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开放

程映虹:周恩来为什么不忘日俄战争?

发布时间:2014-08-14 21:34 作者:程映虹 浏览:79次

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但也是日俄战争110周年。前者是日本一家侵华,后者是日俄为了东亚霸权大打出手,把中国东北作为战场,而中国政府却宣布局外中立,把国土让给日俄作为战场,其民族耻辱远胜甲午战争。那场战争的结局是俄国战败,将中国东北的殖民霸权让给日本。沙俄帝国在这场战争中遭受了耻辱,直到1945年通过在最后一刻加入对日战争才报了一箭之仇,通过另一个不平等条约夺回了40年前在中国东北的殖民权益。

所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都是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今天,日俄战争却似乎被遗忘了。

我不久前发表了一篇文章《为什么不纪念日俄战争?》提出了这个问题。后来想起曾经读过的一篇文章:《周恩来坚决不同意苏联在旅顺建日俄战争纪念碑》(秦九凤文,载《党史博览》2011年第三期),它用详细的史料对日俄战争对周恩来的影响,以及周成为国家领导人之后对相关问题的态度做了梳理,很值得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重温。

中国人都知道鲁迅弃医从文,要改造国民性,一定程度上是深受日俄战争的刺激。但很少有人知道,日俄战争对少年周恩来也有强烈的刺激。周当年在奉天东关模范学校读书时,有一年没有回家度假,和一个姓何的同学去了他在奉天南郊的老家。何家的祖父是一个民族主义情怀强烈的老秀才,在家开私塾。他带着周和自己的孙辈去看奉天附近日俄战争的旧址。日俄战争从旅顺打到奉天,沙俄战败,把一腔怒气发泄到中国人头上,滥杀中国无辜百姓,何家就被俄军杀了四个,伤了六个。

当周恩来看到矗立在魏家楼子沙河岸上的纪念碑纪念塔时非常愤怒,说:“张家和王家打架,打到我们李家,杀了我们李家无辜的人不算,还要在我们李家竖碑立塔纪念,真是欺人太甚了!”他还唱起了当时在东北十分流行的歌曲《何日醒》:“俄败何喜?日胜何欣?吾党何日醒,吾党何日醒?”

日俄战争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对少年周恩来的影响一直延续了下来。1955年苏联和中国商谈从旅顺撤军时,苏联提出要在旅顺建立纪念1945年苏军胜利纪念碑和苏军烈士墓地,还要建立日俄战争时在那里战死的俄军马卡洛夫中将纪念碑和其他阵亡者的方尖碑。旅顺两万多俄军/苏军尸骸中,绝大部分是 1904-1905年日俄战争的冤魂。周恩来同意了前两条,但拒绝了后两条。以当时中苏关系的亲密程度,周恩来的拒绝还是很需要一点勇气的。

周恩来对日俄战争给中国带来耻辱的不能忘怀,还表现在他对苏联小说《旅顺口》的态度上。1950年1月,周赴苏谈判,由于火车要走10天,他关照秘书带一些阅读材料。秘书带了这本1946年出版后得到斯大林文学奖的长篇历史小说,周恩来翻了一半就对秘书说这是一本坏书,作者站在沙皇反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竭力美化和宣扬沙俄的侵华战争。他还说:“这样一本书,竟然得了斯大林文学奖。”在回程中,周恩来再度对这本书发表评论,说它“宣扬的是沙俄战争,掠夺战争那一套”,“竭尽丑化中国人之能事,里面的中国人不是特务奸商就是妓女骗子,实在令人气愤”。

1956年周恩来听说辽宁人民艺术剧院上演苏联话剧《在那一边》,反映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历史,他当即询问导演,剧中是怎样表现中国人的,导演说剧中没有正面表现中国人。周非常不悦,说写发生在中国的事怎么能没有中国人,他又再次提到《旅顺口》这本小说,问导演有没有读过。周告诉他们那是一本坏书,光写中国人的愚昧。

当时“一边倒”是既定国策,这本小说很快被翻译成中文也不奇怪,周恩来作为领导人之一当然了解底细。但今天我们知道他私下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愤懑,尤其是在前往苏联和斯大林谈判中苏友好条约时,还一直念念不忘,至少可以说当年日俄战争的刺激还是给他处理中苏关系有一些影响。他对日俄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民族耻辱和后来苏联对那场战争的态度所持的一贯立场,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应该有所启发。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