和民族的融合角度考虑,战胜一方对于胜利的过度宣传,已无多少积极意义,甚至恰恰相反,不仅不能够弥合有可能反而拉大了国家和民族的裂痕。对死亡的官兵来说,无论战败或战胜一方,这些年青士兵的阵亡,实际都是国家资源的损失,都是国家元气的丧失,都应对其亡灵进行超度和悼念。悼念的意义在于,对于当今的中国人来说,就要永远避免任何形式的内战的发生,避免任何国家资源和人力的损失。如若这种观点能够得到认同,那么,在中国诸多的红色旅游景点,特别是20世纪最大内战,即第三次国共内战的景点,例如辽宁塔山,山东孟良崮等,就应当树立国共阵亡将士纪念碑,以悼念已去世的亡灵。并告诫国人,这样的内战永远不应再发生。而这样一个举措,实际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国家和民族凝聚力的提升。而过渡宣传内战一方的胜利,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无助于国家和民族的融合,无助于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建立。
(作者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会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