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开放

耿鼎发:反思文革,呼唤人民民主回归中华大地

发布时间:2013-07-10 22:18 作者:耿鼎发 浏览:115次

——追忆与母亲耿刘氏同监关押的“小小幼女反革命”


来源:传记《耿刘氏和她的儿女们》,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


共识网“人物春秋”栏目《耿鼎发家族冤案传奇》一文,已经择要介绍了发生在“文革”年代的一桩荒唐冤案。哈军工雷达声纳专业的第一期全优毕业生、多年的优秀教师、教研室党支部成员,一夜之间被打成“配合蒋介石反攻大陆的阶级异己分子”;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法执行三级法院的判决和终审判决,竟被宣称是“解放十几年来最大的阶级复辟案”。这是千万冤案中的一个个案,由此不难看出:文革是如何地“无法无天”,人民民主犹如秋风扫地的落叶。传记《耿刘氏和她的儿女们》,除了实录这一通天大案的全过程外,还记录了若干同监关押犯人的小故事。与母亲同在3号房关押的一个“小小反革命”,就是其中的一个。


这“小小反革命”的年龄,据说也有十一、二岁了,但看上去只是一个八、九岁的小姑娘。白净净的圆脸上,有一对会说话的大眼睛。夏天关进来的时候,还光着脚丫,穿一身用农村麻夏布做的短衫短裤。因农村土织的麻夏布又粗又硬,女孩的短裤鼓得像条裙子。她是在田间挑猪草的时候,用割草刀在乡间土公路上,划写了打倒毛主席的反动标语而被捕的。可能因小女孩的家境贫困,生活还远不如这里,她进了3号房以后,居然喜气洋洋、无忧无虑,竟不知自己今后将编入四类份子行列,要度过如何艰难可怕的一生。每到放风的时候,她都像只小喜雀,端起小水盆跳来跳去。她不断地呼喊着奶奶和姨姨,清脆稚气的童声在天井里飘荡,震撼着犯人们的心灵。她似乎来到了一个新鲜、奇特的大家庭;在众多的犯人心目中,她似乎也成为各自的女儿或孙女。她那忙忙碌碌的小手、小脚,她那用红绳子扎起的、摆动着的小辫子,她那对“奶奶、姨姨”们的嗲嗲神态和眷眷孝心,都给杀气腾腾的牢房平添些许温馨和美感,使成年囚禁在牢房中的犯人唤起了对家庭、对亲人的无限眷恋,唤起了对人类真、善、美的响往和憧憬。


平反后,母亲告诉我们,她太欢喜这个小女孩了,就像自己的亲孙女一样。穷苦农家的孩子特别懂事,成天奶奶长、奶奶短地叫过不息。早晨起来,她就要帮奶奶梳头,要奶奶帮她梳辫子。母亲说,由于已判死刑的丁夏氏和几个年青女犯经常被开出牢房,去帮掌管犯人伙食的“李先生”洗菜、烧饭,“李先生”就常常给3号房加一些“劳动粥”。所以,女犯一般能吃饱肚子,小姑娘说家里的生活还远不如这里呢!判刑时,小姑娘哭得很伤心,她不是因为判了12年刑伤心,而是舍不得离开“好奶奶、好姨姨”。我母亲和丁夏氏当时也很伤心,尽管她们自己已被认定死罪,但总觉得这样好的孩子不该遭这么大的罪过,真是作孽啊!


这次公判会的第二天清早,天刚朦朦亮,押赴劳改农场的犯人已经在天井中排队了。几乎所有号房的犯人都不顾一切地挤向小窗的缝隙,争着要为早一步“升天”的同犯们送别,争着要像送别自己的亲闺女、亲孙女那样,目送这个曾经给大家带来过温馨的小反革命。我看着她排到犯人队伍的最后面,背上斜挎着用破布捆扎的小包袱,仍然像只小喜雀。走出天井时,她在犯人队伍后面跳来跳去,两条辫子在前一个犯人的腰部摆来晃去,我的眼泪却止不住向外涌流。永别了,无忧无虑的小女孩,我们这辈子再也没有见面机会了(作者注:因当时我已定为死罪)。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