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开放

丁东:百岁思想家周有光的传记

发布时间:2013-07-17 21:53 作者:丁东 浏览:102次

近日,金玉良女士所著的《老藤椅慢慢摇--周有光和他的时代》一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书是周有光先生图文并茂的传记。文风朴实无华,娓娓道来,从容讲述了传主一百多年的生命历程。我读后感到十分亲切,受益良多。

我是周老的粉丝。记得是八年前的一天,拉丁美洲问题专家张森根先生告诉我,周老读到我们几个朋友的对话《思想操练》,很感兴趣,我去他家一叙。当时周老已经99岁。他的儿子、气象学家周晓平和张森根先生既是中学同窗,又是楼上楼下的邻居。经他们二人引见,我第一次到后拐棒胡同拜访周老。以后,周老每出新书,都送我一册,撰写新文,也赠我一阅。我和谢泳在《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的对话结集成《教育放言录》、《文化十日谈》两本小书,送他指正,也得到他的鼓励。近年我到他家拜访数次,每次听他说古论今,都有如沐春风、耳目一新的感受。过去说,人生七十古来稀。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人活八、九十岁已经不稀奇,百岁老人也越来越多。一般情况下,随着生理年龄进入暮年,知识会趋于老化,观念会趋于僵化。但如果这样看周老,就大错特错了。他除了听力差一些,阅读和表达一点也不比年轻人逊色。他坚持阅读国外最新的杂志,如美国的《新闻周刊》、《时代》,国内的高端媒体更在他的视野之中。他喜欢结交新朋友。看了章诒和的书,就请章诒和来家相聚;还让我给南京邵建、重庆王康捎话,如果来京,请到家中一叙。

周老闻名于世,首先因为他是国际知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参加了“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有“汉语拼音之父”的美誉;作为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的中方三编委之一,参与主持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编译,又被人称为“周百科”;加上他和沈从文是连襟,夫人张允和姐妹四人的传奇为人们津津乐道,娱乐性的媒体也想从中他那里找些谈资。但这远非周老的全部人生价值。周老年轻时代就参与过“七君子”的救亡活动,直到晚年一直保持着现代公民的社会关怀和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他前半生从事经济学研究和国际金融实务,中年以后转攻语言文字学,从比较文字学入手考查了全人类诸文明的源流和兴衰。他曾去过许多国家讲学、交流,古今中外都在他的视野之中,这样宽广的知识背景,这样悠长的人生阅历,中国知识界确实无人能够和他相比。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知识结构,比晚他一辈到两辈的知识分子更新,更具时代感。他不但是时代风云变幻的同步观测者,而且是思想前沿的独立发光体。周有光先生步入茶寿之年,这样高龄还在思考的知识分子,我不知道当今世界还有没有第二人?

我说周老是一位重量级的当代思想家,可能有人不以为然。但只要读过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朝闻道集》,就无法回避他思想家的风采。这本书不是对陈年往事的钩沉追忆,也不是对时事新闻浮光掠影的感想,而是以独特视角对人类文明的重新检阅,对中外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反思,是对国家、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深度观察。周老曾经告诉我,他考查的重点不是翻腾在时代大潮表面的浪花和泡沫,而是水流下面比较稳定的走势。他思考的重点,很多都是当今国人正在讨论的大问题,诸如民主与专制、科学与信仰、历史与真相、理想与现实、大同与小康、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华夏文化的光环与阴影,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文化冲突与文化和谐、金融危机与全球化,围绕这些问题,时下有各种声音,引经据典者有之,不容置辩者有之,剑拔弩张者有之,故弄玄虚者有之。

周老超越了来自苏联的“五阶段论”的历史观,提出了人类历史演进的轨道在经济上是农业化、工业化到信息化,在政治上是神权统治、君权统治到民权统治,在文化上是神学思维、玄学思维到科学思维的历史框架,以此为出发点,他认真地梳理中外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冷静地比较对立各方的优劣得失,心平气和地谈出自己的理性思考。他无意强加于人,读后却让人心悦诚服:在许多争论不休的问题上,周老的意见往往更中肯,更深刻,更具说服力。

周老认为,东方文化应当分为东亚文化、南亚文化、西亚文化,相互之间区别很大,发源于欧洲、兴盛于美国的西方文化,也没有衰落,目前仍然是国际现代文化的主流。先进国家行之有效、正在全世界传播开来的有利于人类生活的知识和事物,就是全人类“共创、共有、共享”的现代文化。舆论津津乐道于大国崛起,周老却指出二战以后世界总的格局是小国崛起,大国衰落,美国是例外。他比较了不同文化传统和制度环境下各国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认为中国目前还是一个在全球化过程中经济刚刚起飞的发展中国家,华夏文化也面临脱胎换骨的改造。应当说,他这些见解,给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送来了一味及时的清醒剂。

周老的思想魅力,不光是让我这样的后生晚辈受到启发,在北京一些耄耋之年的关注国运民瘼的高级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也对他表示真诚的敬意。这不仅因为周老年纪大,更因为周老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周老主张,不但要站在中国看世界,更要站在世界看中国。他是真正具有世界眼光的国宝。他的思想,对于每个有志于复兴中华的国人,都能带来有益的启示。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