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纪云:沿海发展战略的形成与实施
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实现了由"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转变,而经济的起飞则完全有赖于制订了正确的发展战略,即沿海城市率先对外开放,进而带动内陆经济高速发展。
早在1979年7月,中央就确定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8月,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这些决策的目的是充分发挥侨乡和沿海优势,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人才和资金,发展对外贸易,把经济尽快搞上去。我国的经济建设要从东到西、从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和发展。1984年和1985年,在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和开辟4个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过程中,党中央、国务院强调,沿海开放地带应当面向世界,开拓国际市场,扩大我国的出口,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经营管理方法引进来,加以消化、吸收、创新,向内地转移,成为对外辐射和对内辐射的两个扇面的枢纽。1988年4月,七届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决议,批准海南岛为海南特区,实行比其他经济特区更加开放、更加灵活的体制和政策,授予海南省更大的自主权。此后又明确提出,沿海开放地带特别是沿海各大开放城市,应当着重发展外向型经济,并逐步转到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轨道上来。这一发展战略的形成、提出和实施过程,赵紫阳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赵紫阳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经济家,他对于邓小平开启的改革开放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智慧。1987年,他走遍沿海各地,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沿海经济发展的新思路。他的主导思想是,沿海地区具有天时地利的优势,加上内地资源的支持,完全可以发展外向型经济,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通过发展对外贸易来发展我国经济,这样既可以促进沿海地区的发展,又有利于让出国内市场给内地,带动内陆地区加快发展速度。他对沿海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依据和方针政策措施做了详细论证。他认为,目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为我国、特别是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我国沿海一两亿人口的地区,必须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向国际市场,进一步参加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并以此带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这个战略设想,有这么几个要点:
首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国际经济贸易活动,是在国际之间进行交换。我国最丰富的资源是人力资源。沿海地区劳动力充裕,素质较高,费用较低,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劳动密集型与知识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完全可以扩大这类产品的出口。劳动密集型产业不用大量固定资产投资,能够因陋就简生产,容易起步,适合我国沿海许多地区的情况。发展"来料加工""进料加工",实际上也是发展以产品为载体的劳务出口。
其次,实行"两头在外",大进大出。所谓"两头在外",就是把生产经营过程的两头,即原材料来源和产品销售主要放到国际市场上去,大进大出,使经济运行由国内循环扩大到国际循环。
再次,利用外资的重点放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上,大力发展"三资企业"。外债不是一点不能借,但重点决不能放在举借外债上。从前段实际情况看,借外债自己办企业,特别是办大型企业,多数效果不佳,建厂周期长,产品销不到国际市场上去,还债能力差,往往使我们背上包袱。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办"三资企业",就使外商和我方有了共同利益,外商不仅可以带来资金,还会带来先进技术,带来管理经验,带来销售网络,这对我们是有利的。
为实现上述设想,中央提出了4个方面的主要措施:
(一)在广东、闽南三角地区和海南岛进行全面开放试点。广东、福建两省,过去9年在对外经济方面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成绩显著,经济搞得较活,发展速度很快。中央决定,两省继续先行一步,实行全面综合改革和扩大开放,对金融体制、外贸体制、价格体系、财政体制、企业管理体制、科技教育体制、房地产经营体制、计划体制及人事、劳动和工资制度的改革都要深化,加快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争取在三五年内建立起有利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新体制框架。海南岛现在的经济基础很薄弱,建省后将确定为最大的经济特区,实行比现在的经济特区更宽松、更灵活的政策,以吸引更多的外资,加快开发建设的步伐,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外向型经济。
(二)扩大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范围。1985年初,已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9个市49个县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7年底国务院又批准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这两片由原来的"小三角"扩大为"大三角",新增2市46县。现在准备把长江三角洲这一片开放区扩大到南京、镇江、扬州、杭州、绍兴;把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一些市县和沿海开放城市所辖县,都划定为经济开放区。这样一来,我国沿海从南到北将形成有32万平方公里土地,1亿6000万人口的连片对外开放前沿地带。按照中央和国务院的规定,经济开放区的政策主要是:5年内进口技术改造用的设备免征关税;对外商投资企业按8折征收企业所得税;这些地区的开放,国家基本不增加财政、信贷、外汇负担。
(三)加快和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几年来,我国外贸体制虽然进行了一些局部的改革,但基本上没有触动长期存在的外贸企业吃中央"大锅饭"的体制,没有迈出实质性、突破性的改革步伐。这次外贸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是,全面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由地方政府向国家承包出口创汇任务和上缴外汇额度,财政对外贸的补贴,实行自负盈亏;超额创汇实行中央与地方二八分成,从而推动外贸企业和出口生产企业的承包,从根本上解决吃"大锅饭"问题。这是我国外贸体制一次大的带有实质性和突破性的改革。这次外贸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就是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提出的"自负盈亏、放开经营、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还有一句话,就是"统一对外"。这里关键是自负盈亏、放开经营。要把责、权、利统一起来,促进工贸、技贸结合,推行代理制,把竞争机制引入外贸企业和出口生产企业,使企业直接面向国际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这样做,有利于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有利于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随后召开全国省长会议,专门就对外贸易体制改革问题进行了讨论和部署。大家一致认为,改革的方向对头,目标明确,措施可行,表示一定要把这项改革搞好。
(四)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当时我国的投资环境还不适应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主要问题是基础设施不完善,办事效率低,经济法规不健全。十三大提出,要"使外国企业家能够按国际惯例在我国经营企业"。这是我们改善投资环境的努力目标,完全做到需要有个过程,目前要重点抓好国务院公布的"二十二条"及其实施细则的落实,切实解决已投资经营的企业存在的困难,使其能够取得好的效益。
此外,为了适应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实行大进大出、随时进随时出的需要,决定对现行的有关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进行清理。适合的继续执行,不适合的则加以修订,或予以废止,同时制订一些新的章法。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国务院多次讨论,大家一致赞同这一战略设想,认为这一战略设想的实施,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邓小平同志听了这一战略设想汇报后非常兴奋,当即表态,这是一件大好事,要放胆地干。1988年1月23日,小平同志在一份关于加快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报告中批示:"完全赞成。特别是放胆地干,加快步伐,千万不要贻误时机。"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也一致表示拥护。
1988年2月6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第四次全体会议,会议决定:把沿海经济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加以部署。3月4日,国务院在上海召开沿海地区对外开放会议,对贯彻实施沿海发展战略做了具体部署。我在会议讲话中指出:"两头在外、大进大出、以出养进、以进养出、进出结合,这是实施沿海发展战略的基本方针。"根据沿海经济发展战略,经国务院批准,新划入沿海经济开发区的有140个市、县,包括南京、杭州、沈阳等省会城市。
1988年9月12日,小平同志在听取关于价格和工资改革方案汇报时又说:"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的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
为了抓紧组织实施赵紫阳提出的、党中央决定的沿海发展战略,1988年3月8日,我在上海主持召开沿海地区开放工作会议,对实施沿海发展战略做了具体部署。
现在回头看,沿海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是非常正确、非常及时的,大大加快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对中西部的发展起了火车头的作用。
(作者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员、国务院原副总理)