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星星:如何让苦难转化为正能量
这些年,一大批有知青背景的干部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50岁左右的人,正是“文革”年代的中学生,他们都赶上了插队落户的知青运动。“文革”期间大学停办,那几年的中学生,要么插队,要么回乡,直接就业的很少。这一个年龄段的干部,大多都有知青经历。如今这一代人到了承前启后的时刻,启用他们简直就是自然法则使然。知青经历,和当时的历史环境有关。仔细想来,也算不上什么特别厚待他们。
但是知青经历一时成为一个话题,许多人由此对这一代知青寄予厚望。有人说他们插过队,插队经历比上大学强过不知多少倍。知青时代的苦难经历,相信他们能“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知青苦难”成为一个热词,致使大家对于这一批各级干部寄托着莫大希望。相信他们能带来某种进步和改变。这其中就有人走得更远。比方这样一 种 推 论 :知 青 来 自 上 山 下 乡 运动———上山下乡让年轻人经受了锻炼,这锻炼比上大学不知强过多少倍———那么上山下乡运动功莫大焉。那么“文革”期间的种种折腾,此时都成了锻炼一代人茁壮成长的风雨雷电,砥砺意志的磨刀石。人们眉飞色舞地谈论上山下乡,这一举措俨然成为培养造就一代接班人的大熔炉。
人们往往容易忘记过去的艰难,才几十年,一批人就习惯把苦难审美化。窑洞走风漏雨,回想起来,抬头可以看到天上的星星。步行几十里驱赶羊群,回想起来一路山水草色。甚至久违的大粪,也有一股亲亲的臭味。由此,插队成为甜蜜的事业,“文革”成为甜蜜的回忆。一部分知青个人的成功,使得昨日的苦难充满了诗意。但生活毕竟不是文青幼稚的梦想。“文革”苦难是实实在在的苦难,不是虚幻的渲染的温柔之乡。具体到知青,正如有人质问,你说上山下乡好,你是否愿意自己来一次“上山下乡”?是否愿意让你的子女“插队落户”?没有人愿意再去吃二遍苦,受二茬罪。不论是不是知青运动的幸运儿,知青生活都是人生的苦难记忆,这是没有疑问的。
如果某些人的苦难甚至一代人的苦难能够换来国家的进步,民族的强盛,这个苦难还是值得的。这就是苦难的价值。问题在于,知青上山下乡恰恰是由于领导人错误发动的一场灾难。上山下乡来源于“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有文化有知识必然落后反动,一定要强制赶到偏远的乡村接受惩戒性改造。“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这就是反智主义的“文革”逻辑。生产力先进的城市向落后的乡村看齐,有文化有知识的青年朝着蒙昧无知的乡民塑形。结果是城乡发展一起停滞,整整一代人蹉跎岁月,虚掷了接受教育的最佳年龄段。上山下乡没有也不可能给城市和乡村带来任何发展任何进步,整个城乡大倒退的历史逆流中,这一段惨痛的历史,哪里能献上一曲颂歌。
我也非常反感当年的知青高叫什么“青春无悔”。当年上山下乡并不是这一代知青的自觉选择。一个错误的决策驱逐千万人下乡,他们根本没有选择去与不去的权利。个人的就业权利受教育权利遭到粗暴的侵犯,人人都是绝对权力玩弄的鼓掌之物。那是一个人权保障最为黑暗的时代。和“母亲错打了孩子”一样,所谓“青春无悔”,都是那一个阶段安抚受害人的迷药,我们的人权意识也该觉醒了。
好多知青在这一场劫难中经受了锻炼。那一种无助的生存状态之下,他们为摆脱这种煎熬的奋斗,无论是积极的表现,还是无奈的挣扎,都是可歌可泣的。但是弘扬艰苦奋斗的知青精神,和反思荒唐谬误的知青运动并不矛盾。正如战胜瘟疫,不必歌颂瘟疫,赢得战争,不必讴歌战争。在“文革”中受了锻炼,也没有道理肯定“文革”。苦难毕竟是人生的大不幸,对于国家民族,是灾难创伤。受了锻炼,磨炼了意志,打入底层,了解了民众,也没有感谢苦难的道理。人生还是不走弯路好,国家民族还是避免重大失误好。苦难崇拜是非常没有道理的。由苦难锻炼人进而感谢苦难,这实在是非常不正常的。
现在我们需要思索的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为什么绕了一个弯就成了歌颂知青运动,就成了美化“文革”?这些只能说明,经历了苦难,还要正确的解析苦难。苦难要成为财富,完成灾难的意义构建,更为重要。由灾难记忆的正确解析,实现群体对历史事件的正确共识,历史经验才能起到维护社会正义巨大作用。只有在这个时候,苦难,才能转化成为社会前进的正能量。对“文革”历史研究的严重缺位,使得创伤记忆时时被曲解,这是非常令人痛惜的。不顾事实、不顾逻辑、利令智昏地歪曲历史,完全不在乎千百万知青曾有过的悲惨遭遇、被践踏的青春,费尽心机地用受难者历经磨炼后的辉煌来为苦难制造者涂脂抹粉、洗刷罪恶,使人们忘记苦难、忘记苦难的制造者,这个只能说用心不良。
我们处在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各种思潮都在不遗余力表现自己。从肯定知青领导干部的成长,到肯定知青运动,再到肯定“文革”,一些人的思维沿袭的是这样一个逻辑。一代知青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样的话题,竟然也能和肯定文革这个命题乖巧地链接起来,足见“文革”幽灵仍在到处游走,总有人伺机抓住此类话题做文章。把一代人的成长成熟,归结到“文革”运动,这是颠倒是非,记错了账。知青运动是“文革”的一个组成部分,眼前又有人拐弯抹角拿它说事儿,这不由让我们警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