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启五:手持“三证”走深圳
28年前,“中英街”的“一街两制”只是传说中的一景,到深圳出差的人们,无不将能够到“中英街”一游作为一个出游目标。今天看来的平常事在当时亲历者的脑海里都会留下深刻印象,本文作者对当年自己经历过的一切,至今仍记忆犹新……
1986年3月,时任厦门政协副主席、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的陈碧笙教授派我前往深圳大学,与该校副校长方生教授接洽学术资料的交流事宜。虽然同为“经济特区”,但从厦门前往深圳必须要到厦门公安局办理一张“边境管理区通行证”。我的证件编号为251,可见当时能去深圳的人委实不多。
我搭乘的是“厦门—深圳”的客运大巴,下午开车,隔天一早到深圳,一路上昏昏沉沉,肚子翻江倒海,一直有呕吐的感觉,但半路还是被司机叫下车吃宵夜咸粥。清晨抵达一个哨卡,有武警上车检查“两证”,既厦大工作证和“边境管理区通行证”,因为后者没有照片,注明要两证一起使用才有效。
到深圳这么不容易,就很想借机看看“中英街”,看看传说中的“一街两制”的奇观。但得到的回复是厦门方面的“通行证”不管用,要进入“中英街”,必须还要有广东省公安厅的“前往边防禁区特许通行证”。这样我的希望就落空了。
后来是方生教授热情询问我在深圳有什么要求,我才告知很想去“中英街”看看,于是方校长请深圳大学校办协助,特事特办,我终于手持“三证”进入“中英街”。
小小“中英街”令我感慨良多,回家后写了纪实散文《中英街小记》,立即被陈水应主编套红发表在《厦门特区广告报》1986年4月号的《绿地》副刊上,留下了自己走街时的所见所闻和真实感受:
那街上最多的是布料,一块块堆得像小山,每块都用英国王子查尔斯的爱妻戴安娜的芳名作为商标,并注明“英国高级布料”、“保证足够二点七米”的字样,每块人民币15元或港币25元,相当畅销。(作者注:当时我的月薪只有58元)。
两个小时的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我感受的是浮华的压抑,加之那天天气阴雨,更令人胸闷气急。
如果说它是购物的乐园,它也是用餐的地狱,一碗面人民币4元,一份饭人民币3元5角,我饿着肚子仓皇离去。出口设有海关,看着那些提着大包小包的人正紧张地接受海关人员的检查,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白驹过隙,今天再回想起这一切的一切,居然已经是28年前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