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开放

国军抗战牺牲将士文革墓碑被扔厕所 遗骨暴露

发布时间:2013-03-14 22:01 作者: 浏览:310次

本文来源:《宁波晚报》2010年9月23日第A12版,作者:佚名,原题:《傅正模之子讲述父亲抗日往事》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政府2日召集多名文史专家,对近日在当地发现的大量人体遗骨进行了考证。专家认为,这些遗骨应该大多属于抗战时期国民党75军预备第四师(简称预四师)的将士。

国民党迁都重庆后,为阻断日军入川的线路,预四师曾在这一入川要道与日军对峙、鏖战近4年。

根据抗战老兵的回忆以及残碑记载,预四师至少有3000余名阵亡将士埋葬在此处。这段历史在《宜昌县文史资料第9辑》中也有记载。

“他们不应该被我们遗忘”

遗骨发现地位于夷陵区黄花乡南边村村委会背后宜(昌)巴(东)高速公路工地的一片山坡上。当地63岁的村民李先爱已经在数十平方米的范围内找到数十截遗骨。多位村民回忆,他们过去在田间劳作时经常会发现遗骨。遗骨的分布范围大约为30亩地。

73岁的村民秦德标出生于南边村,回忆起小时候五六岁时的经历,老人记忆犹新。“1942年,预四师师长傅正模在南边村买下30亩地,用做阵亡将士公墓,并在旁边建了一所野战医院。”

“他们不应该被我们遗忘。”秦德标说,埋在这里的除了牺牲的抗日将士,还有许多当地支援前线、运送生活物资和武器弹药的民夫。

1000余人的团 战斗后仅剩下13人

1938年,预四师师长傅正模带领部队,与日本侵略军正面作战,转战于河南、湖北,参加了武汉保卫战、忻口保卫战、随枣会战和襄樊、沙宜等战役。

宜昌抗战历史研究专家刘思华和简兴安讲述了预四师在宜昌的战斗过程。

1940年6月宜昌沦陷,日军修筑了大量工事,明碉暗堡密布,铁丝网拉满山头,企图步步推进,进占四川。

预四师于1941年春担负小溪塔地区的防守,师部迁到南边村。最惨烈的战役是1941年冬的血战沙坝店子。

一日凌晨,师指挥部向10团下达夜袭沙坝店子日军据点的命令。约2点,主攻团进入预定区域,在离敌军阵地约300米的山地潜伏。当工兵剪第三道铁丝网时,触动了敌人的警报,一时敌军军犬狂叫,照明弹立即升空,我部1000余人顿时暴露无遗。

团长立即下令冲锋。我军一无掩体,二无战壕,一排排被日军火力扫倒,冲一次倒一批。三营营长冒着弹雨,带领50多人从侧面迂回,接近敌阵,连炸敌碉堡两个,接着与300多名日军短兵相接,展开惊心动魄的肉搏战。但因寡不敌众,10团在此次战役中仅剩下13人,其中3个重伤、5个轻伤。

严令禁止种吸鸦片 开办免费学校

预四师来南边村之前,这里称得上“鸦片之乡”,种鸦片的面积超过现在农户种油菜的面积。预四师来后,严令禁止种、吸、贩鸦片,轻者处以罚款,重者执行枪决。一名贩子以卖香烟为名,将毒品藏在伞把子里,被驻军查获后枪决。

宜昌沦陷后,难民涌向这里,大批学童无处读书。傅正模利用鸦片罚款作为经费,在师部所在地借用民房做教室,创办了“刚正民众小学校”。

学校共三个班,六个年级,共160多人。入学儿童免交学费、书本费,笔墨纸张都由预四师供给。

医药奇缺 重伤的将士存活的机会很小

易行锡曾是当年预四师的一个通讯兵,199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夷陵区政协工作人员通过易行锡的口述,整理出一篇《回忆预四师在宜昌抗日的往事》。两年后,年近耄耋的易行锡与世长辞。

这篇回忆文章,详细记录了南边村野战医院的情况。

易行锡回忆,他每天都能看到成批伤员从前线运回。由于日军封锁了运输线,医药奇缺,全靠民工跋山涉水运到野战医院。重伤的将士存活的机会很小。

一次,有个重伤员没法医治了,战友将他抬出去准备掩埋。这个伤员口中喊着:“我还要杀敌报国,杀敌报国啊……”喊着喊着就断了气,在场者无不流泪。

傅正模在离开南边村时,为捐躯的将士立了一块纪念碑,还买了一块公地,请当地的村民易敬香种这块公地,负责每年清明给埋在这里的将士上坟扫墓,以示怀念。

20多位村民建议:建陵园纪念抗日英雄

过去南边村有很多石碑,刻着阵亡将士的编号。石碑在“文革”时期遭到破坏,所剩无几。山坡上头有一块残碑,是傅正模为阵亡战友所立,上面所刻的“不成功,便成仁”几个字依稀可见。

村民易生权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来自中央某大型企业的一位负责人,专门来到南边村,花巨资请大家找一块墓碑:这位负责人的舅舅是国民党军队一位连长,牺牲后就埋在南边村的山坡上。

经过村民们几年的努力,最终在一农户的厕所里,找到了这块石碑。后来,这块石碑被其主人的亲属移走。

秦德标等20多位村民已向当地政府提出申请,建议保护遗骨发现地,建立烈士陵园,以纪念这些抗日英雄。

夷陵区文化局文化科科长杨永泉说,目前文化局已委托南边村村委会把暴露在地表的遗骨收集起来,具体处理措施尚在酝酿之中。

据新华社、《三峡晚报》报道

新闻纵深

傅正模不仅是一位抗日名将,也是一位起义的解放军高级将领。昨天,他的儿子傅应秋、傅克刚讲述了父亲的抗日往事。

傅应秋87岁,现居武汉,傅克刚是傅正模8个子女中的“老幺”,现任珠海市斗门区政协副主席。

“父亲是黄埔1期毕业的,我是黄埔19期的。我们父子俩算得上是校友。”傅应秋说。

1932年1月28日,日军向上海市闸北大举进犯,担任第五军八十七师独立旅第二团团长的傅正模,随师驰沪,支援十九路军抗击日军。

抗战开始后,忻口会战时,傅正模任第十四军八十三师副师长,与日军精锐部队板桓师团正面交战,团、营、连级军官伤亡过半。傅正模右臂受伤,包扎之后,继续指挥作战。

此后的武汉会战中,傅正模的腿部被日军机枪射中,面对冲上来的日军,已不能行动的傅正模掏枪欲自杀殉国,副官一把夺下手枪,冒着枪林弹雨将傅正模背下了战场。

傅正模率领预四师在宜昌与日军作战时,他的妻子包粟晖是师政工队队长,也常常在枪林弹雨中抢救伤员,有一次电话线被炮火炸断,她骑着马冲过去将线接好。

1948年,傅正模在任第一兵团中将副司令时,与昔日黄埔校友陈明仁将军一同率部起义,为湖南的和平解放作出了贡献。

傅正模率部起义后,傅应秋遵父命到香港去接母亲和弟妹,最终全家人来到武汉。新中国成立后,傅正模曾任解放军第一兵团副司令兼第二军军长、全国政协委员等职,1968年病逝于武汉。

据《长江日报》报道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