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波:深圳开放的两次思想解放
1980年,深圳建市,在梁湘、周鼎、周溪舞、林江、罗昌仁、刘波等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者带领下,“深圳速度”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快速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代名词。深圳建市的背景还有哪些不为人所知的故事?早期的创业者们都经历了怎样的现实与思想两方面的艰辛历程?围绕深圳开放的两次思想大讨论都有哪些前因后果?中国经济时报《经济记忆》栏目将以系列报道的方式,走访那些早期的创业者们,记录他们在改革开放先驱道路上留下的足迹。
本期《经济记忆》专访了1979年到深圳工作的原深圳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刘波。他向中国经济时报讲述了深圳初创的艰辛和特区性质的两次争论。
深圳建市
1979年春天,中央派出调查组,到深圳地区调查这里适不适合搞改革开放。当时,刘波在广东省委组织部工作,为配合调查组开展工作,刘波作为陪同者随调查组一起来到深圳。按照邓小平的指示,中央调查工作组,要在这个地方调查了解搞开放改革行还是不行。
“那个时候深圳还是沙田一片,大沙田,我们的工作,就是从到这里支农开始的。这里大片大片的都是农田,我们从插秧开始,有农活就干。要在这个地方搞中国的经济特区,行不行?说真的谁都不知道,这里除了山之外全是大沙田……这次调研之后,工作组回到了北京,过了不久就听说要搞经济特区了,于是,我就成为第一批干部,留在了深圳,开始做特区了。”原深圳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刘波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讲述自己当年在深圳的工作时,老人情绪有些激动:“我来那年是1979年,很早的,深圳组建班子的时候已经是1980年了,我们是第一批特区干部,主要领导人有梁湘、周鼎、周溪舞、林江、罗昌仁和我(记者按:深圳建市首任市委书记、副书记分别是张勋甫、方苞。梁湘1981年2月就任深圳市委第一书记,1981年10月深圳市升格为副省级市),刚开始是我们五六个人,后来是七个人,现在这些人死得也差不多了。”
说起这些当年的老伙伴,刘波开始流泪,然后自己极力控制情绪,顿了一会继续说:“唉!那个时候你还小,你不知道,你还没有出生呢吧?那时因为没有人愿意来这里,于是我到部队去要了一批工程兵。大家分工,我到组织部管人,梁湘是一把手,管全面的;周鼎是二把手,三把手是周溪舞,梁湘已经去世了,周溪舞也去世了;四把手是罗昌仁,现在还活着;五把手是林江,林江管宣传,也去世了,现在好几个去世了,我们六个人剩下没有几个了。”
深圳建特区的构想,起因1978年10月袁庚赴香港招商局主持工作后,思考突破困局的办法时,提出的建设蛇口工业区的设想。袁庚到香港后,想扩大招商局船务事业,在香港买块地,不过,让他丧气的是,即便退而求其次跑到澳门,也同样发现这里的土地价格不是他们能承担得起的。1978年的香港土地价格之高,仅次于日本东京,中心区每平方英尺地价已至1.5万港元,郊区工业用地也达到每平方英尺500港元以上。
打消在香港买地的念头,袁庚寻求变通的办法。在时任交通部部长叶飞的支持下,以交通部党组的名义向中央提交报告,申请充分利用香港招商局的优势,放手利用外国资金。很快,这份报告得到中央和国务院批准,时任中共中央副书记、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批示:“……手脚可以放开些,眼光可以放远些,可能比报告所说的要大有可为!”
得到中央的批准,袁庚提出了在内地筹建后勤服务基地的设想,勾勒出了他的早期蛇口工业区构想的轮廓。1979年新年期间,袁庚将自己关在职工宿舍,修改、补充,完成了《关于我驻香港招商局在广东宝安建立工业区的报告》,提出:招商局初步选定在宝安县蛇口?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