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双有:1958年大炼钢铁的“得”“失”之争
1958年夏天,在大跃进的高潮中,伴随着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蓬勃兴起,在整个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灾难。
但是,多年来,围绕大炼钢铁的争议一直不断。那些目睹和亲历的老百姓,普遍认为大炼钢铁是荒唐可笑的“瞎胡闹”“乱折腾”;不少有识之士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核算,认为大炼钢铁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而当时我们的领袖和党中央却认为,大炼钢铁成绩伟大,得大于失,那是一场应当肯定和歌颂的伟大的群众运动。谁给大炼钢铁提意见,谁说大炼钢铁是“得不偿失”,谁就是“右倾机会主义”。彭德怀在“意见书”中说大炼钢铁是“有失有得”,毛泽东便给他当头一棒:“你把失放在前面,这不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吗?”
那么,大炼钢铁究竟是怎么样的群众运动?这场运动是怎么发动起来的?这场运动究竟是得大于失、还是失大于得?毛泽东坚持“得大于失”,究竟“得”了什么?现代人用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观点,该如何评价当时的大炼钢铁?
1958年8月17日至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河北省北戴河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号召全党全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和《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等文件,表明大跃进运动正式兴起,而作为大跃进主要标志的大炼钢铁运动和公社化运动便如黄河决堤一般轰轰烈烈席卷全国各地。
“公社化”运动暂且不说,这里单说大炼钢铁。58年大跃进为什么把大炼钢铁看得如此重要?大跃进的第一高潮为何要突出钢铁?那“1070万吨”的指标又是怎么回事?
原来,毛泽东在此前曾发出过“赶英超美”的号召。1957年11月,毛泽东在莫斯科会议上,面对60多个共产党代表豪情满怀地说:“中国从政治上、人口上说是个大国,从经济上说现在还是个小国。他们想努力,他们非常热心工作,要把中国变成真正的大国。赫鲁晓夫同志告诉我们,15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15年后,我们可能赶上和超过英国。现在英国年产2000万吨钢,中国呢?再过15年,可能是4000万吨钢,岂不超过英国了吗?……”
于是,15年超过英国,就成了毛泽东在全世界共产党面前立下的“军令状”。1958年1月1 日,《人民日报》发表以《乘风破浪》为题的元旦社论,正式向全国人民公布了15年赶超英国,20年赶超美国和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宏大设想。
然而,随着毛泽东在南宁会议和成都会议上不断地批判反冒进,不断地批评右倾保守,人们的头脑开始发热膨胀,浮夸风占据上风。毛泽东根据冶金部报来的数字,认为不需要七八年,二三年就可以赶上英国,“这里主要是钢,只要1959年达到2500万吨,我们就在钢的产量上超过英国了。”
毛泽东为何念念不忘突出钢铁?原来他认为,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个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而经过一阵大跃进,农业问题已基本解决了,粮食产量不仅能满足全国人民吃饭的需要,而且还有剩余。那就要暂时放松农业生产,突出重点抓工业。而工业的重点就是钢铁。根据全国人民对于钢铁的巨大需求,根据钢铁企业的不断增加和迅速投入生产的情况,钢铁生产的大跃进是必要和可能的。
那么,北戴河会议通过的1958年钢铁指标为1070万吨是怎么来的?据陈云说:“6月19日晚上开各大区协作会议以前,主席在北京游泳池召集中央一些同志,冶金部部长王鹤寿也参加了,主席问他,去年是530,今年可不可以翻一番?为什么不能翻一番?王鹤寿说,好吧,布置一下看。第二天他就布置了。所以,6月19日从决定搞1100。”内部决定1100万吨,后来公开宣布为1070万吨,即在1957年产量535万吨基础上翻一番。
按照1958年2月全国一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1958年国民经济计划,本年度的钢产量是620万吨,比1957年增长85万吨;1958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把1958年的钢产量提高到800万吨至850万吨。这都是比较可行、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指标,然而在北戴河会议上,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决定在1957年的535万吨上翻一番,便成了举国震撼的“1070”了!
1958年8月作出决议生产1070万吨钢,到年底只有4个月时间,而当时只完成了450万吨,还有620万吨任务。对于这个高指标,毛泽东后来又有点半信半疑,认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但最终还是通过了这个决议。
还有,在北戴河会议之前的8月初,赫鲁晓夫来华访问,毛泽东对他说,我们今年生产钢1070万吨,明年是2500万吨到3000万吨。赫鲁晓夫不大相信,说中国的同志提出来的计划大概我们相信可以完成,可是……。实际上是表示怀疑。
陈云也跟赫鲁晓夫的顾问、苏联专家阿尔希波夫讲,我们的钢产量计划能不能完成呢?阿尔希波夫笑一下说:很大的计划,伟大的计划,能完成百分之八十、九十也是很好的。显然,他们对中国的高指标都是没有信心的。
但是我们的舆论认为,他们没信心,我们有信心;他们满腹怀疑,我们坚定不移。既然“1070”已传到国外去了,我们只能背水一战,无路可退;有条件要上,没有创造条件也要上!
8月16日,即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开幕前一天的预备会议上,毛泽东预感到计划有完不成的危险,决定大搞群众运动,实行书记挂帅,全党全民大办钢铁。后来王鹤寿在给党中央的一份报告中说:“今年,在钢铁工业发展上,有两个伟大日子:一个是6月19日毛泽东提出钢产量翻一番的任务,一个是8月16日,毛泽东提出全党全民大办钢铁的方针。”
在北戴河会议上,毛泽东反复讲钢铁问题,反复强调“1070”的政治与经济意义。他说,今年生产1100万吨钢,明年搞2700——3000万吨,苦战3年,达到5000万吨,这是关系到全国人民的大事,是一场大战。现在农业问题已经解决,这就要求第一书记从现在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工业上来,抓工业主要是抓钢铁。……冤各有头,债各有主,完不成生产计划,要按纪律办事,要铁的纪律,不要豆腐纪律,马克思要与秦始皇结合起来。今年最终能否搞到1100万吨,我总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在这个问题上,我是观潮派,算账派。钢铁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于是,8月25日至31日,中共中央召开各省、市、自治区分管工业的书记会议,向各地摊派至年底三个月的钢铁生产任务。钢铁工业基础薄弱的山西省也要在几个月内生产68万吨铁,55万吨钢。几乎没有什么钢铁企业、“一五”期间总共才生产1万多吨生铁的广西,也必须在几个月内生产20万吨生铁。其它省市自治区承担的任务之重,则可想而知。
任务摊派了,决心也下了,但是那些主事的领导干部算来算去,各地如果利用现有的钢铁企业的生产能力,即使开足马力日夜不停拼命苦干,也难以完成。要想在年底完成任务,只有发动群众,大搞小高炉和土高炉,才是完成炼铁任务的关键。薄一波在总结发言中说:“主席指示,对土炉子要有信心,不能泄气。即使在100个土炉子中,只有一个出铁,那就很好,就算是插上了红旗,其余99个都应当向它学习。”
9月1 日,在北戴河会议公报发表的同一天,《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立即行动起来,完成把钢产量翻一番的伟大任务》,指出,全力保证钢产量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面对我国工农业进一步大发展的庞大需要,我国钢铁工业今年显然必须有一个飞跃的发展。完成了这个任务,不但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都有伟大的政治意义。全民炼钢的热潮是实现钢产量翻番的最重要的条件。社论最后说:“从今天起到年底只有122天了,1070万吨钢的任务必须完成,一吨也不能少。任务是繁重的,时间是紧迫的。古语说得对,‘一寸光阴一寸金’。为了完成钢产量翻一番的任务,1小时也不能浪费。全党全民必须同时间赛跑,从现在起立即行动起来,鼓足干劲,苦战四个月。”
9月5日,《人民日报》又发表社论《全力保证钢铁生产》,号召与钢铁生产无直接关系的部门停车让路。社论说,“要保证1070万吨钢的任务,必须具有停车让路、首先为钢的全局观点。当钢铁工业的发展与其它工业的发展,在设备、材料、动力、人才等方面发生矛盾的时候,其它工业应该主动放弃或降低自己的要求,让路给钢铁工业先行。”“不管哪一个地方哪一个部门,有材料、有设备、有交通运输工具,必须首先让给钢铁工业;有制造能力的,必须首先为钢铁工业而生产;电力必须首先输送给钢铁工业;煤炭及其它燃料必须首先满足钢铁工业的需要;有劳动力和技术力量的,必须首先调给钢铁工业。”
9月5日晚,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电话会议,动员钢铁大跃进。谭震林在会上说,在北戴河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主席提出,明年粮食再翻一番;主席又提出来,1100万吨钢,一吨也不能少,少了就是失败了。这个要求也不能不完成。这就势必要逼得我们又要拿出相当的劳动力去挖铁矿,去办小高炉。彭真也在会上说,主席说,钢铁上不去,其它也就跟不上去,你不能光吃粮食,主席要求在9月15日钢铁有一个大跃进,因为9月是要命的一个月。
与此同时,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说,今年要争取产钢1100万吨,明年争取3000万吨,苦战三年,达到5000万吨,到1964年可能达到1.5亿吨,超过美国,变成天下第一,老子天下第一不好,钢铁天下第一有什么不好?原来15年赶上英国,现在变成两年基本赶上。世界上的事情就这么怪,不搞就不搞,一搞就很多。要么就没有,要么就很多。这些都是群众干劲的结果。
毛泽东明确指出:“发展钢铁工业一定要搞好群众运动,没有群众运动是不行的。”于是全民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7月底,用于炼钢的劳动力有几十万人,8月底,增至几百万人,9月上旬,增至2000万人,9月底,猛增至5000万人。
毛主席的号召刚刚发出,公社化走在全国前头的中共河南省委就报来了大炼钢铁的“喜讯”,说我省的钢铁生产已经形成大规模的群众运动,跃进到一个新阶段。我省的基础很差,去年全年只生产土铁3000吨,现在一天就生产18000吨。现在全党全民正在乘胜前进,为国庆节放出日产3——5万吨的卫星而努力。接着是一条条的“经验体会”,什么解放思想、明确方向;政治挂帅、全党动员;什么连续突击,大放卫星;集中力量,保证重点……。毛泽东阅后大喜,立即送给彭真,请他将其作为重头新闻,刊于《人民日报》。
河南一放“卫星”,各地岂敢怠慢!10月底,全国炼钢劳动力增至6000多万人,年底时则达到9000万人。加上其它战线直接和间接的支援,全国投入大炼钢铁的劳动力超过了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六分之一。
这么多的人,当然都不是进了钢铁厂,而是在农村“大炼钢铁”,在田间地头建小土炉、小高炉,即用砖块、石头加上泥巴、石灰,垒砌起来的类似于做饭用的土炉子。有的将砖瓦窑、瓷窑改成了小高炉,有的将日本和国民党军队留下来的碉堡、炮楼改成了小高炉;有的大胆“创新”,将一条山沟当作“高炉”。没有焦炭,就用木材炼铁。木材从何而来?一是扒民房取木材,一是上山砍伐树木。那些毫无炼铁技术的农民,胡乱从山上采来一些矿石,就一层木材一层矿石填满了土炉,一点起火,霎时间狼烟滚滚,火光冲天。农民们饿着肚子,日夜不停,大干苦干,炼出了无数的含硫量极大、无法使用的土铁和废渣。
当时几乎每个大队都有几个土炉子。7月间,全国有土炉3万多座,8月底增至17万座,10月底土炉便达到几百万座。各级政府机关、学校也都建起了各式各样的小高炉。试想想,全国960万平方公里大地上,到处布满了这种土炉子,几千万人围绕着这些土炉一片忙乱,到处是狼烟滚滚,火光冲天,这是一幅多么“壮观”的景象啊!
9月中旬,毛主席到安徽视察,沿途看到无数的小高炉烟雾缭绕,热气腾腾;又看到大量农民人群,有的推着小车,有的背着行李,有的扛着䦆头,走几十里甚至几百里到山上去找矿,他仿佛看到战争年代人民群众轰轰烈烈支前的情景,高兴地说:“沿途一望,生气勃勃,肯定是有希望的,有大希望的。”
在“大炼”的热潮中,主管钢铁的冶金部门日夜拼搏,自不必说。那地质、煤炭、电力、机械、交通运输等部门,为配合完成“1070”,也必须大搞群众运动,把自己的主业丢下,全力以赴支援炼钢。许多地方由党委书记带领上山,中小学生,七八十岁老人,都投入运动,全国有上千万人进山找矿。煤炭部门提出“兵对兵,将对将,用分散的小煤窑对分散的小高炉”,“哪里有千吨铁,哪里就有万吨煤”。交通运输部门调动机关、学校、部队等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调集大车、汽车、轮船、飞机、人力车、兽力车、小汽车等一切交通工具,昼夜不停地抢运大炼钢铁所需要的各种物资。
下面在拼命地干着,上面依然在拼命地催着。9月24日,中央书记处召开电话会,要求到30日达到日产钢6万吨,铁10万吨,“否则是不行的”,各地要组织大兵团作战。
9月30日,是中央确定“放卫星”的日子。这一天,各种卫星一起上天。全国钢的日产量达到6万吨,铁的日产量达到30万吨。日产万吨的省有9个,日产千吨的县有73个。9月刚过,中央又确定10月15日至21日为钢铁生产周,钢铁卫星放得更大,升得更高,各地的钢铁产量都如火箭攀升。毫无钢铁工业基础的广西后来居上,接连放了几颗特大卫星:环江县日产铁6300多吨,忻城县日采煤炭67万吨,鹿寨县日产生铁竟然高达20万吨!
如此骇人的大跃进,真令人悔恨前些年的大好时光都被浪费了,跃进搞得太晚了,否则中国岂不早就成了“钢铁天下第一”?
这些高产卫星,放的人信(?),中央的人也信;外行的人信,内行的人也信。专家只知道按照科学道理能炼出多少钢铁,却不知道热热闹闹的全民炼钢到底能炼出多少。“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钢铁可能也是如此?
10月11日至16日,冶金部在河南商城召开全国土法炼钢现场会,大力推广土法炼钢经验,让“小土群”在人们心中获得应有的地位。副部长夏耘作了《土法炼钢开辟了全民炼钢的广阔道路》。会议结束后的10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让土法炼钢遍地开花》,阐述了土法炼钢的重大意义,批评了对土法炼钢的种种怀疑。
在自上而下的层层压力下,在狂热的浮夸风、高指标和瞎指挥的推动下,全国的钢铁产量飞速增长。到12月底,《人民日报》以套红通栏标题报道:《1070万吨——党的伟大号召胜利实现》,消息说,据冶金部12月19日统计,今年全国产钢1073万吨,比1957的钢产量增加了一倍多。12月31日则宣布,钢产量为1108万吨,生铁产量为1369万吨,超额完成了1958年钢产量翻一番的任务。
1958年前8个月才生产了400多万吨,后来实行大跃进,发动全民炼钢,4个月就生产了700多万吨,超额完成了任务。这真是大搞群众运动产生的奇迹,全民大炼钢铁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但是,这胜利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什么好处?在发展国民经济、改善民生、巩固国防等方面有什么作用?
这些胜利的“成果”,老百姓似乎至今也没有见到。我们只知道,大炼钢铁在中国社会引起了巨大的争议:老百姓和一些有识之士一直指斥大炼钢铁是得不偿失、劳民伤财、祸国殃民,是瞎胡闹,乱折腾;而当时的毛泽东和党中央一直认为,大炼钢铁是成绩伟大,有点问题,有得有失,得大于失。谁反对大炼钢铁,谁就是反党反社会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中央领导和老百姓的认识截然相反!
现在,我们应该如何全面正确地评价那场震撼全国的大炼钢铁运动呢?
首先,全民炼钢给全国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破坏。把农村中的大批青壮劳力抽去炼钢,导致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大量粮食、棉花、油料等农作物沤烂在地里,无法收回。1958年本是丰收年,而前半年的粮食被食堂化大量浪费,后半年的粮食被大炼钢铁糟蹋,这就为1959年的大饥荒埋下伏笔。
58年的秋收糟蹋了大量粮食,秋种也受到严重影响。尽管毛泽东此时强调:“人民公社要把小麦种好,要把油菜种好。”但是在“钢铁元帅升帐”、一切为大炼钢铁让路的环境下,收禾的“童与姑”能把小麦油菜种好吗?58年的庄稼没有种好,59年的夏收肯定大幅度减产。59年冬春大饥荒已开始在全国蔓延。在庐山会议召开时的7月,安徽、河南等地的公共食堂每人每天连2两粮食也发不下去,浮肿病、饿死人的现象如瘟疫一样在全国各地蔓延开来。
其次,生态资源和矿石、煤炭等资源遭到大规模的破坏。农民炼钢,主要靠木材做燃料(公共食堂做饭也要烧木材)。在4个月里,几千万农民如发疯一般,漫山遍野叮叮当当砍伐树木,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到处都在砍伐,林木资源几乎被砍伐殆尽,可谓四野无乔木,满山光秃秃,森林资源遭到巨大破坏,几十年也难以恢复。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挡风固沙的林木大面积消失,各种自然灾害便接踵而至,三年大饥荒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农民由于缺乏经验,找矿石胡乱开采,见煤矿胡乱开挖,辛辛苦苦炼出大量废渣,原煤和矿石资源的极大浪费更是无法计算。
第三,由于钢铁生产大幅度上升,使工农业之间、重工业和轻工业之间、重工业内部之间,以及整个国民经济都处于比例失调之中,因而钢铁工业虽然上去了,其它各行各业却跌下来了。尤其是和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电力、煤炭的生产大幅度下降,使全国各地市场供应极为萧条,给群众生活和生产带来严重困难。
第四,炼出的钢铁质量太差,尤其是小土群炼出的钢,几乎不能用。不少地方和单位为了追求数字放卫星,把一些钢铁制品、农具,农民做饭用的铁锅铁笼都拿出来炼钢,在经济上是纯粹浪费而毫无效益。
第五,国家财政补贴50个亿,可能是补贴给了洋高炉的建设费用、炼钢材料的购买和运输费用,等等。可以肯定,全国各行各业为钢铁让路造成的巨大损失,国家肯定没有补贴;几千万农民上山砍树下山炼钢拼命折腾了几个月,国家肯定没有补贴;为了炼钢造成的粮食、林木、铁矿等资源的巨大浪费,国家肯定也没有补贴。要把这些损失和浪费都算上,国家应当补贴100亿、1000亿也不为过。
正如国家计委干部李云仲在庐山会议上书毛泽东说,1958年第四季度以来,我们党犯了左倾冒险主义和机会主义错误,缺点和错误是主流。几千万人大炼钢铁,损失极大而毫无效益。大搞土法炼钢的运动,这是一条失败的经验。上亿吨的矿石,上亿吨的煤炭,上百万吨的钢铁材料,上百亿度的电力,几亿吨的运力……都白白消耗在没有效果的“生产”上,得到的却是毫无使用价值的土铁,这是对国家元气的最大的消耗!
但是,我们的中央主要领导和最高领袖毛泽东,却一直认为大炼钢铁是成绩伟大,得大于失,不容否定。在庐山会议上,许多中央大员都认为,大炼钢铁是“失少得多”,因为周恩来算的一笔账很有说服力:虽然财政补贴了50个亿,但是,取得了经验,争取了时间,不仅大大提高了我国钢铁生产的设备能力,而且大大缩短了投入生产的时间。小土群为小洋群作了准备,小高炉为大高炉作了准备。“两小”充分利用了分散的煤铁资源。钢铁账要算,但既要算经济账,也要算政治账;既要算现在的盈亏账,也要算将来的盈亏账……。
主管计委的李富春也说,虽然生铁补贴了50个亿,但争取了时间,全国的钢铁因此展开了布局,总的来说是得多于失。
现在看来,周恩来、李富春及多数中央大员的观点是避重就轻,不看全局,违背事实的,其目的就是为了极力维护大跃进的“伟大成绩”,极力维护领袖的面子。
说全民炼钢“取得了经验”,取得了什么经验呢?9000多万农民上山胡乱砍树采矿,折腾了几个月,炼出了无数的废渣,只落得一声苦笑,一阵叹息,有什么“经验”呢?况且运动一结束,他们又回到农村种地去了,这些“炼钢经验”还有什么用呢?
说全民炼钢“争取了时间”,这是什么意思呢?细一想可能是说,在全民炼钢运动中,一些地方很快建起了钢铁厂;一些钢铁厂扩大了规模,增加了生产能力,为将来提高产量打下了基础。但是,不搞大跃进,这些钢铁厂就建不起来吗?国家把炼铁补贴的50个亿拿出来,把胡乱折腾耗费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都拿出来,能扩建多少个钢铁厂?能增加多少生产能力?这一点“成绩”怎能抵销得了全国各地无边无际的消耗和浪费呢?
这种“经验”和“时间”说法,显然是掩盖失误、粉饰现实的托词。一贯务实的周恩来不知是违心说的,还是故意说的,反正是误导了与会的中央大员,又使伟大领袖十分高兴。毛泽东在痛批彭德怀时表扬了周恩来:周总理在56年反冒进犯了错误,这一次站稳了脚跟,表现很好……
不知周恩来此时听到领袖的表扬是何心情,现在我们听到这些话心里很难受:周恩来坚持真理反冒进,却被毛主席当成了错误一再批判;周恩来抛弃真理说胡话,却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赞扬,“表现很好”,这是何等的黑色幽默啊!
忧国忧民有胆有识的彭德怀,由于他经常在农村调查研究,对全民大炼钢铁劳民伤财、危害严重的问题,肯定掌握了大量材料。但是他在递给毛泽东的“意见书”中只是说道:大炼钢铁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也浪费了不少材料,是有失有得。现在看来,这些语言太轻淡了,太委婉了!简直是在“美化”大跃进!然而毛泽东看了竟然怒不可遏,痛斥道:“你把‘失’字放在前面,这不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啊!”
毛泽东在1959年7月31日中央常委会议上,批判彭德怀时说道:“小土群方针,不伤心。9000万人上阵炼钢,比6000万人要好。有一点损失,我也一点不痛心,横直没有经验。从根本上说,是得多于失。没有失,哪来的得?总的失少得大。9000万人上阵,表明了它的全民性,建设速度大大提高了。”却又说道,“打败仗之后,要鼓励,不能泼冷水,否则官兵都不满。”
这就说明,毛泽东一方面说大炼钢铁“得大于失”,成绩伟大,一方面又承认是“打了败仗”“不能泼冷水”。思想如此矛盾复杂,有点难受,却不允许任何人对大炼钢铁说一声“不”。在“7·23”大会上批判彭德怀时激愤地说:“我有两条罪状,一个,1070万吨钢,是我下的决心,建议是我提的。结果9000万人上阵,补贴40个亿,‘得不偿失’……”后来越说越气,“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我无后乎?我的一个儿子打死了,一个儿子疯了,我看是没有后的。……我要搞1070万吨,北戴河会议发公报,薄一波建议,也觉得可行。从此闯下大祸,9000万人上阵。始作俑者是我,应该断子灭孙!”
毛泽东对反对大炼钢铁的人是如此愤恨,如当头一棒,打得彭德怀等人头脑发蒙,眼冒金花。而“反对毛主席发动的大炼钢铁运动”,便成了彭德怀抹不掉的罪名。在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批斗彭德怀时总要厉声呵斥:“你为什么要反对大炼钢铁运动?”
然而,历史的真相是无法长期掩盖的,判断重大事件的是非是不能感情用事的。如此规模宏大、全国老百姓几乎家家参与、人人目睹的大炼钢铁运动,早就将其视为劳民伤财、祸国殃民、胡乱折腾的一场荒唐闹剧!
这样的荒唐闹剧为什么会发生的呢?显然是毛泽东好大喜功、急于求成、左倾冒险的思想在作祟。当然,毛泽东在外国人面前发出豪言,“超英赶美”,都不算错;认识到钢铁的重要,表示要大力发展钢铁事业,也不算错。毫不该他老人家脑子一热,抛开全国人大会议制定的切实可行的指标,自己又定了个无法实现的高指标,谁完不成指标就要受到处罚,就要来个“马克思加秦始皇”,于是强迫、浮夸、胡乱折腾、劳民伤财的荒唐闹剧就拉开了帷幕。
毛泽东和周恩来一再强调,大炼钢铁不能算经济账,而要算“政治账”。这个政治账令人莫名其妙,在经济上完全失败,一核算赔尽了钱财,在“政治”上会有什么好处呢? 原来,毛泽东在赫鲁晓夫面前说过,1958年要完成1070万吨钢,比去年翻一番,完不成就在苏联人面前丢了脸。这实在是好笑!你完成完不成,与外国人何干?你拼死拼活胡乱折腾完成了1070,可是炼出的尽是毫无效益的废渣,这就不丢脸了?你因为炼钢耽误了农业,造成了大饥荒,让几亿人民忍饥挨饿,饿死了那么多人,这就不丢人了?
为了领袖的“面子”,不要人民的“肚子”,让人民受尽了苦难,还不让人们提说,这是什么样的“政治账”啊!
大炼钢铁荒唐闹剧的发生,还有一个深层原因,就是毛主席历史形成的崇高威望和盲目的个人崇拜,加上他在反右倾、反冒进的凌厉攻势和巨大威力,使他成了不可阻挡、无可质疑、无人抗衡的尊神。他脑子一热,就敢推翻八大二次会议制定的600多万吨指标,推翻中央政治局会议制定的800万吨指标,但是,全国人大和中央政治局却不敢推翻毛主席的1070万吨指标,而只有盲目遵照执行,从中央到地方那些大大小小的各级官员,或唯唯诺诺,或推波助澜,明知其不可也要为之。
当然也有一些头脑清醒的有识之士,除了彭德怀、李云仲以外,张闻天对大炼钢铁就有切实可行的真知灼见。他在长篇发言中说:
“‘全民炼钢’的口号本身是不妥当的。去年干什么事情都是全民,甚至要求‘全民写诗’,搞得百姓不胜其烦。所有事情都搞‘全民’,相互间势必发生冲突,有些事势必被挤掉。在炼钢这件事情上,只能让钢铁工人再加上一部分人,来提高产量。全民炼钢的方法也有问题,不经过事先调查资源,不知道有没有铁矿,条件还不那么清楚,就搞几千万人盲目上山。现在冷静下来考虑,去年有没有其它办法能够增加钢铁呢?我看是有的。去年5月,八大二次会议时,少奇同志已经提出,钢产量可以超过700万吨。如果在此基础上,提高原有钢铁厂的利用系数,再按各地条件,搞一些小洋高炉,那么,把钢产量搞到800万吨,恐怕是有可能的。这样做,比较合乎实际,比较可行。可是后来却提出了钢产量1000多万吨的指标,而且又采取了那样一种方法……
作为思想理论家的张闻天,这段发言没有高妙的理论,也没有深刻的思想,但是却太实在了,太务实了,太有用了,句句闪耀着实事求是的光芒!如果按照他的意见去作,中国就会避免一场闹剧,一场悲剧!他的意见代表了几亿中国人民的心声!
然而毛泽东却对他的意见十分震怒,斥其是从“东海龙王敖广那里得来的宝贝,何其多也!一展览,尽是假的!”将其打成彭德怀反党集团的“副帅”,张闻天从此跌入悲剧的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