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开放

李岩:高岗在文艺作品中的形象变迁

发布时间:2014-11-18 21:05 作者:李岩 浏览:94次

近日,一则新闻颇为引人关注:外逃贪官、前云南省委书记高严是前国家副主席高岗的儿子。尘封于历史暗角的高岗也由此被再度提及。然而没过多久,高岗家人就出面辟谣:高岗一共三个儿子,没有一个叫高严,之前的新闻纯属谣传。辟谣之后,人们对高岗的兴趣依旧未减:这位1949年建国时的国家副主席,开国大典时站在第一排的人,是如何从官方报道中“消失”的?近年来的文艺作品中,他又是如何时隐时现地“回归”的?本文就为您概括一二。

一、1955年 油画《开国大典》删除高岗形象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高岗作为国家副主席,站在毛泽东身后第一排。这个景象被油画《开国大典》如实记录了下来。然而在随后的30年间,这幅画随着历次运动而屡次修改,高岗也在画中消失多年。

历史原因:

高岗在共和国历史上是一个尴尬的人物。一方面,他出现在了建国初的政治塔尖上,是历史难以回避的人物;另一方面,由于后期的错误,在之后几十年的历史书中,他又是被尽量回避的人物。

1949年9月全国政协一次会议上,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①。其中,毛泽东、朱德、刘少奇作为党的重要领导人,宋庆龄、李济深、张澜作为民主党派德高望重的代表人物,入选都无可厚非。相比之下,年仅44岁的高岗无论从资历还是声望上,与其他人都不在一个级别上。他能成为国家副主席,皆因所担任职务之重要。

平津战役总前委指挥部合影,左起:黄克诚、谭政、聂荣臻、萧华、罗荣桓、刘亚楼、高岗、林彪。高岗是其中唯一没戴军帽的,也表明了他并非将帅的身份。

在此罗列一下1949年10月他所任的职务: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委员、国家副主席、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东北人民政府主席兼人民经济计划委员会主任。

1952年,五位在地方工作的中央局书记被调入北京工作,史称“五马进京”。其中高岗因身兼国家副主席,地位在五人中尤显突出,民间又有在“五马”中,高岗“一马当先”的说法。考虑到另外“四马”分别为邓小平、饶漱石、邓子恢、习仲勋,高岗当时的地位可见一斑。

这样一位本应前途无量的高级干部,其政治生命和肉体生命在1954年都戛然而止。在此前一年的全国财经会议上,高岗和与他共同进京的饶漱石意图拉拢一些人对抗刘少奇、周恩来、等人。这在党内高层中引起很大震动,1954年2月举行的七届四中全会上,高岗、饶漱石分别作了自我批评,全会还通过了《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②,对他们进行批评。

之后高岗即被停职。心高气傲的他受不了突如其来的打击,于1954年2月触电自杀未遂。之后又于当年8月再次吞服安眠药自杀。这一次,他如愿了,一代“东北王”终年49岁。

1955年,中央对高岗、饶漱石的结论是:“开除反党阴谋的首脑和死不悔悟的叛徒高岗的党籍,开除反党阴谋的另一名首脑饶漱石的党籍,并撤销他们的党内外各项职务。”③

文艺表现:

如果把中国人最熟悉的油画做一个排行,那么董希文先生的《开国大典》无疑会在这个榜单的前几名,甚至是第一名。1953年9月27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发刊登油画《开国大典》,这幅画被大批出版后又被印制为年画发售,并进入中小学课本。

这幅作品如实反映了1949年10月1日当天,天安门城楼上的情景。画作中,毛泽东站在画面正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依次站在观礼第一排,高岗作为排名最后一位的副主席,站在了第一排最后。

这幅《开国大典》被陈列在中国革命博物馆,然而仅仅几个月后,就发生了“高饶事件”。1955年3月,高岗被开除党籍。革博随即要求董希文修改《开国大典》,将位于画面上第一排边上的的高岗抹掉。

这次改动对于整个画面来说并没有太大损害。董希文后来曾说:“这幅画在构图时,高岗就有挤在边上的局促之感,去掉他对构图倒有好处。”④这一版的《开国大典》, 在1959年建国10周年之际,不仅被陈列在新建成的中国革命博物馆里,而且被雕刻成纪念邮票,广为流传。

“去掉他对构图倒有好处”。董希文说这句话时,或许迫于形势,或许是真诚地这么认为。只是当时他还不知道,这幅画作之后还会进行多次对构图有害的修改。

二、1978年 油画《开国大典》补全高岗等人物

1978年,中国革命博物馆举办党史展览,《开国大典》必须展出。本着实事求是、还历史本来面目的原则,革博征得上级同意,决定将《开国大典》恢复原貌。

历史原因:

对于高岗之死和“高、饶反党联盟”,有一个时间上的次序问题。“高、饶反党联盟”是1955年被定案的,高岗也因此被开除党籍和撤销一切职务。但其实高岗已在此之前的1954年自杀身亡了。开除党籍和撤销职务更多是一种盖棺论定的评价,而并不具有实际意义。事实上,1954年高岗自杀时,并未被撤职,理论上仍担任着国家副主席职务。

而根据毛泽东身边人的回忆,对于高岗之死,毛泽东是震惊甚至惋惜的。高岗自杀身亡当天,毛泽东得知消息后对身边工作人员叶子龙说过这样的话: “党内斗争死了人,总是不好的。本想让他(高岗)去陕北还当个省委副书记,保留党籍、中央委员,让他回延安工作,我想他也会愿意的。可是,迟了一步,没来得及讲。如此结局,我觉得遗憾。”⑤

可见,在毛泽东心里,高岗的错误还罪不至死,本想降级使用,给他个教训。而高岗的自杀其实打乱了毛泽东原有的部署。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自杀等于自绝于人民、自绝于党,是罪加一等的行为。所以在1955年的《关于高岗、 饶漱石反党联盟的决议》中,高岗除了与饶漱石同为“反党阴谋的首脑”外,还比饶多了一句评价:死不悔悟的叛徒。

文艺表现:

1978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准备重新展出油画《开国大典》时,这幅画已经跟1955年去掉高岗时又不一样了:继高岗之后,刘少奇、林伯渠也相继被修改掉了。取代刘少奇在画作中的位置的,是原本被刘少奇遮住半边脸的董必武。而林伯渠那个位置,索性被一个红卫兵战士取代了。至于红卫兵那身绿军装怎么会出现在1949年,已经没人在乎了。

  终于,文革结束了。1978年,革命博物馆准备重新展出这幅画作。此时面临了一个难题:一方面,当时刘少奇等领导同志虽还未能彻底平反,但拨乱反正的趋势已很明显;另一方面,这幅画在20多年中已被大改过几次,原作者董希文也已去世,于情于理,都不便在原作上再做修改。最后折中的方案是:由其他人照原作复制一幅,将刘少奇、高岗等人补全,恢复1952年原作的样貌。

2011年,《开国大典》再次展出。此时,革命博物馆已经与历史博物馆合并成了国家博物馆。那次展览上,去掉了高岗等人的原作,与补全了所有人的复制品放在一起被展出。与原画一模一样的那幅是仿制品,与原画人物不同,且有明显修改痕迹的那幅却是原作。历史与艺术在这里开了一个沉重的玩笑。

高岗至今未被平反,但本着恢复历史本来面目的考虑,他仍被补回了《开国大典》这幅画中。虽然多少有跟着刘少奇“沾光”的缘故,但毛泽东在高岗去世后的惋惜态度,仍是必备的条件之一。

三、2009年 电影《建国大业》中 高岗出镜不出声

《建国大业》中,高岗出现在了全国政协一次会议的主席台上,并有他讲话的镜头。他的名字在字幕中出现。

历史原因:

高岗自从被定性为“反党联盟”后,就成了党史上的一大禁区。除了油画《开国大典》这种不具名的展示外,包括影视剧在内的各类文艺作品都没有他的身影出现。在正式报道中,他的名字也都会被隐去。

这一情况在2009年有所改观。这一年恰逢建国60周年,《人民日报》头版推出《新中国档案》栏目。第一篇选取的是“开国大典”,高岗出现在了参加开国大典人员名单中。这也是1955年后,他首次以正面形象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⑥

文艺表现:

《建国大业》这部电影,也许将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独特的一笔:不是因其艺术成就,而是因其政治突破。多位历史上有争议的政治人物都在影片中得到了基本合乎史实的表现。

影视方面的禁区突破,要比艺术上更难。1978年,油画《开国大典》就已经把高岗补全。而1989年上映的电影《开国大典》中,高岗依然未能现身。

  这个背景下,《建国大业》中对高岗虽然依旧用了淡化处理,但总归是出现了。在影片进行到后半部分时,描述了1949年9月全国政协一次会议的情景。影片主创在高岗的出现方式上显然是花了心思的。为了还原历史,一位与高岗面貌很像的人出现在了主席台上,并发表了讲话。然而并无任何字幕或介绍,说明这个人就是高岗,即便是他讲话时,也是与代表们的投票交叉进行,并且用背景音乐覆盖了他的声音。

但高岗的名字还是出现了一次。在介绍全国政协一次会议选举出的国家主席、副主席时,字幕提到了“会议选举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同样没有指明画面中究竟哪个人是高岗。

也就是说,影片中只有一个貌似高岗的人出现,懂的人自然知道那是高岗,不懂的人也不会因为看了这部电影而知道有个叫高岗的人。相比林彪在影片中多次出现,基本正面的形象描绘(详见“禁区年谱”第一期《林彪形象在影视作品中的变迁》http://cul.qq.com/original/whgc /guancha207.html ),高岗的这种似出现又似未出现的处理,明显低调了许多。

四、2013年 纪录片《习仲勋》中,高岗多次出现

近年来,关于高岗的文艺作品逐渐增多。2011年 《高岗传》出版,为内地第一部关于高岗的传记作品。2013年在纪录片《习仲勋》中,高岗的名字多次出现。

历史原因:

2013年10月15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纪念习仲勋同志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活动。高岗的遗孀李力群、儿子高燕生双双受邀出席,与毛泽东女儿李敏、刘少奇之子刘源、邓小平之子邓朴方等坐在一起。

习仲勋诞辰100周年座谈会现场,图中右侧为十一世班禅大师,他旁边白发老者为高岗遗孀李力群女士。(新闻联播截图)

习仲勋曾在西北工作多年,担任过中央西北局书记等职务,期间与高岗共事过。在习仲勋之前担任西北局书记的就是高岗,正因为高被调往东北工作,才由习仲勋接任此职务。

1962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习仲勋,被诬以通过小说《刘志丹》进行所谓反党活动,被审查、下放、关押、监护,直至1978年才重新回到工作岗位。

小说《刘志丹》的作者李建彤是刘志丹的弟媳,写这本书的初衷是回忆亲人,结果被康生抓住把柄,酿成了一场现代版文字狱。习仲勋因同意出版本书,而招来了灾祸。康生承认自己根本没有看过小说稿,但他却武断地说:“我一看小说就完全是为高岗翻案的”。习仲勋也就因为“妄图为高岗翻案”而遭到了长达 16年的不公正待遇。

这场因高岗而起的冤狱,有一个连带的影响:因为习仲勋被“打倒”,他的儿子也就享受不到当时其他高干子女的种种优待,与普通人家的孩子一样上山下乡,做了知青。在乡下,他吃了很多苦,读了很多书,也间接影响了今后的人生。

文艺表现:

2013年习仲勋百年诞辰,随着座谈会的举行,一部名为《习仲勋》的纪录片也在央视播放。该片回顾了习仲勋的一生,其中前三集名为《烽火陕甘》、《纵横西北》、《国事春秋》,主要回顾了他早年在西北地区工作的往事,以及建国初期的工作。这其中,高岗的名字多次作为背景出现,这也是高岗的名字第一次密集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黄金时间。

结语:

时至今日,党对高岗的结论仍是反党阴谋的首脑,被开除党籍的叛徒,这一点没有变过。文艺作品中对他的披露逐渐增多,主要还是出于反映历史真实情景的考虑。

注释: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重要文献》,新华书店1949年10月版。

②《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起草,与《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的决议》共同通过。

③《关于高岗、 饶漱石反党联盟的决议》,中央七届五中全会批准通过。

④周冉:《<开国大典>:涂满政治的油彩》,《文史参考》2011年7月刊,总第15期。

⑤夏明星、苏振兰:《高岗:从“小正统的代表”到党内野心家》,原载于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办的刊物《湘潮》,2006年第4-5期。

⑥《开国大典(新中国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选自《人民日报》2009年8月4日头版左下角。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